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工具的蘇醒:智能、理解和信息技術的本質作者名: 謝耘本章字數: 2772字更新時間: 2025-06-09 18:00:56
推薦序 用科學理性的思維在混亂中建立秩序
我與謝耘博士共事多年,對他在治學方面的嚴謹態度和在科學領域的涉獵廣度,尤其是他對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鉆研之深是有所了解的。
近幾年來,在社交網絡和自媒體的推動下,科技領域的新概念、新名詞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各種觀點、各種說法莫衷一是。尤其自2022年11月30日美國OpenAI公司發布ChatGPT(預訓練生成式大語言模型)以來,網絡上眾說紛紜。有人歡呼,說這是人工智能的偉大成果;有人驚恐,認為這是人類的災難,人工智能將毀滅人類。美國企業家馬斯克的言論更是具有相當大的煽動性和蠱惑性,他認為人類社會是一段非常簡單的代碼,本質上是一個生物引導程序,最終將導致硅基生命的出現。馬斯克的這個觀點得到了中文互聯網世界的大肆炒作,但鮮有人說明此言論的出處。有據可查的是2023年9月,一篇題為《關于馬斯克“人類社會是硅基生命的開啟程序”的底層邏輯探討》的文章開始在網絡上流傳。無獨有偶,另一篇題為《人類的使命可能已經結束,只是硅基生命的啟動程序,人類終將滅絕》的文章將一個科學和技術問題描述得愈發駭人聽聞。許多騙子和投機分子趁機起哄,一時令人不知所措。
我讀過謝耘博士發表的幾篇有關人工智能的文章,它們對我認識人工智能有所啟發。于是我向謝耘博士求教,因為我感到在當前這種混亂的輿論中,已經不容易看清問題的本質了。
謝耘博士也看出了我的困惑,8月13日,他將這本新書的草稿發給我,讓我提些看法和意見。
在自媒體野蠻生長的時代,人們難免要受“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風格影響。但讀到本書的目錄時,我就知道這是一部傾注了心血的著作。我認真讀完一遍之后,感到謝耘博士的確下了功夫,他試圖用科學理性的思維在一片混亂中建立起科學認知和科學普及的新秩序。
這本書共6章,28節。每一節都對我們耳熟能詳的概念進行了撥亂反正式的解釋,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因為在當前的網絡輿論環境中,一些所謂的“專家”“大V”們為了獲取流量和收益,故意將平實的概念說得神乎其神,以顯示其高人一等。擁躉們則不加甄別,甚至以訛傳訛。有人把這種現象戲稱為“傻子共振”。如果任由這種現象持續下去,導致的危害將難以估量。在混亂中建立秩序必須從對基本概念的撥亂反正做起,而要做這樣的工作就必須有無畏的勇氣。因此,作者在一開篇就發出了“沒有離經叛道,就沒有創新;沒有創新,就永遠受制于人”的吶喊。這是對當下混亂不堪的網絡環境的一封宣戰書。
這本書有許多新的提法,我還是第一次看到。比如,謝耘博士認為我們低估了1946年誕生的通用可編程電子計算機的偉大意義。為論證這一新的提法,他回顧人類科技發展史,將計算機誕生前的大多數科技發明歸于“物質性的工具”一類,將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稱為“意識性的工具”。又如對“信息”這一應用廣泛的概念,國內外的許多專家學者都給出過自己的定義,而謝耘博士經過論證指出,信息是一種意識的存在。如果把大腦的意識活動稱為“內意識”,那么電子計算機的算法和程序的運行過程就是與大腦中的“內意識”相對應的“外意識”。這種新的闡述和“外意識”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的各種表現。這樣的新提法或對概念的新詮釋,在書中還有許多。這是謝耘博士厚積薄發的結果。
對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概念,在某一領域內的精確解釋是完全必要且不可或缺的。因為在描述某一領域的現象并為其建構理論時,科學家首先會使用自然語言。當一個理論成熟并形成相關定理后,科學家們又會使用專業符號語言和數理邏輯語言進行形式化的表達。自然語言豐富、靈活,但準確性不如專業符號語言和數理邏輯語言。語言的靈活性和準確性呈負相關。因此當我們用常用的自然語言詞匯定義一個新學科的概念時,就必須對其本質進行科學的詮釋,否則就會引起混亂。這樣的新提法和新詮釋在書中還有一些,在此不一一列舉。
謝耘博士的這本書談的主要是對人工智能的理解。在當前混亂的輿論環境中,基于理性去分析、解釋,并對未來做出判斷的科學精神是難能可貴的。所謂“理性”就是在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時要有準確的概念,歸納出事物的真實本質,據此進行前提正確的邏輯推理。謝耘博士在談論人工智能這個當前最熱門的話題時做到了理性。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在通用可編程電子計算機誕生后,人類開始設計各種程序和算法,引導計算機通過邏輯數字計算解決問題,這個過程就是謝耘博士定義的“外意識”。這種定義也決定了“外意識”是人的思維“內意識”的“映射”。在外意識發揮作用的過程中,人依然是主導者,這樣一來,人工智能超越和毀滅人類的說法就不攻自破了。電子計算機在運行速度和可處理的數據量方面大大超越了人類,因此人工智能在這些方面也將大大超越人類,但是這種強大源于人的安排設計。為了說明這個道理,謝耘博士在書中舉了許多有說服力的例子。至于充斥當前媒體的關于人工智能的一些聳人聽聞的謠言,則不在理性討論的范圍之內。這些言論往好里說可以叫“神話”,往壞里說就是“邪說”。不值得我們浪費時間和精力。
閱讀此書給我的另一個感受就是它不僅讓我對人工智能這樣的科技前沿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對科技本身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科學產生自與哲學的告別。2000多年前,沒有完整的科學體系,只有雜家式的學問,大學者往往集“百家”于一身。科學告別了哲學之后,不再執著于“本體”“存在”等關于“為什么”的問題,而是通過感性認識和歸納總結,專注于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現象和規律,描述“是怎樣”。近現代科學的集大成者是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標志著近代科學的正式誕生。300多年來,人們一直遵循牛頓的方法論進行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書中對科學的發展和100多年來重大的科學發現有詳細的論述,這是一場對科學本身的科普。
進入21世紀,人類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僅體現為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也體現為科技發展模式的變化。
這種變化的具體表現就是物質性的科學發表和科技發明的速度放慢,而意識性的科學發現和科技發明的速度加快。典型的例子就是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當然,人們對人工智能的看法千差萬別,這正是新事物出現時的正?,F象。謝耘博士對此的提法是:智能革命開啟了文明的智能紀元。
坦率地說,我對謝耘博士書中的許多新概念和新提法并不完全理解。這很正常,因為每個人的知識背景和治學水平不同,實踐經驗更是千差萬別。比如,書中對機器學習過程的論述我就不太理解,因為我在這方面的知識有所欠缺,也缺乏實踐。但這些論述哪怕有可能出錯,能夠提出問題本身就很難得。愛因斯坦就曾表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工具的蘇醒:智能、理解和信息技術的本質》是一本難得的、值得認真一讀的好書,感謝謝耘博士將書稿發給我,讓我先睹為快。應作者之囑,我談了一些膚淺的體會,草成一篇以為序。
肖方晨
青島東華信息與系統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
中國計算機用戶協會網絡分會榮譽理事長
2024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