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花凋零,百家齊喑
秦始皇焚書坑儒破壞了戰國以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盛況,結束了戰國時期學術自由、文化昌盛的大好局面。
“諸子百家”的“子”是對學者和老師的尊稱,如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莊子,名家的公孫龍子,法家的韓非子等。
“百家”指不同學派,來自不同的學術淵源。
所謂百家,并非真有一百家,只是極言其多之意。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認為百家主要有陰陽、儒、墨、名、法、道德等六家;劉歆、班固則認為有儒、道、名、墨、法、陰陽、縱橫、雜、農、小說等十家。
諸子百家之學“出于王官”,即出于周王之官,也就是出于官府。據《漢書·藝文志》所載,儒家出于司徒之官,即掌戶籍和授田的官;道家出于史官,即掌記錄史事和保管檔案的官;名家出于禮官,即掌禮儀的官;墨家出于清廟之官,即掌宗廟的官;法家出于理官,即掌刑獄的官;陰陽家出于羲和之官,即掌觀象授時的官;縱橫家出于行人,即掌持節出使的官;雜家出于議官,即掌諫議的官;農家出于農官,即掌農事的官;小說家出于稗官,即反映街談巷議的小官。
在孔子之前,學在官府,即各種知識都掌握在官府手中,教育只在貴族中進行,各項專門知識只在官府內部傳授。
孔子時代,天下大亂,禮壞樂崩,周王之官紛紛逃散。如《論語》就曾記載周王室的樂官集體大逃亡的事:太師摯逃到了齊國,亞飯干逃到楚國,三飯繚逃到蔡國,四飯缺逃到秦國,打鼓的方叔逃到黃河之濱,搖小鼓的武逃到漢水之涯,少師陽和擊磬的襄則一直逃亡到海邊。
身為沒落貴族,受過良好禮樂教育的孔子對西周盛世一往情深,總想恢復西周的禮樂。于是,他為實現其政治理想而四處奔走,積極參政,但嚴酷的現實使孔子的政治抱負得不到施展。
為了理想中的禮樂社會的再現,孔子大膽地打破陳規,毅然開創私學,培養愿意學習的人,從而開啟民智,使更多的人致力于實現他理想中的社會。
孔子辦私學,開創了傳播知識、普及教育、學術自由的新時代。
孔子辦學后,王官之學的傳人也紛紛辦學授徒。于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諸子百家便出現了。
儒生的前身本是官府中的官,孔子辦私學后,才有了儒家??鬃觽魇趯W生各種知識,尤其重視品德教育??鬃诱砉偶?,用作教材,如《詩》、《書》、《禮》、《樂》、《易》、《春秋》等。
孔子的私學教育使傳統的知識得以擺脫官府壟斷,走向整個社會,成為公眾的文化。
孔子提倡克己復禮,即克制自己,仁愛他人,恢復周公制定的周禮。周禮是西周君主等級制社會的傳統秩序和體制,是君主和臣民共同遵守的原則??鬃诱J為只有恢復西周禮治才是“禮壞樂崩”社會的出路,才能結束天下大亂的局面。
仁是孔子用來規范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原則,孔子提倡“仁者愛人”:一方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另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只要君主臣民以仁治國,以仁待人,就能恢復西周禮治盛世。這是儒家的基本思想。
儒家思想在孔子以后有了很大的發展,孟子是戰國中期的儒學大師。孟子主張性善,認為人生來就有仁、義、禮、智四種品德,每個人都要通過內省去保持和發揚它,不然就會喪失。孟子的思想代表了儒家向內反省、探究心性的努力。義是孟子在利欲橫流、紛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中提出的重要思想概念。孟子講大義凜然,提倡浩然正氣,對于中國知識分子置生死于度外,堅守節操的犧牲精神有很大的影響。孟子提倡仁政,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記錄孟子言行的《孟子》極為有名,北宋以后成為儒家的“十三經”之一,孟子也成為僅次于孔子的儒家“亞圣”。
荀子是先秦又一位儒家大師,主張性惡。他認為天沒有意志,并不能影響人的吉兇禍福。荀子還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荀子認為學習《詩》、《書》的目的在于“隆禮”,治國的根本在于禮義教化。但他也主張王霸并用,即禮和法并重。荀子的思想對主張以“嚴刑峻法”治國的法家影響很大。
道家思想同樣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開創者是老子。
老子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人,曾作過周朝守藏室的官員,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被道教尊為教祖。老子主張“無為”,即放棄妄為,不違道而行?!独献印芬浴暗馈苯忉層钪嫒f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功能?!独献印窌邪ù罅繕闼剞q證法觀點,如認為一切事物均有正反兩面。他說,“反者道之動”,指的是對立轉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也是指對立轉化。老子認為世間萬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即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老子悲天憫人,同情百姓。他說,“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老子提倡以柔克剛,功成不居,不爭勝等生活策略,充滿了政治智慧。在政治上,老子反對法治、禮治和戰爭,反對大國兼并天下,主張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的恬淡安定生活。
老子是一位智者,他的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
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莊子的學說涵蓋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后世將老子與莊子并稱“老莊”,稱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莊子與梁惠王、齊宣王為同一時代的人,比孟子年齡略小,曾做過蒙邑的漆園小吏,生活貧困,卻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請,一生淡泊名利,修身養性,是一位廉潔、正直的人。
在戰國天下大亂時期,莊子憤世嫉俗,內心深處充滿了對世態的悲憤與絕望。
莊子主張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是平等的,人要融入萬物之中,從而與宇宙相終始。他勸導人們順從自然的法則,重視內在德性的修養。他說,德性充足后,生命自然會充滿一種精神力量。
莊子能在亂世中保持獨立的人格,謳歌逍遙無恃的精神自由。
莊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貢獻巨大,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年),莊子被朝廷封為“南華真人”。他的巨著《莊子》被稱為《南華真經》,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對后世文學有極大的影響,被視為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瑰寶。
墨家主要由教師、工匠和士兵等從業人員組成,掌握并重視實用技術。
墨家創始人墨子名翟,出身貧寒,生活儉樸。墨翟的學生和信奉者都是一些苦行者,他們吃藜藿之羹,穿裋褐之衣,形成了一個有嚴密組織的集團,奉其最高領袖為鉅子,聽從鉅子的一切指揮,并有嚴厲的內部法令。墨家提倡“非攻”,常常幫助弱小國抵御侵略,赴湯蹈火,死不旋踵。
墨家政治上主張尚賢,即選拔賢人管理政治;主張尚同,即統一“法儀”;還主張兼愛,即兼相愛,交相利。在文化上,墨家講節用、節葬、非樂,建立人人出力的平等社會。在思想上,墨家有濃厚的宗教傾向,主張順從“天志”,信奉鬼神,但反對“天命”。后期墨家重視對物質世界的認知,形成了樸素的自然觀和理性的認識論。
法家主張法治,講究耕戰,致力于提高軍事實力和行政效率,強化統治,以求對敵國戰爭的勝利。這種強權思想對各國爭雄很實用,因此法家成為戰國諸子中重要的一家。
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因與衛公同族,也稱公孫鞅。他“少好刑名之學”,提出了“治”、“富”、“強”、“王”的治國目標,受到秦孝公的重用,主持變法。變法使秦國迅速強大起來,其主要內容有重刑定罪,獎勵軍功,重農抑商,開阡陌封疆,普及縣制,遷都咸陽,按戶征收軍賦,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等。
法家到了韓非子時,有了更大的發展。韓非子對法家的法、術、勢三派取長補短,綜合運用。他主張加強君主集權,剪除私門勢力,厲行賞罰,獎勵耕戰,謀求國家富強;文化上則主張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禁止私學。
法家的理論和實踐使秦國終于吞并六國,并成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主張嚴刑峻法的法家對中國影響極大,漢朝“儒外法內”即儒家和法家學說并用而倚重法家。
除了儒、道、墨、法幾家之外,名家重視名實之辯,代表人物有提出“白馬非馬”論題的公孫龍子,有常與莊子論辯的惠施等。
縱橫家出于行人之官,實際是戰國時期戰爭外交的產物,蘇秦、張儀等合縱連衡,在列國紛爭的局勢下,推行自己的外交策略,備受重用。
春秋戰國時期戰爭不斷,涌現了許多經驗豐富的軍事家,有的軍事家有兵書傳世。春秋末期齊國孫武的《孫子兵法》是現存最早的軍事理論著作,舉世聞名,堪稱經典。孫武將“令民與上同意”的“道”作為戰爭勝敗的決定因素,提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致人而不致于人”、“我專而敵分”、“因敵而制勝”等軍事思想。其后人孫臏所著《孫臏兵法》在《孫子兵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歸納戰爭經驗,提出了新的作戰指導思想和統兵原則。此外,《尉繚子》、《六韜》等也是重要的兵書著作。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并用它解釋自然社會和人類社會而得名。這一學派源于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也稱陰陽五行學派或陰陽五行家。
農家是先秦時期在經濟生活中注重農業生產的學派。
農家代表人物許行,楚國人,與孟子同時代。他有隨行學生幾十人,頗有影響,如儒家門徒陳相、陳辛兄弟二人就棄儒學農,投到許行門下了。他們生活極為簡樸,穿著普通的粗布衣服,靠打草鞋、編席子為生,主張人人平等勞動。
農家學派主張推行耕戰政策,獎勵發展農業生產,研究農業生產問題。農家對農業生產經驗和技術的總結與其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見于《管子·地員》、《呂氏春秋》和《荀子》。
由稷下學者集體編撰的《管子》一書包括各家的思想學說,學者認為其中《地員》篇就是農家的著作,而《牧民》、《權修》、《五輔》、《八觀》等篇則重點記述了農家的思想主張。
由于當時的平民絕大多數都從事農耕,所以“重農”就是“重民”,重農傾向必然會發展為民本思想?!豆茏印分杏嘘P農家的內容著重體現了農家的民本主義思想,是農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環。
農家主張“順民心,忠愛民”。農家認為民心是不可違背的,“順民心”是一切統治的基礎,賢明的統治者能夠順應民心,以民心向背作為自己行為的指針。《管子·牧民篇》說:“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農家通過“民心”這個概念感覺到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比儒家的民本主義思想還要進一步。
“忠愛民”是統治天下的基本方式,農家看到從事耕種的農民十分辛苦,因而要求統治者體恤百姓之苦,不可巧取豪奪?!豆茏印嘈奁分鲝垺叭∮诿裼卸?,用之有止”,要求統治者約束自己的行為,不能對百姓剝削太重,要減輕賦稅,輕徭薄役;要注意節約,不能窮奢極欲。農家在這里已經改變了許行提出的人人平等勞動的主張,這樣的改變更容易為統治者所接受。
農家還主張“修饑饉,救災荒”。農家將水災、旱災、風霧雪霜、疾病、蟲災合稱為“五害”,說“五害”是危害百姓生活和生產的重大災害。因此,一個賢明的統治者要想鞏固自己的統治,當務之急在于掃除“五害”。只有解決了這些災害問題,解除了百姓的痛苦,百姓才會服從統治。水災是最危險的自然災害,尤應引起統治者的重視。災害意識是農家民本主義的重要構成部分。
雜家本是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的一家,其內容很多與方術有關。雜家“兼儒墨、合名法”,博采各家之長,“于百家之道無不貫通”。雜家的出現是統一的封建國家建立過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結果,以秦代《呂氏春秋》為代表,對諸子百家兼收并蓄。因雜家著作含有道家思想,所以有的學者認為雜家實際上是新道家學派。
小說家是先秦記錄民間故事的學派,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小說家出于記錄民間街談巷語并呈報上級的稗官。小說家反映了古代平民思想的側面,是其他學派無法代替的??鬃釉f:“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毙≌f家著作有《伊尹說》二十七篇,《鬻子說》十九篇,《周考》七十六篇,《青史子》五十七篇等。
近些年來,陸續出土了不少以竹簡或絲帛為載體的日書、式法、五星占、養生方、病方、脈經、胎產書、導引圖、美食方等,這些均屬百家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