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陳大一沒有被懲罰,狄青也去了福建路,通過史官記錄的資料,后人可以看出諸位相公和朝廷雖然沒采信陳大一的策論,但至少也做了相對的應策。
若是陳大一被嚴懲,結果又不一樣。
諸位相公會被后人嗤笑。
官家趙禎的政績上,也會添上一抹黑。
關鍵這事吧很尷尬,你一群朝堂相公加上大宋官家,討論了一個小朝會,結果還不如別人一個庠生看事情透徹。
當然,讀書人嘛,給自己找理由還是很擅長的。
只要官家配合,大家都能留存顏面。
所以這事就是只要我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官家。
官家才是決策者嘛。
不過富弼知道,這個時候翻舊賬明顯不理智,屬于群嘲。
所以只提了一嘴,就順勢繼續說道:“不過木已成舟,微臣以為,當下局勢還在掌控之中,狄漢臣就在福建路!”
福建路到廣州很近。
而且福建路有錢,有兵,增援強勁。
趙禎頷首,很滿意。
富弼知道分寸。
一方面,群嘲一下,讓諸位相公以后再面對這種局面時,不要再用老舊眼光看人,也要虛心受教后浪之研策。
另一方面,提出了平叛的核心策略。
說到底,其實不算策略。
就一個。
狄青!
只要是軍事方面的問題,不管問題出在哪里,讓狄青去堵便可以了。
事實上,狄青請戰章折已經送遞到了。
就在陳大一那封策論下面。
趙禎將策論移開,拿出狄青的章折,再次翻看著,頭也不抬的道:“狄卿家已經請戰了,諸位相公且說說,如何調兵。”
福建路山多,土匪山賊多。
又是官礦重地。
不能盡起廂兵。
北方的邊軍更不可能調動到南方去了。
相公們七嘴八舌,倒也擬出了個讓趙禎滿意的戰略部署,讓兩位樞相公龐籍和宋庠去操辦了,這一次三司使張方平沒有哭窮。
平叛怎么能沒錢。
擠也要擠出錢來。
何況朝廷不僅有錢,是很有錢!
要不然也不會開始減免地方的人頭稅了。
討論出調兵策略后,統率大軍的人選自然是非狄青莫屬,不過龐籍站了出來,說道:“去年之事,狄青從真定路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遷福建路安撫使,這里面他的委屈就不提了,身為大宋臣子,當有此覺悟,不過如今以之為帥,還是宜振奮其意志。”
眼下之意,去年狄青明升暗降,心里肯定有怨言。
現在要用他了,是不是要平衡一下?
換言之,這是在給狄青要官!
趙禎一聽這話心里暗喜。
知我者龐籍也!
整個大宋,最喜歡狄青的人除了樞密使龐籍,大概就是咱們的大宋官家趙禎了。
因為他心里明鏡。
別管平日里朝堂上文臣們如何叱咤風云,真到了需要軍事行動的時候,難道他還能仰仗這群文臣去驅除外患嗎?
當然是靠狄青。
于是點頭道:“朕以為然。”
掃視一眼,“諸位卿家認為應當如何激勵前線將士的心氣?”
眾人沉默不語。
狄青已經是安撫使了。
是大宋軍事圈子中,除了樞密院正副樞密使之外最大的武將官職——嗯,不算虛銜。
給狄青加官,至少也該是個從二品的節度使。
至于什么正五品的觀察使虛銜,那不是激勵狄青,是在侮辱他,這個時候,縱然滿朝文臣再不喜歡狄青,也不敢這么沒底線。
所以劉沆出列道:“臣以為,可加節度使。”
趙禎嗯了聲,沒表態。
這是不滿意了。
眾人心里一驚,官家這意思,是要加武將階官之首、正二品的太尉。
文彥博立即出列,“加太尉?”
反正是虛銜,無所謂。
趙禎還是只嗯了聲,沒表態。
眾臣懵逼了,難道要加大宋武將最高榮譽的驃騎大將軍?
可這個虛銜已經邊緣化。
自太祖開國后,一些開國元勛獲得過,這幾十年來再無人獲此殊榮,文臣們早就提出過要廢除,只不過因為樞密院反對,才一直拖著。
富弼弱弱的道:“官家,加驃騎大將軍的話,似乎有點破格了。”
一個安撫使,不可能加到驃騎大將軍去。
于規矩不符。
趙禎斜乜一眼富弼,以手叩桌,依然一語不發。
他現在很爽啊!
忽然間覺得狄青和陳大一辦了件大快人心的事情。
這么多年,他第一次可以在相公們面前如此肆意的拿捏——而相公們還只能小心翼翼的看自己臉色行事。
這換做以前,趙禎想都不敢想。
難得,難得啊。
也有相公們理虧的時候!
比如之前,受不了張貴妃的枕邊風,也想著張堯佐是自家人,重用他為三司使可以掣肘其他相公,結果呢?
結果就是被包拯指著鼻子罵。
偏生趙禎還無法反駁。
更拿包拯沒辦法。
因為包拯的職責就是干這個事的,趙禎縱然是大宋官家,可也得遵循祖宗制度,和文臣們講道理——這話其實也不對。
大宋雖然刑不及士大夫,但官家真要發狠,文臣們也會恐懼。
只不過趙禎仁厚。
所以他的相公們才敢肆無忌憚而已。
眾人一看,原來官家不想給狄青加虛銜,那應該怎么升官?
很快,龐籍品味出了趙禎的意思。
心里大喜。
沒想到官家和他想到一起去了,立即出列,道:“官家,微臣以為,如今朝廷盡調廣南東路、兩浙東路以及福建路的兵力去增援廣州,圍攻儂智高的叛軍勢力,狄青僅以福建路安撫使的身份,難以震懾部將,是以應加階官!”
趙禎微微頷首,“龐相言之有理。”
龐籍立即大聲道:“那便應以樞密使之身份出征,如此才能統率全軍,狄青也才能掌控全局,平叛才能更得心應手。”
一直沒說話的吳育顫顫巍巍的出列,“臣,附議!”
其余文臣,包括首相富弼在內,都一臉懵逼。
從他們的立場來說,哪愿意看見這局面。
大宋樞密院的相公,自真宗朝以來,就沒有武將擔任樞密使的前例,何況狄青還是個臉有黥文的低劣之人。
讓他當了樞相公,滿朝文臣還有臉面么?
參知政事梁適立即站出來反對。
旋即眾多相公都紛紛反對。
除了吳育和龐籍,沒有一個人同意將狄青擢升進樞密院,包括樞密使宋庠,樞密副使王德用和王堯臣這三位。
這三位其實也是讀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