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中國的青銅時代(1)

  • 金文與青銅時代
  • 金開誠
  • 5444字
  • 2015-03-20 14:30:38

(一)中國青銅時代分期

中國的青銅文化起源于黃河流域,距今約四千年至兩千兩百年,大體上相當于中國歷史上的夏、商、西周三代和春秋時期,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中國青銅時代的發展、演變伴隨著中國奴隸制國家的產生、發展及衰亡。由于青銅時代的年度跨越較大,因此要進行分期研究。有學者把中國青銅時代從商周至戰國劃分為鼎盛期、頹敗期、中興期、衰落期四個階段;也有學者將這一時期劃分為殷商前期、殷商后期、西周期、東周前期、東周后期五個階段。中國地域遼闊,各地的青銅文化也各有自己的特點和風格,形成各自不同的地區類型。這里把中國的青銅時代簡單地分為早、中、晚期發展階段進行介紹。

1.早期:中國的青銅文化開始于四千年前,甘肅的齊家文化曾出土銅刀、銅鑿、銅錐、銅斧、銅鏡、銅指環、銅匕等銅器產品,應該是中國制造的最早的銅器(還有說是甘肅馬家窯文化)。這一時期的典型文化是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年代大約在公元前2080年—公元前1580年間。加上山西夏縣、山東岳石文化、遼寧長城東邊的夏家店下層文化、黃河上游的四壩文化等,這幾處地方都相繼出現了品類繁雜的青銅制品,甚至在一些墓葬中還發現了人殉和人牲。對上述遺址進行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其結論正好在歷史記載的夏王朝紀年范圍內,所以這些遺址應屬于夏王朝時期的奴隸制文化類型,證實了中國奴隸制國家當時已經形成。

2. 中期:包括商代至西周前期。此時期的前一段,即商代早期,大約相當于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3世紀,以河南鄭州二里崗文化為代表,輝縣的琉璃閣、洛陽的東干溝等殷商時期的遺址也屬于這個時代。此時期奴隸制國家進一步發展,青銅器數量大增,常伴有成套禮器、貝幣的大量出現,人殉、人牲更為普遍。根據最新的發掘成果,中國南方在商朝前期也進入了青銅時代,最有代表性的是湖北武漢的盤龍城遺址、湖南長沙的炭河里遺址、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等出土的青銅器,證實了長江流域也有發達的青銅文明。后一階段,是商代晚期至西周前期,大約相當于公元前13世紀—公元前10世紀(穆王以前)。商朝后期,以安陽的小屯村為中心,鄭州公園區的上層、洛陽的泰山廟遺址和墓葬屬于這個時代;周朝前期(即西周),西安市豐鎬村地帶、寶雞西周時期的墓葬是這一時代的主要代表遺址。此時的中國青銅時代達到鼎盛,同時也是奴隸制發展的巔峰時期。這時的青銅文化以安陽殷墟為代表,這里是商王朝政治統治的中心,也是青銅鑄造業的中心。此時興建了大規模的宮殿及陵墓,有發達的金文與甲骨文,人殉與人牲成為一種制度極為盛行,凡此種種反映出奴隸制社會的繁榮。整個中期的時代特征是青銅鑄造工藝已完善得相當成熟,從出土的大量精美青銅禮器、武器與工具中可見一斑。在西周的周原遺址和豐鎬遺址中,發掘出周王朝的宮殿、宗廟和墓葬以及大量的青銅禮器,反映出中國古代社會的禮制已成熟。

3.晚期:從西周后期至春秋時期,是中國奴隸制社會逐漸走向衰落的階段。春秋時期,以洛陽澗濱為中心,上村嶺虢國墓、新鄭鄭墓、壽縣蔡侯墓是這個時期的代表;戰國時期,以洛陽澗濱為中心,輝縣琉璃閣、固圍村,長沙和唐山的戰國墓地屬于這個時代。這一時期的列國都城形成繁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金屬貨幣大量流通。青銅鑄造工藝取得突出發展,出現了分鑄法、失蠟法等先進的工藝技術。在湖北銅綠山發現的古銅礦,證實了我國古代在采礦、配礦、冶爐砌筑及冶煉方面均達較高水平,領先于世界同期其他民族。到了戰國時期,隨著鐵器的推廣,青銅制造業才逐漸衰落。

當時在中國的邊遠地區,還同時存在著幾處具有地方特色的青銅文化。如甘青地區,民族雜居造成文化復雜多樣,產生了辛店文化、沙井文化與寺洼文化等,其中寺洼文化與西周文化有密切的淵源關系;而在北方地區有夏家店上層文化,出土的青銅短劍具有地方特色,出土的青銅禮器還帶有相當濃厚的中原文化特征;從商周至秦漢,在內蒙古鄂爾多斯草原流行著鄂爾多斯式青銅器;東南地區的浙江、福建至臺灣等地,直至西周末期才產生青銅文化,出土的青銅武器等與西周風格十分相似;兩廣、四川、云南等地區的青銅文化,既有地方特征,又有中原文化的風格。總之,各地區的青銅文化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原青銅文化的影響,同時具有本地的特色。此外,中國的青銅文化在發展過程中,還與周圍的文化存在著廣泛的交流,如曾與北方蒙古大草原和西伯利亞的青銅文化有過接觸,晚期與東南亞青銅文化一直存在密切聯系。

(二)中國青銅時代的特點

中國的古老先民用其勤勞與智慧在青銅時代創造了獨步世界的青銅文化。

青銅主要用來鑄造禮器和生產工具。作為生產工具,在商前期的煉銅遺址中發掘出來的可辨認的鑄范中,镢范為數不少,雖然青銅的生產工具在早期的隨葬物中較少,但我們在出土的商初青銅器中,仍看到生產工具占相當比重,說明在商代的手工業中,青銅工具如斧、鋸、鑿、錐等已廣泛使用,青銅兵器也日益增多。至于青銅農具,雖然奴隸主不會為奴隸們提供,但在當時,還有一部分作為自由民的農民,他們都會擁有,歷年出土的青銅農具有鋤、鏟等,這說明青銅的大量使用主要還是制作生產工具。青銅工具在生產中的效用,使青銅冶鑄技術日益重要,因而能獲得飛速的發展。人類在石器時代是單純以巖石為原料制成工具去改造自然。青銅冶鑄業的出現,表明人類能夠從礦石中提取金屬,再用它去制造工具,用于改造自然。這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的標志,也是科學技術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青銅業的發展,又促使百工出現,并帶動各個行業一起興盛起來。商代社會,正是由于青銅業的發展,才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明。

此外,中國青銅器還帶有特殊的社會發展的印記。這是中國青銅時代不同于世界其他國家的青銅時代之處。其獨特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中國青銅時代與世界其他國家的青銅時代一樣,青銅不僅用于鑄造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還被大量地用來鑄造武器。但值得注意的是,青銅武器在作為中國青銅時代開端的二里頭文化時已出現,正與歷史文獻記載的第一個王朝——夏王朝存在的時間相應,因此學者們相信,在中國青銅武器的出現亦意味著作為國家機器的軍隊的建立。這說明,在中國青銅時代,青銅器不僅應用于物質生產,也直接影響到了社會政治層面。

第二,大批的青銅容器被用作禮器,這是中國青銅時代青銅器與社會政治密切相關的另一重要特點。從出土和傳世的大量青銅器可見,古老的塊范鑄造技術在遠古的中國已經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對青銅的鑄造工藝如此重視,說明青銅器在中國先民的生活和精神體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這樣說,古代青銅器與青銅工藝的演化,不僅是中國人的物質進化史,更是中國人的精神進化史。

現有的文獻與考古資料可以顯示,在商周社會成員中存在著嚴格的等級制度,在貴族與庶民間等級制度已發展為階級差別。在貴族階級內部,不同等級的貴族則依其等級高低而具有不等的政治權力與經濟地位。等級制度的區分是為了保證貴族階級對庶民的統治,對貴族來說也是為了使政治、經濟利益在統治階級內部能夠得到有序的分配。在貴族宗族組織內,等級制度與宗法制度相關聯,成為維護宗子對族人統治地位的工具。此種等級制度是通過多種具體的儀式化的行為規范體現出來的,東周以后,貴族階級將此種反映等級制度的行為規范稱為“禮”。

古代文明體制的核心,即所謂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以及“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無不與青銅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左傳》宣公十二年記晉隨武子論禮治曰:“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貴有常尊,賤有等威,禮不逆矣。”其大意是說:君子小人按其地位的高低各有不同規定的衣服、色彩,貴者有一定的制度儀節示以尊重,賤者則有一定的等級示以威嚴,這樣的禮不能隨意違背。盡管這是東周時的“禮”,但禮的實質性內容在東周以前的西周、商代,甚至更早時候即已出現,只是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表現形式而已。在這種等級社會中,一部分青銅容器被用于貴族間各種禮儀活動,為維護禮治服務,成為禮治的工具,故被稱為禮器,主要是用于貴族的婚媳、宴享、朗聘、會盟等活動,或專用以銘功頌德,這一類不在少數。青銅材料的稀有和青銅鑄造工藝的先進性,使得它與陶器、木器和石器等沉淪于日常物用的器具走上了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青銅鼎、簋、尊、盤、爵等作為食具、酒具、盛水器等實用功能與作為禮器在先民精神生活中標出的意義是互為表里、融貫一致的。可以說,沒有古代青銅器,就不可能有商、周以來文質彬彬的貴族等級體制和先秦時代獨具特色的權力表達系統。

禮器的用途多是用于祭祀這種禮儀活動。祭祀是向神靈求福消災的傳統禮俗儀式,也意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是溝通人、神,使人間秩序神圣化的中心環節。青銅器在祭器中占據了很大份額,是貴族宗室內部族長和作為天下“共主”的天子主持祭祀必備的禮器。對于王與諸侯之類國家統治者,如《左傳》成公十三年所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招祖先以及其他神祝是維護政治統治權力之保障,各級貴族尤其重視祭招家族先人以庇護自己的家族。同時,在貴族宗族組織內部作為大小宗的各級族長也以主持祭禮作為強化宗子權力的手段,族人之間以參加祭科作為敦睦親族情誼的方式。

青銅禮器既被作為禮治的象征物,則各級貴族在使用禮器的種類、數量上一般都是有較嚴格限制的,種類與數量的多少也就標志著貴族等級的高低。所謂“鐘鳴鼎食”,即表示了家族人丁興旺、仆役眾多的龐大場面。所以擁有青銅器物的多寡成為貴族顯示自己身份高貴的標志。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人們的觀念是“事死如事生”,貴族死后一般亦要將本人生前所用的禮器隨葬,使他得以在陰間使用。這也屬于葬禮的一部分,故從隨葬青銅禮器的多少亦可推知墓主人生前的等級地位。

在當時,青銅禮器不僅可以標志貴族個人的等級地位,作為古代禮治社會政治、經濟權力的象征,王、侯所制造的鼎、簋也被視為國家權力合法性的來源。傳說大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鑄鼎于荊山下,各象九州物”是一匡諸侯、統治中原的夏王朝立國的標志。而“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則是表明每一次王朝的代興,“九鼎”便隨之易手,流轉到不同的統治者手里。《左傳》旺公三年記楚莊公向周定王使者“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即把九鼎看做是周王朝政權的同義語,使得“問鼎”一詞成為覬覦國家權力或泛指試圖取得權威支配性的經典說法。此外,當時消滅一個王朝或諸侯國,往往要“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孟子·梁惠王下》),這里所說的重器即主要是指王室或公室宗廟中的大型青銅禮器,足可見青銅重器被看做是與宗廟并為國、族存立的象征。

另有一個小故事則表明青銅器一直被視為尊貴的寶物。青銅器常自銘為“寶尊”“寶鼎”,漢代就把青銅器的出土視為“祥瑞”之兆。據《漢書·武帝紀》記載,漢武帝“因得鼎汾水之上”,竟將年號改為“元鼎”。若從漢武帝把銅鼎奉為神物這一歷史性事件算起,中國人收藏青銅器的歷史已長達兩千余年。

綜上所述,中國青銅時代的特點,即是青銅器的重要性不僅表現于它在社會物質文化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而且突出地表現于它對社會政治生活的巨大影響。一方面青銅被大量鑄作為武器,因而與國家機器之一的軍隊的存在相聯系;另一方面青銅容器被貴族用作禮器,成為維護等級制度的工具,甚至被作為政權的象征。從這個意義上講,確實可以說“中國有銅時代的最大特征”即是著名學者張光直先生所言的“青銅便是政治和權力”。

在青銅時代,中國已有了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并且漢字也已經發展成熟。中國是世界上鐵器和青銅器發明較早的地區之一。中國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的青銅藝術品,顯示了綿延一千五百多年中國青銅器的萌生、發展和變化的歷史。

(三)中西方青銅文化的聯系與區別

根據考古發現,西方最早進入“青銅時代”的歷史有六千多年。而中國進入“青銅時代”的歷史只有四千多年,從表面上看,這似乎意味著中華文明應該晚于西方。然而許多史學家卻堅信“中華文明早于西方”的說法,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對于這種現象,文化人類學家、民俗學家林河先生曾給過這樣的解答,他認為“發現”與“理解”是不能畫等號的,“發源”與“文明”也是不能畫等號的。舉個例子,有一個勘探隊員在某地找礦,看見幾個小孩在玩“斗石頭”的游戲,他問:“怎么個斗法?”小孩答道:“誰的石頭能將對方的石頭劃破了,誰就是勝方。”勘探隊員看了看勝方小孩的石頭,不禁大吃一驚,它是價值連城的特大型鉆石啊!忙問小孩:“這樣的石頭你這里多不多?”小孩說:“多呢!”便回到家中取出好幾顆“石頭”送給了勘探隊員,而勘探隊員則因此為國家找到了一處重要的礦藏。在這種情況下,究竟小孩是發現家,還是勘探隊員是發現家呢?假若國家要對他二人進行獎勵的話,把桂冠戴在第一發現人(小孩)的頭上,這鉆石將永遠是一塊供小孩作游戲的頑石,把桂冠戴在第二發現人(勘探隊員)的頭上,這鉆石就馬上會為國家創造出許多財富。從這個角度來說,又怎樣斷定誰應該是冠軍,誰應該是亞軍呢?

西方盛產銅礦,許多地方含銅礦物就裸露在地表,原始人只要在地面上燃起篝火,便會還原出銅來。好奇的原始人,只要用石頭敲打這種從火中燒出來的怪東西,便會打造出各種形狀的“工藝品”,因此,他們的金屬時代當然會出現得更早一些。中國的銅礦資源大都深埋在地下,極少裸露在地表,只有等生產力進步到了能夠鑿井開礦的時代,才有可能利用銅礦石鑄造出銅器來。只有在發明了合金技術后,才能制造出青銅器來。這就是中國青銅時代的歷史為什么會晚于西方的根本原因。但是歷史證明:西方并非因盛產銅礦而創造了青銅藝術的輝煌,倒是銅礦資源貧乏的中國把青銅藝術推向了頂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彦县| 汪清县| 天长市| 崇州市| 东至县| 黄龙县| 扎赉特旗| 萨迦县| 巴马| 南乐县| 阜新| 丹江口市| 石柱| 金阳县| 静宁县| 农安县| 大竹县| 化德县| 梅河口市| 峡江县| 黑水县| 尼勒克县| 寻甸| 石家庄市| 沧州市| 周至县| 卢氏县| 靖宇县| 达拉特旗| 西城区| 离岛区| 蓝田县| 博爱县| 赣州市| 文成县| 确山县| 广宗县| 孟津县| 天祝| 泗水县| 佛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