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經典譯林)
- (美)馬克·吐溫
- 1627字
- 2025-06-10 10:27:09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湯姆·索亞的伙伴)a
地點:密西西比河流域b
時間:四十至四十五年前c
通令
本書作者奉兵工署長G.G.d的指示,特發布命令如下:
任何人如企圖從本書的記敘中尋找寫作動機,就將對之實行公訴;任何人如企圖從中尋找道德寓意,就將把他放逐;任何人如企圖從中尋找一個情節結構,就將予以槍決。
a 《湯姆·索亞歷險記》出版于1876年,《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出版于1884年,馬克·吐溫稱前者和后者為“姐妹篇”。學者們幾乎一致認為馬克·吐溫寫《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時,思想上、藝術上有個飛躍,兩書成為“姐妹篇”,但又不能等同看待。海明威說:“所有現代的美國文學都來自馬克·吐溫的一本書——《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b 密西西比河對美國文化的成長發展至關重要,人們常以之與黃河、長江對中國文化生長、發展的重要性相比。馬克·吐溫的故鄉即在密西西比河上密蘇里州的漢尼拔。在馬克·吐溫一生中,密西西比河既為19世紀美國“西進”的重要基地,又為南北雙方黑奴制與反黑奴制派激烈斗爭的地區。馬克·吐溫正是19世紀美國“西進”與“南下”(“南北”黑奴制斗爭)時代這兩股大潮孕育的偉大作家。作家開宗明義,清楚地點明故事發生的地點在整個的密西西比河流域,意義不同尋常。
c 本書出版于1884年,作者特別點明故事發生在四十至四十五年前,指寫的是1826年至1845年期間的事。作家寫的是六十年代黑奴解放戰爭以前的事,只是描述中飽含著作家對戰后的“鍍金時代”,即虛假的繁榮時代的幻滅感與對更高的審美理想的深沉追求。
d G.G.,可能指General Grant(格蘭特將軍)。這里說奉G.G.的指示,發布命令,既為游戲文章,表現了作者以及本書特有的幽默風格,又含義深長。格蘭特在南北戰爭時為北方聯邦軍名將,戰后(1882—1885)任美國總統,乃馬克 ·吐溫好友。他從未擔任過兵工署長,吐溫戲稱奉了他的指示發布嚴肅的命令,實屬戲謔性質?!锻睢繁砻髯髡叻磳φf教,仿佛主張純粹為了愉悅讀者,實則旨在使讀者從審美愉悅中得到啟迪。這樣,其審美作用與啟迪作用反倒會更大。
作者說明
在本書中,作者用了一些方言土語,即密蘇里州黑人土話;西南邊遠林區最地道的土話;“派克縣”一般性的土話以及這個縣土話中四種略有變化的分支。這些不同色彩的差別,并非作者隨意或想當然地構造出來的,而是嚴謹苦心地記錄的結果,是由于作者通曉這些方言土語,因而是確實可靠的。
我所以做這樣的說明是因為如果不加說明,讀者便可能以為所有這些人物都想說同樣的話,而又沒能做到,那就不符合事實了a。
a 大量采用方言土語是本書的特色之一。這大大有利于生動地表現各地的地方色彩和黑人的種族色彩,也大大有利于表現作品中人物的個性化。適當地采用方言土話以鋪敘情節,刻畫人物,而不是單用敘述人語言這一種語言,這乃是文學史上的一大進步。
本書出版時,適值方言土話進入美國文學作品達到了“高潮”的時期。同類作品有1869年斯托夫人的《老鄉親》,1871年她的《賽·勞遜的爐邊故事》;1871年愛德華·曷格爾頓的《校長》;1870年勃勒特·哈特的《咆哮營的幸運兒》。這些被通稱為“鄉土文學”,其功績在于打破了東部作家高雅文學的壟斷,更貼近下層人民的生活,促進了美國文學的繁榮。可見吐溫此書采用方言土語,并為此在卷首發表一個說明,促請讀者在開卷前便注意到本書這個特色,其意義非同一般。這樣重視方言土話以突出人物的個性化以及地方色彩與民族色彩的特色,一直影響到今天美國的文學作品。
對方言土語這個特色,要在翻譯中嚴格遵循原作的一字一句加以表現,是比較困難的。因為中外語言不同,如果硬譯,結果可能使讀者讀不下去,并使文學的特色幾乎完全消失。過去已有的譯本,有的只好完全放棄表現方言土話這個特色,有的只表現黑人(杰姆)土話的某些特色,對于白人的方言土話特色,難以表現,只好放棄。這個譯本采取后一種路子,并適度地加以變通,以既表現黑人(杰姆)性格,又不致傷害作品的文學性與鑒賞中的可讀性為原則。
閱讀原文的讀者,如果對本書中的方言土語感興趣,可參閱Harold Beaver, Huckleberry Finn, Unwin Critical Library, London, 1987中的有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