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之學出自周王屬下的百官,也就是王官。自從孔子辦學后,王官之學才流傳到民間,形成了諸子百家。不久,便進入了百家爭鳴的歷史時期,促進了中國古代學術的融合和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革新變法始于齊桓公、管仲,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從未停過。齊桓公鼓勵士人暢所欲言,開創了百家爭鳴的大好局面。
戰國時期,齊桓公田午開設稷下學宮,齊威王、宣王禮賢下士,包容百家,言論學術充分自由,齊國因此步入鼎盛時期。
稷下學宮又稱稷下之學,是戰國時期的官辦高等學府。
“稷”是齊國國都臨淄城(今山東省淄博市)一座城門的名稱。“稷下”指齊都臨淄城的稷門附近。稷下學宮位于稷門附近,故稱稷下學宮,是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之地。
稷下學宮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學府。中國學術思想史上這場 “百家爭鳴”是以齊國稷下學宮為中心的。它促成了學術自由、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
稷下學宮容納了當時“諸子百家”中的各個學派,其中主要的有道、儒、法、名、兵、農、陰陽、縱橫諸家。
稷下學宮匯集了天下賢士多達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學者如孟子、淳于髡、鄒衍、田駢、慎到、申不害、季真、環淵、彭蒙、尹文、田巴、魯仲連、鄒爽、荀子等。尤其是荀子,曾三次擔任學宮的“祭酒”,即學宮最高長官。
當時,凡到稷下學宮的文人學者,齊王一視同仁,不問其學術派別、思想觀點、政治傾向以及國別、年齡、資歷等,誰都可以自由發表學術見解,從而使稷下學宮成為當時各學派薈萃的中心。這些學者互相爭辯、詰難,取長補短,做到了真正的“百家爭鳴”。
齊王采取了十分優禮的態度,封不少著名學者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祿”,即擁有相應的爵位和俸養,允許他們“不治而議論”,“不任職而論國事”。因此,稷下學宮具有學術和政治的雙重性質,既是一個官辦的學術機構,又是一個官辦的政治顧問團體。
稷下學宮的學術博大精深,包含了當時各家各派的思想。就儒學而言,曾在稷下學宮中有影響的儒家學者有孟子和荀子。孟子關于“養浩然之氣”的思想,學者認為是接受了稷下先生宋钘、尹文“氣論”的影響。至于荀子,則是稷下學宮的最后一個大師,他立足儒家,對稷下學術進行了全面的批判總結,從人性論、認識論、政治理論、天人關系等諸方面對稷下學術進行了吸取和修正,從而將諸子學術推向高潮,成為戰國諸子學的真正總結者,其中對后世最有影響的就是荀子的“禮法結合”的政治思想。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非常有利于各家學說的發展,是我國古代學術發展的黃金時代。
秦始皇在民間焚《詩》、《書》、百家語,而博士職掌的書籍是被保留的。這實質上就是禁止私學,徹底結束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大好局面。
秦始皇將法家以外的諸子百家統統禁錮,獨尊法術、廢黜百家的做法阻礙了思想文化的進步,推遲了社會的發展。
(二)焚書坑儒導致歷史斷代
秦始皇焚書時,把各國的史書全燒了,大大增加了司馬遷寫《史記》的難度。司馬遷為六國史書未能傳于后世而痛心不已,他在《史記·六國年表序》說:“惜哉!惜哉!獨有《秦記》,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
因此,《竹書紀年》于西晉出土時,身價百倍,受到高度的重視。
《竹書紀年》記載了夏商周的事跡,直到西晉年間才出土。如果此書在秦始皇年間流傳于社會,肯定和其他書籍同歸于盡了。也許秦始皇也燒過《竹書紀年》,而西晉時出土的那部《竹書紀年》在秦始皇之前已經僥幸入土了。
西晉武帝太康二年(281年),汲郡人盜墓時挖出了竹簡數十車,全用古文字記載,史稱“汲冢書”,即《竹書紀年》。書中有記載夏商周的史書十三篇,晉人初名“紀年”,又稱“汲冢紀年”。西晉中書監荀勗﹑中書令和嶠奉命將散亂的竹簡排定次序,并用當時通用的文字釋文,即初釋本《竹書紀年》,又稱“荀和本”。由于竹簡散亂,而戰國文字西晉時已經不能完全認識,因此爭議很大。到了晉惠帝時期,秘書丞衛恒奉命考訂竹簡,以平息眾議。不久,八王奪位,外族入侵,永嘉之亂爆發,衛恒被殺。所幸,著作郎束皙繼續考訂竹簡,寫成《竹書紀年》,又稱“衛束本”。
《竹書紀年》是春秋戰國時期晉國、魏國史官所記的史書,是唯一一部未被秦始皇燒掉的編年通史,學者公認其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均在古代經史之上。
由于焚書坑儒,秦始皇以前的史料寥若晨星。《竹書紀年》雖然保存了夏商周的事跡,但畢竟太少了。如果秦始皇未曾焚書坑儒,則列國的《竹書紀年》都會保存下來,秦始皇以前的眾多記載夏商周事跡的書籍也都會保存下來,我們今天就不必花費巨大的人力和財力去搞“夏商周斷代工程”了。
學者認為秦始皇焚書坑儒導致春秋戰國及其以前的歷史斷了代,夏、商、周的一些史實考證由于古籍的缺失,困難重重,秦始皇焚書坑儒在中國歷史上可謂貽害無窮。
如果司馬遷沒有寫《史記》的話,許多史實更加難以考證,先秦史將更加模糊,因此司馬遷在中國歷史上的貢獻是偉大的。
秦始皇燒了大量的歷史典籍,包括夏、商、周的史籍,讓中華文明損失了許多傳世佳作,以致外國好多學者不承認中國的夏朝。
直到近年河南等地出土了大量的夏朝文物,有力地證明了中國歷史上夏朝的存在,外國學者才啞口無言。
“春秋”一詞本來泛指戰國時期各國的史書。秦始皇焚燒六國以及所有以前的史書時,只有魯國的《春秋》因藏在墻壁中被僥幸地保存下來。好在魯國《春秋》對其他六國的歷史政治情況都有綜述,這才讓后人能夠從中了解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歷史。如果沒有魯國《春秋》這部史書傳下來,好多關于戰國以及戰國以前的歷史根本無從知曉。
《戰國策》是重要的歷史巨著,全靠西漢劉向根據皇家秘室所藏有關戰國史事的幾種本子匯集編纂校訂而成。如果不是漢朝對一些古籍的挽救整理,許多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都將被淹沒在歷史長河中。《戰國策》的整理過程是極其艱難的,秦始皇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三)導致秦朝滅亡
秦始皇焚書坑儒是統一思想的運動。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在政治結構上廢除了分封制,在全國范圍內施行郡縣制;在文化上統一了文字,通用以小篆為標準的官用文字;在經濟領域內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
這些措施都是國家大一統的基本要素,也是國家能夠控制的。
但是,有些東西是國家難以駕馭的。秦朝初年,戰國時期剛剛結束,百家仍在爭鳴中。秦始皇認為光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統一還不行,最關鍵的是統一思想。
當時,最大的思想潮流是儒家和法家。儒家是厚古的,而秦始皇統一中國是新事物,他采取的措施也都是新措施,這些都是不符合儒家學說的。
當時,六國貴族借著儒家的“克己復禮”的主張,要恢復周朝的分封制,從而取得失去的權勢。
為此,秦始皇視儒家為他統一大業的絆腳石,欲除之而后快。因此,一場統一思想的文化運動開始了。
秦朝“焚書坑儒”和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實質是一樣的,都是要統一思想。
其實,從漢朝開始,所有封建統治者基本上都施行“陽儒陰法”,或稱“實法名儒”,即表面上采用儒家治理國家的方法,實際上卻用法家的治國手段治理國家。皇帝用法家的方法統治天下,而用儒家的學說教化百姓。法家強調的權、術、勢屬于帝王術,用作駕馭百姓和群臣的方法;而儒家學說強調仁和禮,仁和禮能從道德上讓百姓自覺向善,是維護等級制度的極好工具,因此歷代統治者都用儒學教化天下。
當年,秦始皇沒有認識到儒學是可以利用的最佳安民手段。焚書坑儒這種過激手段是愚蠢而又殘暴的,既毀滅了許多古代典籍,又造成了文化史上難以彌補的損失。
焚書坑儒雖維持了秦朝的統治,但也加速了秦朝的滅亡。秦始皇焚書坑儒,意在維護統一的集權政治,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見解,但并未收到預期的效果。這一點是秦始皇及丞相李斯始料不及的。
焚書坑儒雖然加強了思想控制,在短時間內獲得了成功,但不利于國家長治久安,不利于社會發展。
“陽儒陰法”是一種外松內緊的統治策略,表面上推行仁政,實際上施行法治,既能籠絡民心,又能保證專制。
“陽儒陰法”代表了一種兼容并蓄的政治心態,既避免了純用儒家的迂腐柔弱,又避免了純用法家的苛察嚴酷。
“陽儒”即表面為儒,公開倡導儒家思想,從而表現了統治者認識到教化人心和思想宣傳的重要性,也代表統治者已經意識到“誅心”比“誅形”更加重要,這是治國技巧更加圓熟的標志。
“陰法”即在實際政治活動中推行并依靠法家,如宋代重用包拯等清官。
“陽儒陰法”,儒法雙管齊下,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安定。
血緣是一個民族的根,統一的宗教信仰是一個民族最為明顯的特性,而沒有共同的血緣和共同的宗教信仰的民族最明顯的特性就是有統一的思想文化。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有力地說明了這一點。
中華民族的始祖是炎帝和黃帝,而炎帝是姜姓,黃帝是姬姓,他們來自兩個不同的部落,各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因此,中華民族可以說是一個沒有共同祖先和共同宗教信仰的族群。維系這個族群的紐帶是思想文化,即以孔子思想為主干的儒家傳統思想文化。
儒家思想是寬容的思想,能不斷地融合其他民族。這樣,中國這個多民族、大一統的國家才能不斷地發展壯大。
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穩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禮治是儒家學派的主要政治主張之一,強調尊卑,堅持上下有序的等級原則,用等級規范來調整社會的政治關系,約束人的行為。這正好符合封建統治的政治要求。禮治能保證普通人遵守社會秩序,從而維護了君主絕對的統治地位。
儒家學說以“仁”為中心,在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和德治。關于仁的內涵,孔子認為主要有兩層:一是克己復禮,二是仁者愛人。對內克己,對外愛人,最終在思想和行為上符合禮的要求,正好維護了封建統治。
仁政的主要內容有四項:1.制民以恒產;2.賦稅徭役有定制;3.輕刑罰;4.保護工商業。
儒家學派主張以德治國,德治的要求首先是針對統治者的。孔子認為統治者要在道德修養方面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實現有效的統治。當統治者擁有了高尚的道德時,民眾自然會歸順,聽命于他的統治。
仁政與德治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政治方式,能把人培養成謙謙君子,有利于社會安定。
通過仁政與德治,統治者一方面保障了其等級特權的延續,另一方面也弱化了民眾反抗封建統治的積極性,從而俯首帖耳地聽命于封建統治階級。
戰國時,子思、孟子提出了“天人感應說”。這一學說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認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為”是合一的。這種學說讓統治者得以心安理得地接受民眾的膜拜,讓民眾從心理上絕對接受君主的專制統治,為封建統治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使封建統治得以延續。
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明確了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封建統治者利用這一思想限制民眾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奴化民眾爭做君子,拒做小人,從而安分守己,服服帖帖地接受統治。
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封建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通過民本思想的傳承,中國封建社會逐漸形成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模式,民眾以農為上,貶低商人。這樣一來,滿腦子小農意識的民眾只要溫飽就能服從封建統治者的專制統治,從而保障民眾不會因為追求富裕而有更高的政治要求。
儒家認為“無父無君,是禽獸也”,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還主張“長幼有序”。封建統治者利用這一理論,要求民眾尊崇“長幼有序”,在維護家庭的和諧之后,服從國君這個大家長的統治,從而使每個人都以反抗大家長的封建統治為恥。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為封建統治的延續作出了巨大貢獻。儒家思想不但是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也是華夏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之一。
儒家學說主要是強調仁和禮,讓百姓從道德上形成行為自覺,而不會采取暴力進行反抗,因而是維護等級制度的最好工具,所以歷代統治者都用儒學教化天下。當年,秦始皇沒有認識到儒學是可以利用的,因此采取了激烈手段。
秦朝以后,歷代統治者無一不把儒家思想看成維護統治的關鍵手段,因而國祚綿長。而秦始皇焚書坑儒,放棄儒學這種最好的安民手段,結果,幾代先人含辛茹苦,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大秦帝國只持續了十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