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苦學成才篇

“學海無涯苦作舟”,在充滿艱辛與苦難的成才路上,往往道路上的坎坷和荊棘不僅不能阻止人們成才,反而還會起到促進和督促的作用。中國有句俗語說得好:“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中國歷史上的很多名人恰恰是因為幼年時生活環境的極度惡劣與生活苦難的反復磨礪,才最終披荊斬棘,不僅獲得了學業和事業的成功,而且鍛造了自身無比堅強的意志。

(一)孟嘗君的故事

這個故事發生在我國的戰國時代,曾經有四個人以貴族公子的身份參與國政。他們是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和楚國的春申君。因為他們都非常有才能,而且名聲顯赫,所以人們稱他們為“四公子”。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田文就是齊國的孟嘗君。

田文的父親田嬰是齊國的宰相,一共有四十多個孩子。生在富貴之家,按說應該錦衣玉食,可是田文剛一出世,就遭遇了不幸。那一年的五月初五,田文降生了。一個小生命來到人間,不僅沒有給這個家庭帶來歡樂,相反,卻使整個家庭籠罩了一層陰云。因為按照當時的迷信說法,五月初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父親田嬰一臉的不高興,來回踱了幾圈步之后,突然對田文的母親說:“把這個孩子扔掉,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大禍臨頭。”說完,一甩袖子,走了出去。

孩子是娘的心頭肉,田文的母親怎么也舍不得自己親生的骨肉。況且,這個幼小的孩子,對人世間的事情還一無所知,沒有犯過一點兒過錯。母親在柔腸寸斷、眼淚流干之后,決定冒險留下這個孩子,把他偷偷地撫養成人。于是,她和幾個家人共同編了一套謊話,說已經把田文扔掉了,而實際上是將他藏在了一個秘密的地方。

一晃十幾年的時間過去了,田文也漸漸長大了。母親為了使他獲得父親的承認,有一天帶著田文和他的兄弟們一起去見他父親田嬰。田嬰一下子就發現在這些孩子中多出了一個陌生的面孔,就問田文的母親:“夫人,這是誰呀?我怎么沒見過?”“回大人的話,這是您的兒子田文。”話還沒說完,田嬰就突然拉下臉,朝田文的母親劈頭蓋臉一頓臭罵:“我讓你把他扔掉,可你竟敢背著我把他養大,你想干什么啊?”母親嚇得臉色蒼白,一句話也說不出口。田文趕忙跪下叩頭,壯著膽子問:“大人為什么要把孩兒我扔掉呢?聽媽媽講,您不讓撫養五月初五生的孩子,這究竟是為什么呢?”“你知道什么!”父親又大聲地吼叫起來。“五月初五生的孩子,長到大門那么高,父母就會有災禍的!”田文又給父親叩了一個頭,問道:“請問大人,人的命運是受天支配的,還是受大門支配的呢?”這一下把父親給問住了,支吾了半天,也答不出一句話來。接著,田文又叩了第三個頭說:“人的命運,如果受天支配的話,您又何必憂愁呢?如果受大門支配的話,您把大門開得再高點兒,誰又能長到大門那么高呢!”田嬰暗暗一想,這孩子的話說得有理。雖然表面上不肯認輸,可說話的口氣已經軟了:“別再啰唆了,你快去吧!”

過了幾天,田文見父親像是很高興的樣子,就走上前去向父親打趣說:“大人,兒子的兒子叫什么?”“孫子,你連這個也不知道嗎?”田嬰被逗笑了。“孫子的孫子呢?”“玄孫。”“玄孫的孫子呢?”“誰知道那么多呢!”田嬰有點兒不耐煩了。田文連忙叩頭:“大人,您在齊國做宰相,已經經歷了三代國君。齊國的土地沒有增多,可您的私人積蓄卻一天天地在增加,家產何止萬金!咱們家大大小小上上下下,別說是主人,就連傭人,都穿綢緞,好菜好飯吃不完;而世上卻有許多人連糠菜都吃不上,連最粗糙的衣服也穿不上。您還是不知足,還在繼續地搜刮民財,繼續增加您的私人積蓄,不把國家大事放在心上。天下一天亂似一天,您也不去關心,不去想法挽救。果真出了大事,您辛辛苦苦積累的財物,會落在誰的手里呢?大人,您想到過這一點嗎?”

田文的這番話,說得極有道理,田嬰內心受到極大的震動。他再也不能不對這個兒子刮目相看了。從此,他讓田文去主管家務,接待賓客。田文也努力地去做,不管對誰都謙恭有禮,還隨時幫助有困難的人。他家的賓客一天多似一天,他的名聲也日漸增長。各國的君主紛紛派人要求田嬰立田文為世子。不久,田嬰死去,田文承襲了他的封地薛,并先后出任過秦、齊、魏等國的相國。

(二)鑿壁偷光與華佗的故事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里窮,沒錢上學。后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息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里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里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么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墻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霍地站起來,走到墻邊一看,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于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墻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多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這樣刻苦地學習,后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為郎中,后遷博士。

這就是著名的“鑿壁偷光”的故事,它贊揚了匡衡勇于戰勝艱苦條件勤奮讀書的精神,為我們樹立了刻苦讀書的好榜樣。

另外一個故事里的人物叫華佗,相信人們對這個名字一定不會感到陌生。他是我國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精通方藥、針灸和外科手術。有一次,曹操得了十分頑固的頭痛病,經多人診治都沒有明顯的療效。華佗來到,手到病除。此外他還仿效虎、鹿、熊、猿、鳥的動態創編了“五禽戲”,供人們鍛煉身體。他對中國醫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華佗小的時候,家境十分貧寒,7歲那年父親又不幸去世。母親在悲痛之余,想到應該讓這個孩子去學一門手藝,以便將來維持他們母子的生活。父親生前有一個密友姓蔡,人稱“蔡醫生”,在華佗的家鄉沛國譙郡(今安徽亳州)也算是遠近聞名的人。他不僅醫術精湛,而且品德高尚,窮人有了病,無論多遠,他都要前往醫治,而且分文不收。華佗的母親想,學醫不僅對自己有益,而且還可以造福他人。于是就請人帶著華佗去找他。兩人一見面,華佗立即施了個大禮,把來意向蔡醫生說明。蔡醫生見這孩子雖然衣衫襤褸,但很有禮貌,就有點兒喜歡,況且又是朋友的兒子。可是行醫事關人的生死,需要敏捷的反應和聰明的頭腦。如果不是學醫的料,可絕對不能干這行。于是,他決定出兩個題考考這個孩子。出什么題呢?蔡醫生環視著四周。這時候,他的幾個徒弟正在院子中采桑葉,底下的枝條已經采完了,只剩高處的枝條。他們跳著腳夠也夠不著,想爬樹又爬不上去,幾個人在樹底下團團亂轉,無計可施。蔡醫生見狀,便對華佗說:“你能想個辦法幫他們把高處枝條上的桑葉采下來嗎?”華佗說:“這還不容易,請您看好吧!”他叫人取來一根結實的繩子,把一塊兒小石頭拴在一端。然后用手抓住另一端,往上一拋,繩子拋過枝條,枝條被壓了下來。幾個人上去,很快就把桑葉采到了筐里。蔡醫生臉上掠過了一絲微笑。這時他又看見院中有兩只羊正在斗架,眼都斗紅了,誰也拉不開;就對華佗說:“你能把這兩只羊拉開嗎?”華佗說:“這好辦。”說著,他就走到一塊草地中,采來兩把鮮嫩的青草,放在羊的兩側。斗架的羊早就斗餓了,見到鮮草,立刻就去搶著吃,不再斗架了。蔡醫生見這個孩子如此聰穎機智,就拍著手笑了,“不錯,不錯。好吧,我收下你了。”華佗趕忙上前雙膝跪地說:“弟子拜見師傅。”從此華佗就開始了他的學醫生涯,后來成了中國歷史上成就最高的醫學家之一。

(三)囊螢映雪的故事

囊螢映雪這則成語說的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但他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余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于是,他找了一個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十幾只螢火蟲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些來當作燈用。由于他勤學苦練,后來終于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于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浪費,非常可惜。

一天夜里,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亮光。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正好可以利用它來看書。于是他倦意頓消,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最終成為飽學之士。

(四)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喜好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曲,故時人稱之為“范履霜”。他工于詩詞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內容、文辭秀美、氣度豁達。他的《岳陽樓記》一文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兩句,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憂國憂民的寫照。

范仲淹是蘇州吳縣人,兩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病故了,那時他的母親還很年輕,便沖破世俗的束縛,帶他改嫁到了長山縣(今淄博市周村一帶)的朱氏家中,少年時代的范仲淹,在朱家經常受到虐待,他的母親感到非常傷心,便把他護送到博山的荊山寺讀書學習,后人敬佩他的政績和節操,便在他少年讀書學習的地方建祠紀念。

范仲淹在范泉邊勤奮學習。他的學習生活非常艱苦。范仲淹在追憶他的少年時代時這樣寫道:我少年時代的學習生活是極為艱苦的,每天煮兩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塊,早晚吃兩塊。把蔬菜切碎,加半杯醋、少量鹽,燒熟當菜,這樣的生活過了三年多。雖然如此艱苦,但他學習勤奮,胸懷大志。曾有人在一座靈祠中聽到范仲淹的禱問:“我將來能當宰相嗎?”神說不能。又問:“我不能當宰相,做個良醫如何?”或當宰相,或當良醫,工作性質雖然不相同,但為民造福的宗旨卻是相同的。范仲淹不作宰相就作良醫的思想,確實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思想的精華。范仲淹在20歲時得知自己的身世,毅然離家出走,到南都應天府書院讀書學習。當時他的母親哭著追出去很遠,他甚至都沒回頭看一眼相依為命的母親。在南都應天府書院,他“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枕,寒冬臘月,讀書困倦了,就用冷水洗臉,再繼續讀。日常生活也非常艱苦,經常吃不上飯,他就以喝粥充饑。一位南都官員的兒子和他是同學,非常同情他,便把他學習勤奮、生活艱苦的情況告訴了父親。父親便叫兒子把官府為自己準備的飯菜送一份給范仲淹,但被他婉言謝絕了,并說:“ 我吃粥慣了,一吃好吃的,就要以吃粥為苦了。”就這樣,他在應天府書院寒窗苦讀了五年。

經過五年“人所不堪”“自刻益苦”的生活,大中祥府八年(1015 年)范仲淹考中了進士,這年他26歲。做官后,他清正廉潔,辦事公正。

(五)宋濂的故事

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小時候喜歡讀書,但是家里很窮,也沒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愿意把書借給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他母親說:“孩子,都半夜了,這么寒冷,天亮再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著書看。”宋濂說:“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書看,到期限就要還,這是個信用問題,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遠方向一位著名學者請教,并約好見面日期,誰知出發那天下起了鵝毛大雪。當宋濂挑起行李準備上路時,母親驚訝地說:“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呀?再說,老師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這一件舊棉襖,也抵御不住深山的嚴寒啊!”宋濂說:“娘,今天不出發就會誤了拜師的日子,這就失約了。失約,就是對老師的不尊重啊。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當宋濂到達老師家里時,老師感慨地稱贊道:“年輕人,守信好學,將來必有出息!”果然,宋濂后來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學大家。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兰县| 云浮市| 渭源县| 澎湖县| 寿阳县| 赞皇县| 崇明县| 江华| 上蔡县| 江华| 普格县| 甘谷县| 杭锦后旗| 永城市| 青神县| 平利县| 来宾市| 会昌县| 余姚市| 扎赉特旗| 朝阳区| 科技| 涿州市| 株洲市| 金堂县| 通渭县| 固镇县| 桃园县| 绥阳县| 太和县| 临城县| 忻城县| 辽宁省| 扶风县| 崇义县| 江油市| 云阳县| 翁牛特旗| 龙门县| 河北区| 宁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