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勤奮治學篇

古語云:“書山有路勤為徑。”可見,勤奮是通往成功的必經道路與必要環節,沒有勤奮治學的品質,再高的智商和天資也是沒有用的。回顧歷史不難發現,自古以來,歷史長河中雖然人才輩出,但那些成才的名人背后,無不有著撼人心魄的奮斗的經歷,以下我們就挑選了幾個比較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成才小故事,以期說明勤奮努力對成才、成功的巨大作用。

(一)孔子與屈原的故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之所以能成為弟子三千、名揚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時候的刻苦勤奮分不開的,也正所謂是“天才來自勤奮”。史書言,孔子的母親在他剛剛3歲的時候,就教他讀書識字,到4歲的時候,他已會念百余字了。有一天,他的媽媽說:“昨天我教你的字記住了嗎?” 孔丘說:“都記住了。”媽媽說:“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孔丘睡覺,是和哥哥在一起。這天晚上,他鉆入被窩后對哥哥說:“哥哥,媽媽教給你的字都記住了嗎?”哥哥道:“都記住了。你呢?”孔丘說:“我已經練了很多遍,也許都記住了,可又沒有把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會的,娘一定會非常傷心和難過。不行,我一定要起來再多練幾遍。”哥哥被他這種刻苦學習、孝順母親的精神所感動,心疼地說:“天氣涼了,別起來練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寫吧。我能覺出對錯,也好對你寫的做個檢查!”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身上寫了起來。每寫一字,就念出聲來。可這聲音越來越輕,當他寫完最后一個字的時候,聲音也聽不到了。哥哥驗完他的最后一個字,聽著他那均勻的呼吸,望著他甜中帶笑的睡容,既心疼又愛憐地笑了。第二天一早,在母親考核時,他一遍通過。母親驚喜道:“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過了一天,就滾瓜爛熟,將來準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著母親欣喜的面容,高興地笑了。然而在這微笑中,卻伴著兩行淚水。站在旁邊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弟弟超人天資的背后,更多的則是他那鍥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奮的汗水。

另外一個故事的主人公屈原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他才高八斗、德才兼備,而且具有鮮明的愛國主義精神,在他多篇流芳千古的文學創作和作品中,都不難發現其愛國主義情感的身影,那么這樣一個文學偉人是如何成就的呢?原來屈原是一位古今馳名的以勤奮好學著稱的人。

在長江三峽的巫峽和西陵峽之間,有一座名叫秭歸的縣城,那里就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故鄉。屈原從小聰明好學,每天放學做完功課,就吟誦古人留下的優美詩篇。可有段時間放學后,屈原總是很晚才回家。姐姐覺得很奇怪,決定弄清楚原因。一天放學,屈原出了校門就朝后山坡走去,一直走到一個小山洞口。姐姐悄悄地跟在屈原的后面,見屈原走進了山洞,便在洞口靜靜地等著。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見屈原出來,姐姐這下著急了:弟弟在洞里該不會出什么事吧?姐姐一邊想著一邊就壯著膽子摸進了山洞。姐姐小心翼翼地走到洞的深處,只見高高的洞頂有一個臉盆大小的圓孔,一束光直射下來,照在一塊青石板上,屈原正坐在上面,手拿竹簡,低聲吟詠,腳下泉水淙淙。姐姐站在那里,被洞里的景色和弟弟吟詠的詩歌迷住了,直到夜幕降臨,她才回過神來叫了聲“弟弟”。屈原聽見姐姐喊他,便笑著說:“姐姐,我在讀我們楚國的民歌,美極了!可老師不讓我在學校里讀。這里的環境和詩歌一樣美,讀著心里很舒暢!”姐姐說:“你得向家里說一聲啊!現在不早了,回去吧!”

說罷,姐弟倆高高興興地走出了山洞。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把這個山洞取名為“讀書洞”,以期用此來頌揚屈原勤奮好學的優良品質,并督促人們向他學習。

(二)懸梁刺股與聞雞起舞

懸梁刺股這個成語由兩個故事組成。“懸梁”的故事見于《太平御覽》卷三六三引《漢書》。東漢的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開始由于知識淺薄他得不到重用,連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遂下決心認真鉆研。他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來一根繩子綁在頭發上,另一頭牢牢地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就會把頭皮扯痛了, 他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刺股”的故事見于《戰國策》卷三《秦一》。戰國時期,有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蘇秦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后,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于是他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就會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過來,再堅持讀書。后人將這兩個故事合成“懸梁刺股”一句成語,用以激勵人發奮讀書學習。

“聞雞起舞”這個成語講的是晉代的祖逖,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于是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司官,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后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同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一天半夜,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干脆以后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于是他們每天雞叫后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愿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三)陸羽與司馬光的故事

我國唐朝著名學者陸羽是個孤兒,從小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愿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鉆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于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后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將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陸羽的《茶經》,是唐代和唐以前有關茶葉的科學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是陸羽躬身實踐、篤行不倦、取得茶葉生產和制作的第一手資料,又博覽群書,廣采博收茶家采制經驗的結晶。《茶經》問世后,即為歷代人所鐘愛,盛贊他為茶業的發展所做的貢獻。

陸羽除在《茶經》中全面敘述茶區分布和對茶葉品質高下給予評價外,亦有許多名茶首先為他所發現。如浙江長興(今長興縣)的顧渚紫筍茶,經陸羽品評后列為上品,后列為貢茶;義興郡(今江蘇宜興)的陽羨茶,則是陸羽直接推舉入貢的。《義興縣重修茶舍記》載:“御史大夫李犧范實典是邦,山俗有獻佳茗者,會客嘗之,野人陸羽以為芬香甘辣,冠于他境,可以薦于上。棲筠從之,始進萬兩,此其濫觴也。”以上材料足以證明陸羽的卓越成就,聯系他幼年勤奮努力的經歷,也可以發現“勤奮是通往成功的一把寶貴的鑰匙”這個道理。

另外一個故事是關于司馬光的。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從小讀書刻苦勤奮,他覺得自己記憶力不行,背課文記生字總是沒有別人快,就暗自說:“讓我下苦功,來增強記憶力吧!”于是,他試著多念多背,別人背兩遍三遍,他就要背五遍六遍。

這樣一來,時間就不夠用了,放學后他也擠出時間來讀書。特別是晚上,玩耍一陣后,他便讀起書來,常常讀得很晚。到第二天,還要早早地起來,進行晨讀。由于晚上睡得遲,他常常睡過頭,耽誤了早晨讀書。

“用什么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他想讓母親來喊醒自己。但母親心疼他,不想讓他讀書讀得這么苦。

有一天,司馬光看見后院有一段圓木頭,靈機一動,心里想:“有辦法了!”

司馬光把圓木頭擦干凈,放在床上當枕頭。他枕著圓木頭睡,一翻身,圓木頭就滾動,他也就驚醒了。這樣,他就不會睡過頭了。

一天,媽媽在床上發現了這根圓木頭,正想扔掉,司馬光說:“母親,千萬不要扔,這是我的警枕。”

母親聽他一解釋,感動地說:“孩子,用功讀書是好事,但也不要累壞了身體!”

司馬光回答:“母親放心,孩兒不是小傻瓜,不會累壞身體的。”

由于發奮學習,司馬光15歲時已無書可讀了。長大后,他當上宋朝大臣,主編了著名的編年史書《資治通鑒》。

(四) 王獻之與王冕的故事

十八口大缸的故事講的是王獻之,王獻之是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他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于畫畫兒。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地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有被抽掉。父親很高興,夸贊道:“此兒后當復有大名。”小獻之聽后心中沾沾自喜。還有一次,王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只小牛栩栩如生地出現在扇面上。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贊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獻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母親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獻之急了,沖著媽媽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里的十八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獻之心中不服,什么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五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后把字稿全部退還給了獻之。

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并說:“我又練了五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么不同?”母親認真地看了三天,最后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唯有一點似羲之。”

獻之聽后泄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什么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啊?”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 獻之聽完后深受觸動,又鍥而不舍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十八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后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父親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我國著名的畫家王冕生活在元朝末年,他出生于浙江諸暨一個山清水秀的山村里。由于家里非常貧窮,王冕讀不起書,只好幫人放牛。

村邊有個學堂,王冕非常羨慕那些能上學的孩子。每次放牛路過學堂,他都要站在校門口呆呆地張望,舍不得離去。有時,他就把牛放到山腳下吃草,自己悄悄溜進學堂,躲在窗外聽老師講課,隨著學生們一塊讀書。有時候他光顧著聽課,沒有把牛看好,牛到處亂跑,踩了人家的莊稼,別人免不了向他父親告狀。因而王冕常常受父親責罰。但是每次挨打之后,王冕還是照樣去聽課。

由于他刻苦勤奮,抓緊放牛的間隙認真學習,學問漸漸長進了。尤其是他喜歡畫畫兒,湖光山色都是他寫生的素材。父母看到他的心思根本不在放牛上,只好把他送到一座廟里,白天幫師父干些雜活兒,晚上就跟人學習繪畫。

經過勤學苦練,王冕終于成為當時著名的詩人和畫家。很多人向他求詩求畫,官府也召他去做官,可是他不愿意和當官的打交道,便婉言謝絕了。他崇拜愛國愛民的古代名士,所以時常穿上屈原那樣的衣服,戴上一頂很高的帽子,坐著牛車,唱著山歌,到野外觀賞大自然景色。回到村里時,直引得一群孩子跟著牛車看熱鬧。他在家鄉以賣畫為生,特別喜歡畫那些具有高風亮節、形象特異的梅花和竹子。他在園子里種了很多梅花和翠竹,并把居室命名為“梅花屋”,自稱“梅花屋主”“飯牛翁”等。他仔細觀察梅花的生長過程,從發芽吐葉到含苞開放,各種樣子的梅花他都了如指掌,因而畫起梅花來形象逼真、密而不亂,在當時特別為人們所喜愛。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州市| 花莲市| 乐至县| 琼结县| 柳河县| 绿春县| 翼城县| 和龙市| 会泽县| 三河市| 利川市| 马龙县| 峨眉山市| 怀安县| 巢湖市| 宝兴县| 姚安县| 墨玉县| 花莲市| 太白县| 施秉县| 浦北县| 章丘市| 房产| 温泉县| 惠水县| 平谷区| 明光市| 女性| 孟村| 枣庄市| 阳山县| 扎兰屯市| 斗六市| 宜都市| 广平县| 大新县| 青冈县| 米脂县| 临泉县| 陆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