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官璘的聰穎引起了鄰村碧湖村一個羅姓人家的注意。這天,即將出洋謀生的男人對媳婦說:
“我看秀才公的孫子楊官璘眉清目秀,聰明過人,將來定有出息。你找機會探探楊家人的口風,看能不能和我們家官娣結下娃娃親。我這一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所以在走之前要了卻這樁心事。”
時隔不久,還未讀書的楊官璘與羅官娣結下了娃娃親。
楊官璘八歲時,被父親送到端風小學讀書。
塘瀝人素有“重視教育,培養人才”的傳統。早在清朝中期各村便大辦私塾,清朝光緒年間(1880年前后)在塘瀝圩創建了端風書室,后為端風書院,民國二年(1913年)擴建為端風學校。1928年,旅居海外的僑胞情系故土,又一次響應鄉紳號召,共襄盛舉,再次捐資興建端風學校紀念堂。樓高三層,灰樸沉雄,頗為壯觀。斯樓占地約400多平米。3大樓首層是教學禮堂,二樓為教室,三樓則是教工宿舍。首層禮堂大門兩邊有一對聯:
“端風化俗由斯校
紀念諸賢作此堂”
端風學校的前身為“私立端風高等小學校”,在民國初年,在原來的書院東北角又修了一座兩層的洋樓式的教學樓和一座雄偉的炮樓,頂端鐫著“端風學校”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
端風學校系當年鳳崗一帶第一所完全小學,頗負盛名。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學生來源已超出塘瀝八鄉,近的有浸校塘,遠的則至清溪的湖篤尾、寶安的鰲湖、布吉及龍崗的廻龍埔等地。
受歸國華僑的影響,端風學校這時已頗具開明之氣,除了有語文、算術基礎課目外,竟開設了英語、物理、化學等“西洋”課程。
楊官璘的語文老師授課極其嚴格:課文只在堂上讀一次,絕無第二次。即使學生有字聽不清,老師也不重教,但是到第二天上課,學生還得將課文一字不錯地背出,錯一個字便打一鞭。更厲害的是,到第三天時還要將全文默寫出來,也是錯多少字打多少鞭。所以只要一上語文課,每個學生的耳朵都張得像躲鷹的兔子,生怕漏掉一個字。雖然如此,還是有不少學生記不住,手掌屁股常被打得青一塊紫一塊,那條黃油油的教鞭成了學生們的“追魂鞭”,令他們膽顫心驚。
學生們實在被打怕了,為了躲鞭笞之苦,他們終于想出一條妙計:將竹殼墊在屁股上,這樣打起來就“隔竹搔股”,遠沒有結結實實地挨板子那樣疼了!
但楊官璘從來沒有帶過竹殼去上學。
他記憶力超強,幾乎過目不忘,成績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雖然如此,還是吃了一回“鞭杖”。
那天,老師在課堂上講起孫中山的故事,勉勵同學們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爾后讓同學們默寫孫中山的遺言:和平、奮斗、救中國。繁體字的斗字是“鬬”,筆畫復雜非常。作業本的格子太小,根本裝不下這個字,于是寫了一個當時社會上最為流行的“鬦”字。先生在課堂上揪起楊官璘,說:“你寫這個字,是故意偷懶!”
“先生,我沒有偷懶!”楊官璘感到十分委屈。他的刻苦用功在學校是出了名的,絕與“懶”這個字無緣。
“那就是你沒有記住這個字。”先生說。
“不是。我記住了。我現在就可以在黑板上把這個字默寫出來。”
他上臺果然把這個字給默寫出來。
先生臉色稍霽,問道:“既然會寫,那你為什么不寫?”
“作文本格子太小了。”楊官璘囁囁地說。
“那也不行,這是你找借口偷懶,我還是要打你一鞭!”先生說完舉起教鞭,不輕不重地在楊官璘的手掌上抽了一下。
這是楊官璘讀書間唯一的一次挨打。
但這一鞭的教訓卻深入楊官璘的骨髓。
幾十年后,成為棋壇一代宗師的楊官璘回憶起這一鞭,依然感慨萬千地說:
“那一鞭教會了我什么叫認真,什么叫一絲不茍,對我一生都產生了重要和深刻的影響!我的嚴謹,也正是從那時候開始養成的。”
1937年后“盧溝橋”事變,日本帝國主義開始了全面的侵華戰爭。1938年,日寇從大亞灣登陸,鳳崗離淪陷只有一步之遙。端風小學在中共地下黨員張里夫老師的引導下,也暗暗地展開了抗日救亡的活動。這時楊官璘正在端風小學讀五年級,他寫了一篇作文,題目叫《小學生也要救國》。作文這樣寫道:
“自從盧溝橋的事件發生以后,日本帝國主義向我國的北平、天津以及華北一帶進行大規模的軍事侵略。全國人民聽到了這個不幸的消息之后,都很關心,希望我國的政府能夠派出軍隊進行抵抗。當然,政府是派了許多軍隊進行抵抗的。現在,經過了幾個月之后,北平和天津以及華北的一大片地方,都相繼淪陷了,由此可見中國的危機是一天天的降臨了!
由于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促使了我國的民族醒悟起來,團結起來,共同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不然的話,我們就要當亡國奴了!
我們的小學生,雖然年紀小,但是要看到我們是將來的國家主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雖然不能夠上前線拿槍抵抗敵人,但是我們完全可以在后方幫助搞好工作,做好宣傳抗日的工作,一方面可以使人民群眾醒悟起來,又一方面也鍛煉了自己,為將來保衛祖國打好基礎。”
張里夫看完這篇作文后大為贊賞,當即簽批“很好!”要他在課堂上讀給同學們聽,還當場表揚了他,要大家向他學習,要有愛國心,并抄寫成大字報張貼在端風小學的墻報上公開宣傳,引起了轟動。老師和同學們紛紛評價道:
“想不到楊官磷象棋下得好,文章也寫得不錯,更可貴的是有一顆愛國心!”
1938年6月1日,張里夫在途徑清溪時,遭到日本飛機的空襲,不幸遇難,楊官璘難過地痛哭了一場。當時張里夫只有30歲。
時隔幾十年后,楊官璘依然能將這篇作文一字不差地默寫出來。他曾對兒子楊健明說:日本軍國主義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
楊官璘在端風小學讀了6年書,他的算術只吃過一個99分,其余都是紅通通的100分。
那唯一的99分,也令楊官璘記憶尤深。
有一次求證幾何題,因為剛開始接觸,楊官璘一時想不起“∵”、“∴”兩個數學符號,便用漢字的“因為”、“所以”代替了,沒想到被老師扣了一分。楊官璘對此甚為不解:所有的演算都是對的,為什么要扣分?老師嚴肅地告訴他:你把符號寫錯了,當然要扣分!
楊官璘誠懇地接受了批評:記不清符號,說明自己還沒徹底地掌握所學的知識。他由此悟到:學知識都來不得半點馬虎,它靠一點一滴地積累。一個人不管有多聰明,如果不踏實認真,就會聰明反被聰明誤!
楊官璘記憶超強,背英語單詞順溜如水。但楊官璘的同學有的是國外回來的華僑子女,他們自小就講英語,回鄉讀書,只是為了“尋根”,吸收一點中華文化。
楊官璘客家口音極重。雖然他的英語筆譯、默寫在全班獨占鰲頭,每次小考都是滿分,但按老師的規定,這些只占總成績的20%。英語老師更看重口語,所以楊官璘的一口客家音令他吃了大虧:每次英語綜合考試,他的名次總是排在中游,與那些自小就講英語的華僑子弟有不小的距離。
這讓楊官璘頗為苦惱,但令他遺憾的是,他那濃重的客家口音一輩子也沒有改過來。
楊官璘一邊在端風小學讀書,一邊四處淘來棋書學習棋藝。他從這些棋書中知道了一些中國象棋的歷史知識。
中國象棋具有悠久的歷史。戰國時期,已經有了關于象棋的正式記載。如:《楚辭·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并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
在我國,象棋運動參與人數之多、流傳地域之廣、浸透社會層面之全,以及精神內涵之博大深厚,皆令其他式樣的文化活動難以望其項背。可以說,人無論男女老少,地無論城鄉廳幽,無不為其魅力所感染、所陶冶,尊之為國粹瑰寶。
象棋的棋盤,最引人注目的有兩處。一是從大面上看,九縱五橫的線條分別格致為對等的雙方,中隔“楚河漢界”而對峙。另一處重點突出而顯眼,兩端底線的中心會同有關線段,組成了一個田字形。這兩處組合,都離不開“九”。前者,九縱五橫明喻“九五”;后者,作為“九五”的呼應和補充,以九個交匯點暗含“九垓之田”,也就是俗稱的“九宮”。河界兩邊,既然是“九五”之爭,“天子居九垓之田”(在象棋里,以將軍作代表),自是相爭的中心,所以就格外讓人關注。
由于帝王居住樓身的地方稱為“宮”,故棋盤上“帝王(將帥)”活動的地方也借之而稱為“宮”,又因此宮實為“九垓之田”,且又只有九個可供活動的部位(九個交點),故俗稱為“九宮”。
因此,象棋棋盤上的“楚河漢界”、“九五”之爭、“九宮”,都熠熠奪目地展現中華民族傳統的意識形態。
象棋吸引人的在什么地方呢?后來楊官璘曾生動地形概括道:“一句話,唯在于組形與展形。車的沖殺,炮的遙控,馬的盤曲,兵的擺動,士相的錯落有致,將帥的運籌帷幄等等在陣形的聯合行動中得到充分發揮。隱約處如細雨碎花,閑逸處如春風楊柳,壯麗處有如為拿破侖喝彩的巴黎戰鼓。無戰線的戰場,無聲音的音樂,都會呈現在方寸江山之中,活躍在人們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