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虎口脫險

太陽漸漸西下了,那通紅的一輪圓盤懸在空中浮游,雖已日近向晚,但它的光依然透著炙熱。地上未褪的熱氣又蒸騰上來,相互氳氤成一張網,使人有些透不過氣。偶爾有一陣風徐徐拂來,它像一把柔軟而鋒利的劍,將席天幕地的熱籠割開一條縫隙,捎來縷縷清涼,令人十分的愜意。

在鳳崗的一座小山上,一個瘦弱的身影正在荔枝園里忙碌,那張清瘦文靜的臉上汗水如溪,全身衣服像水淋過一般。他一邊施肥,口中一邊念念有詞:

起炮在中宮,觀棋氣象雄。

馬常守中卒,士上將防空。

象要車相附,卒宜左右攻。

居將炮車敵,馬出渡河容。

他就是年僅十一歲的楊官璘。

楊官璘雖出身書香之家,但身逢亂世,兵匪橫行。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楊氏家族也身不由己地漸漸陷入衰敗之中。至楊官璘父親手上時,家里只有五畝瘦田,一家人節儉干巴地過日子,雖是如此,有時依然食難裹腹。“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楊官璘在放學之后,還得幫家里干些農活。在他幼小的心靈里,除了上學,下棋便是他最大的愛好了。這時他已是名聲在外的“鄉下棋王”,于是常有各地的棋手慕名前來挑戰切磋。每每下完棋后,楊官璘便在腦海里拆當天的對局,稍有不通,就拿起棋子苦拆,直到拆通為止。

日子在貧寒而“寧靜”的生活中水一樣流過。在楊官璘13歲時,也就是1938年,日寇從大亞灣登陸,珠江三角洲相繼淪陷,不久日本人打到東莞縣廣九鐵路天堂圍車站,離塘瀝村只有五公里。日寇所到之處,奸淫燒殺,無惡不作,楊官璘所讀的端風學校也被迫關門停學。

為逃避戰難,已嫁人隨夫移居香港的姐姐楊友娣把兩個弟弟帶到香港避難。在香港做小生意的姐夫接納了這兩個小舅子。

楊官璘隨身只帶了幾件破衣服,其余的就是課本和象棋,在姐姐家避難的日子里,他有空就拆棋,這樣住了兩個多月,他看見姐姐一家也在艱難度日,心下甚為不安。這時香港的慈善機構組建了幾座難民營,楊官璘征得姐姐同意后,又和哥哥去難民營躲了一個多月才回到鳳崗。

在日寇的鐵蹄下,山河破碎。駐扎在平湖一帶的鬼子常常打到塘瀝燒殺搶掠,學生根本無法讀書。1939年,端風小學不得不停課休學,14歲的楊官璘從此不得不輟學在家。

求學的希望被日本侵略者無情地粉碎了,楊官璘小小的胸膛里灌滿了國仇家恨!他無法再進學堂,為了生存,他開始幫父親擺地攤,擺完地攤后又去耕田種地,每天忙得像旋轉個不停的陀螺。有時他還要去做挑夫,用稚嫩的肩膀去給父親分擔生活的重擔。

一家人沒日沒夜地勞耕苦作,也只能勉強維持生活。見此情景,楊官璘心中暗暗著急,一天他跟父親商量道:“爹,我想去學裁縫手藝。”

楊茂禎想了想,說:“也好。身有一技,餓不死人。你去學吧!”

楊官璘有個遠房親戚是裁縫,生意做得馬馬虎虎,正差一個幫手。得知楊官璘的情況后,便同意了他的要求。楊官璘于是在那里幫忙縫縫補補學了三個多月,學會了一些基本功,但一直沒有學到裁剪的技術。

離開裁縫鋪回到家里后,楊官璘為了避免浪費,他想出了先做紙樣的方法:他把舊唐裝拆開鋪在白紙上,劃剪出樣紙來,反復比較無誤后,才依葫蘆畫瓢裁新衣。他第一件唐裝是給哥哥做的。楊官壽穿在身上居然十分合體,這給了楊官璘莫大的鼓舞,于是毅然打出了“承接車衣”的招牌開始招攬生意。

楊官璘一邊幫父親打理生意,一邊利用空隙時間幫人做衣服。他手腳麻利,一天從早到可以縫制四套唐裝。但兵荒馬亂,人們食難裹腹,誰又會去講究衣著?楊官璘的裁縫手藝,更多是用來幫人們修修補補一些舊衣裳。

祖父“秀才公”楊喜春去世后,家中還留有很多藏書。父親楊茂禎常為兒子讀書少可惜,有一天對他說道:“璘兒,今后我輔導你學習秀才公留下來的四書五經好嗎?”楊官璘甚為高興,一口答應下來。于是楊官璘白天為生計奔波,晚上拆完棋后,又背誦四書五經,一直用了十年的空余時間,于1949年才將家中所有的藏書都背得滾瓜爛熟。

鳳崗從來就是英雄尚武之地,不愿做亡國奴的鳳崗人民紛紛組織起來,組成抗日救國軍和游擊隊,英勇頑強地打擊日本侵略者,不少人參加了東江縱隊,抗日斗爭如火如荼。

塘瀝村坳于南門山、鵝公山、老虎山之間,東深河(舊稱河瀝)穿村而過,由于地勢扼要,一時成為日本人、國民黨軍隊、共產黨游擊隊爭奪的地方,三方展開拉鋸戰,你搶我奪,槍聲不斷。

1940年9月的一個傍晚,殘陽如血,破敗的村落升起裊裊炊煙,小巷深處不時傳來幾聲雞啼狗吠,看上去倒也一片祥和。突然間,幾聲清脆的槍聲劃破這黃昏的寧靜,一隊兇神惡煞的日寇進村掃蕩。他們用幾挺機槍將塘瀝村的幾個出口封住,一些村民躲進了楊屋樓。楊官璘一家還沒來得及躲進去,一幫日軍已進入楊家院子,見門戶緊閉,便大聲呼喝道:“開門開門!不開門就放火燒死你們!”楊官璘深知日軍的殘忍,他們說得出做得出,于是鼓起勇氣把門打開,對日軍說道:“我們是鄉下的耕田人,不是游擊隊。”日軍那容他分說,一把揪住他就要拉去槍斃。楊官璘的母親瘋一樣地撲到外面,淚流滿面地對日軍哀求道:“你們要殺就殺我吧,千萬別傷了我兒子!”楊官璘的父親和哥哥嚇得躲在屋里,門也不敢出。

這時一個中國翻譯對日軍小頭目說道:“這孩子瘦仃仃的,不像一個游擊隊,我們到別處去找吧,別讓真正的游擊隊給跑了!”那個小頭目把手一揮,把楊官璘給放了。

死里逃生的楊官璘走到母親面前,仰著臉說道:“叫你不要出來,就是不聽,多危險呀!”母親聽得淚如雨下,聲音發抖地說:“璘兒呀,要是日本仔殺了你,我也不活了!”

母親的舍身相救,給楊官璘的靈魂以極大震憾,使他刻骨銘心地體驗到了什么叫母愛,從此對母親的感激和愛戴之情有如高山大海,巍巍而湯湯,對母親更孝順了。

這是楊官璘的第一次遇險。第二次則是發生1941年的春天。

一日,游擊隊接到情報,有一支日軍中隊要經過塘瀝村。游擊隊迅速布署,利用有利地形設下一個“口袋陣”,日軍渾然不知,氣焰囂張得像剛刨過地瓜的野豬,驕橫不可一世。游擊隊員伏在屋頂上、墻垛間、窗戶后……織成了一蓬天羅地網,等日軍進入“口袋”后,游擊隊員一起開火,日寇猝不及防,被打得鬼哭狼嚎,尸橫遍地,抱頭鼠竄而去。

翌日,日寇進行報復性大掃蕩,一個大隊的日寇開進塘瀝村,窮兇極惡地殺人放火,一時濃煙滾滾,不少手無寸鐵的群眾倒在血泊中,塘瀝頓成人間地獄。全村男女老少急急慌慌地躲進楊屋樓。日寇惱羞成怒,將楊屋樓(狀如碉堡,亦作防衛用,為鳳崗客家人所獨創)圍得水泄不通,輕重機槍一齊開火,彈飛如雨,但楊屋樓巋然不動,那些槍彈射在上面像是撓癢癢。日寇越發激怒得像瘋狗一樣亂蹦亂跳,找來木柴架在排屋樓下,威脅著要放火。村民們無奈,只好走出樓來。日軍將村民趕到楊家圍屋場,要他們交出地下黨員和東江游擊隊員。村民個個眼里噴著怒火,仇視著侵略者一言不發。日軍惱羞成怒,拉出兩個年輕的村民嚴加拷問,這兩個年輕人臨危不屈,怒罵日寇。鬼子狼性大發,用刺刀將他們活活剌死。隨即又點燃幾家農舍,霎時間火光沖天,侵略者像一群喝滿鮮血的野獸在火光中喋喋狂笑。眾人個個鋼牙咬碎,但面對武裝到牙齒的侵略者,大伙只能把仇恨暫時埋在心里,等待他日一同火山迸發,再將小日本鬼子一個個挫骨揚灰,以報國仇家恨!

楊官璘與母親相擁著站在人群前面,一個對雞眼的小日本軍官順手一把抓住楊官璘,惡狠狠地咆哮道:

“小孩游擊隊的干活,死啦死啦的有!”不由分說就猛扇耳光,另外一個鬼子則端起槍瞄準了楊官璘。楊官璘的母親奮不顧身地撲了上去,像老鷹護小雞似的護住了楊官璘,求情說:“太君,這孩子才十四、五歲,年紀還小,不會打仗,也不是游擊隊員,求你們放過他吧!”

日軍見楊官璘瘦瘦仃仃,大概連槍也扛不動,怎么看也不像是游擊隊員,于是狠狠踹了楊官璘一腳,罵道:“滾!”

楊官璘又一次從魔掌里死里逃生。

侵略者的殘暴使楊官璘對日寇的刻骨仇恨一輩子都沒忘記過。哪怕他以后名揚天下,代表中國象棋隊出訪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家,也從未踏進日本的國土一步——或許是日本沒有象棋隊的緣故?

由于兵匪連天,楊官璘一家的生活更是舉步維艱,家中的五畝薄田連全家的溫飽能不都解決。楊官璘曾在日記《我的生活》中這樣寫道:“早上起來,輕輕地走到門旁,聽聽門外的動靜,有沒有日本軍隊,有沒有土匪打槍?……所有的生活全亂套了!”

這時楊官璘父親的身體每下愈況,且又是兵荒馬亂之際,小小的地攤居然也無法經營了,他已無力挑起生活的重擔。在世道澆漓的境況中,全家的生活重擔一下全壓在楊官璘身上。

一個夜晚,累了一天的楊茂禎在睡夢中醒來,只見微茫漆黑的光影里浮著一星如豆的燈火,小兒楊官璘還在微弱的光芒下伏案苦讀。天氣熱極了,耳朵里灌滿了蚊子的嗡嗡聲,楊官璘將雙腳泡在水桶里,借以降溫驅蚊,上身則披著一件雨衣,連頭裹住,只露一張臉在外面。楊茂禎看了既心痛又欣慰,輕輕咳嗽了一聲,卻沒有驚醒沉醉在中的兒子。他走上前去,摸了摸楊官璘的腦袋,問:“看的什么書啊?這么入迷!”

“阿爸,我在看《梅花譜》,這本書真是太好了!”在黑夜里,楊茂裭依然能看到兒子雙眼里閃閃的光芒。

“哦!”楊茂禎恍然大悟,他深切地理解兒子這種如饑似渴的心情。“但不能一口吃成一個胖子呀!”他勸告兒子,“這樣的古棋譜要慢慢地研讀。時候不早了,早些去睡吧。”

這本《梅花譜》和另一本《桔中密》是楊官璘的鎮身之寶。在無數個晨昏暮雨中,楊官璘將棋書上的每一盤棋都細細苦拆,將它的來龍去脈研究得透透徹徹,從中悟出不少奧妙,這為他以后研究殘局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這年,哥哥楊官壽與觀瀾的一位姑娘喜結連理,一年后喜得貴子,取名楊佛清。長孫長子的到來,給楊家帶來了莫大的歡喜。

楊官璘這時候主要以販布為生,但家里窮得連本錢都沒有。幸好鄉里有個棋友,薄有田產,常常借錢給他周轉。而他做生意的行頭,僅是一根扁擔、一條繩子、一個大布袋。

生活的苦難并沒有消磨掉楊官璘對象棋的熱愛,相反的更是如醉如癡,像著了魔似的。鄉鄰們為他編了句歌謠:“手車衣,口對弈,挑起扁擔背象棋。”

由于他做小生意經常穿行在石龍、觀瀾等地,對鳳崗周邊的地形地貌爛熟于胸,因此人們又親切地給他起了一個綽號:“活地圖”。

楊官璘萬萬沒想到,自己胸中的那張“活地圖”,竟還有為國效勞的時候!

一日黃昏薄暮之際,楊官璘一家正在吃飯。一位神秘的客人突然造訪楊家,說找楊官璘有要事相商。楊官璘滿腹狐疑地跟這位年青人來到屋旁邊的小巷,剛要開口問,只見這人忽然把帽子一掀,說:

“小棋王,你不認得我啦?”

楊官璘定睛一看,不覺大吃一驚,原來此人是大名鼎鼎的共產黨游擊隊負責人房松(解放后曾任深圳市委黨校校長),不禁喜出望外,忙問:

“您找我有什么事嗎?我有什么可以幫游擊隊的?”

“你真聰明!”房松贊許地摸了摸楊官璘的腦袋,說,“你是我們這一帶的活地圖,因此游擊隊想請你做我們的地下交通員,利用你做小生意的機會幫我們傳遞情報。”

“沒問題!”

楊官璘早想報效祖國,把日本侵略者趕出國門,今天有這樣的機會找上門來,只激動得熱血沸騰,想都沒想就一口應承下來。房松大喜,又教了他一些偽裝掩護和保護自己的知識,最后又千叮囑萬叮嚀地要他注意安全,切不可冒險行事。楊官璘認真地一一記在心里,從此成為游擊隊的一個業務情報員。

其實早在此前,楊官璘便與游擊隊有過接觸。自從學會裁縫手藝后,他就一直為游擊隊員縫補衣服,從不收錢,深得游擊隊員們的信任和喜愛。

一天,房松和幾個游擊隊員找到楊官璘,請他帶路到觀瀾偵察敵情。楊官璘道:“你們尾隨在我后面不要跟得太緊。如果發現日本鬼子,我豎舉扁擔為號,你們看見這個信號就立即隱蔽!”

當他們一行人走到平湖時,一個班的日本兵迎頭走來。楊官璘見狀,不動聲色地將扁擔豎直。房松等人發現預警,忙和隊員藏身在路邊茂密的茅草叢中,躲過了與日軍的遭遇。

八十年代中期,曾任深圳黨校校長的房松談起這段往事,曾感慨萬千地說:當年的小小地下交通員,如今成了棋壇泰斗,真是世事如棋呵!那時楊官璘這個鄉下小棋王,憑著他的機警聰明,不知給我們游擊隊幫了多少忙呢!——當然此乃后話。

年少的楊官璘在為生活日夜奔波,而兄長楊官壽對這兵荒馬亂的時局至為悲觀,每天如履薄冰,這時致命的肺癆病菌無情地侵噬著他的軀體,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在他的兒子楊佛清兩歲時,楊官壽戀戀不舍地撒手人寰。

是年,楊官璘年僅十八歲。

楊官璘看著嗷嗷待哺僅兩歲的侄兒,看著悲痛欲絕的父母,他的心碎得像被鐵錘砸碎的冰碴,他感到一塊席天幕地的烏云向他頭頂壓來,似乎要把他吞噬。但是他又清醒地知道:自己是家里的頂梁柱,絕對不能倒下!

父親楊茂禎經不住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慘重打擊,身心一蹶不振。楊官璘強打精神,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店鋪的打理中,給客人量裁衣服,有時還要到石龍進貨購買布匹。雖然他的主要精力放在養家的生計上,但村里一些棋迷還不時到他的小裁縫店找他對弈幾盤棋。

有一次,村里的七、八個棋迷來到楊官璘的小店里,把棋盤、棋子擺在裁剪布料的臺上,要八比一與他對弈。楊官璘欣然應戰,于是這幾個人用一個人唱棋,余下的七人一起對付楊官璘。

楊官璘坐在衣車前,一邊對弈,一邊給車縫衣服,他的腳踩動衣車的腳踏板,雙手一前一后拉著布料,眼睛盯著車針縫線,他怕車壞衣服,只好用雙耳緊聽唱棋。(這種對弈方法,叫做盲棋。)雙方每行走一步,就唱棋一次。結果,楊官璘還是贏了這七、八個棋迷。

眾人不服,嚷嚷地說還真是奇了怪了,我們八個人下不贏你一個人,再來一盤!于是又擺第二局,到下半場,八人又抵敵不住,節節敗退。一個棋迷情急,故意移動馬的位置,準備吃掉楊官璘的一個棋子。被楊官璘當即發現,說,“你們移動了馬的位置,怎么能吃我的棋子?”大家聽了十分驚愕,道:“你只顧車縫衣服,沒有看棋盤,怎么知道我們做手腳移動了棋子呢?”

楊官璘淡淡一笑,沒有作答。這些棋友當然不知道,楊官璘每次對弈時,他的腦子里已裝著整個棋盤,幾天后,他還要重擺這盤棋的每一步走法,竟然無有一步差錯:這是楊官璘鉆研和苦練棋藝的一手絕招!在對弈時他深謀遠慮。有時設一個棋局,布一個圈套,牽著對方往里鉆;有時看到對方設的局,就逐一拆掉對方的圍墻而攻之。步步為營,穩打穩扎,攻其弱點,穩、準、狠,逐一消滅其有生力量。他在對弈時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沉穩,堅毅,那種從容自若,無不令人驚羨和嘆服。

楊官璘少時不僅象棋下得好,就連孩童間的一些小游戲也是個“大玩家”,鮮有敗跡。

據楊官璘的堂侄女楊素英老人回憶,楊官璘性格溫和,一生都沒有什么脾氣,少時對侄兒侄女們更是寵愛有加。那時鄉里的孩子沒有什么好娛樂的,只有下五子棋、打紙牌這樣的小游戲。楊官璘雖然承擔著全家生活的重壓,然而只要侄輩們要求他玩游戲,他總是不忍拂意,盡量地滿足孩子們的要求。然而無論是打紙牌還是下五子棋,楊官璘只贏不輸,每次用來作“賭注”的小烙餅都被楊官璘贏走。楊素英幾個小輩甚不服氣,但又無可奈何,于是惡作劇:將烙餅上涂上少量的唾沫,借此“報復”叔叔楊官璘的“厲害”。楊官璘對此渾然不知,仍有滋有味地帶著得意的神情吃了下去。有一次楊素英實在忍不住,將這個小秘密告訴了楊官璘,楊官璘聽后卻哈哈大笑,說你們這幫小鬼頭,還欺負起叔叔來了!

“我叔叔是個好人,他從來沒有責打過孩子,也從來沒有被生活壓倒過。他用小小的棋子不僅改變了自己和家庭的命運,也改寫了中國象棋史。作為他的親人,我們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但有時想起叔叔年少時的艱辛,心里又特別難受。”2008年2月,作者在深圳采訪已76歲高齡的楊素英老人時,她回憶起叔父楊官璘,仍眼含淚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台县| 如东县| 海安县| 于都县| 威信县| 盘山县| 海阳市| 临汾市| 胶州市| 凌云县| 石河子市| 忻城县| 西盟| 吴江市| 扎赉特旗| 奉新县| 焦作市| 象州县| 邹城市| 金阳县| 长岛县| 射阳县| 西乡县| 比如县| 青神县| 罗城| 晋城| 基隆市| 县级市| 横峰县| 九龙城区| 轮台县| 应城市| 沭阳县| 安庆市| 嵩明县| 团风县| 兴山县| 天祝| 乌拉特中旗| 榆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