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奮治學與苦難在一個人的成長路途中固然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但古代青少年在成才的過程中,家庭教育和老師的引導也是不容忽視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只有內外力量共同作用,并相互促進,才能最終塑造出一個名垂千古的有識之士,以下幾個小故事便是一些中國古代的青少年因為教育啟發,因而取得了學業和事業成功的教育典范。
(一)孔母教子
眾所周知,孟軻之母因為“孟母三遷”和“斷機教子”等故事聞名天下,成為母儀的典范。但是孔子母親顏征在的教子故事,卻鮮為人知。其實,孔母在孔子的成長中,同樣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孔子的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個國王紂王的弟弟。商朝滅亡后,大哥微子被周朝封為宋國的國君,微子啟死后,微仲繼位,到孔子父親一代,已是十五世,孔父在魯國只是一名武士??鬃幽赣H的先祖伯禽,是魯國的始祖,周公旦的長子,周朝先王周文王的孫子。周文王姬姓,伯禽分封他的后代在顏邑做邑首,以封地為姓,世代相傳,成為顏氏,孔子的母親就是魯國顏氏之女。
孔子的父親晚年再娶年輕女子顏氏,生了孔子,在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有記載:“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于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從司馬遷記載當中,印證了三個史實:顏氏女、野合和圩頂。
關于顏氏女,史料記載甚少,出現很晚的《孔子家語本姓解》是這樣說的:“孔子之先,宋之后也……伯夏生叔梁紇,雖有九女而無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顏氏。顏氏有三女,其小曰征在。顏父問三女曰:‘陬大夫雖父祖為士,然其先圣王之裔。今其人身長十尺,武力絕倫,吾甚貪之。雖年長性嚴,不足為疑。三子孰能為之妻?’二女莫對,征在進曰:‘從父所制,將何問焉?’父曰:‘即爾能矣?!煲云拗U髟诩韧鶑R見,以夫之年大,懼不時有男,而私禱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碑敃r,孔子的父親年紀約在六十多歲,而顏氏女不滿二十歲,讓她心動的原因,除了孔父是“圣王后裔”“武力絕倫”之外,另外的原因,恐怕就是前面提到的“門當戶對”。
因為年齡相差懸殊,在當時不合禮儀,故有《史記》中記載“野合”之說;有說在野外合歡,按此說法,孔子為私生子。但歷來儒家都避諱此說,認為有失“圣人”體面,才有《孔子家語》粉飾之說。其實,對“野合”之事,傾向于他們兩人未婚同居。
至于“圩頂”的說法,那是孔子父母的共同愿望,就是有一個傳宗接代、傳承宗廟的兒子??鬃由诠?51年9月28日,因孔母曾在尼山祈禱才懷了孕,父母給孔子起名為丘,字仲尼?!爸佟笔桥判械诙囊馑迹澳帷敝改嵘?,“丘”則暗示出人頭地的意思。孔子約3歲時,叔梁紇病故,葬于防山,后顏氏帶他離開鄹邑,到國都曲阜的闕里居住,當時家境相當貧苦。征在的父親是飽學之士,在那個時代,同樣能夠讓女兒識字識禮,可以見其開明。父親的直接傳授,使征在不僅積累了豐厚的見識和學養,在教育和禮儀上也有很高的修養。她把父親家的全部書籍,都搬運到自己的新家,選三間房子中的一間作書房,準備在孔丘滿5歲的時候教他念書。她先收了五個小孩子,在自己家教發蒙的書,得到每位學生家的學資——五斗小米和一擔干柴,足以養活母子兩人。
征在教孩子們習字、算數和唱歌三門功課,同時也教孩子們學習禮節和儀式??浊鸩坏?歲就開始跟班學習,后來,征在又收了幾個小學生,小孔丘成為他母親的小幫手,以盡輔導微薄之力。由于孔母的苦心栽培和細心教育,不到10歲的小孔丘已經學完全部發蒙功課,因他愛琢磨、肯動腦想問題、記憶力出眾、喜歡幫助別人,成為同窗學習的孩子中的佼佼者。有了孔母的這一段家教生涯和自己幫助別人學習的經歷,對孔子以后辦私學、興教育,起到了直接的影響。
按照當時的規矩,童子10歲就要外傅(跟別的老師去念書)??啄戈P閉了她的學堂,把小孔丘送到城內最好的學堂,學習詩歌、典籍、歷史等功課,即被后世稱為《詩》《書》《禮》《樂》的內容。當時學堂稱為“庠”,屬于官辦學府,集中了魯國最優秀的老師,實施非常嚴格的教育。因顏氏家族與魯國國君是同宗關系,孔子仍以一個貴族子弟的身份,在學堂里受到貴族式教育。孔子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除了在家得到母親的言傳身教外,還得到了顏氏宗親的支持,也得到魯國姬氏大族的照顧。
孔子的貴族身份,不僅得到顏氏家族的承認,也得到當時魯國國君魯昭公的認可。魯昭公十年,孔子20歲得子,魯昭公以鯉魚賜孔子,所以孔子為其子取名為鯉,字伯魚。魯昭公二十五年,孔子35歲時,昭公兵敗奔齊,孔子亦奔齊避亂。
孔子與顏氏家族,因為母親的緣故,也保持著相當親密的關系??鬃釉缙诘茏又校伮纷鳛轭伿霞易宓囊粏T,親屬關系不會走遠,后來的仲由,也是娶顏家之女作為妻子??鬃又苡瘟袊牡谝徽具x擇了衛國,是因為衛靈公接受顏讎由的推薦,給孔子發出邀請,請孔子到衛國做官。仲由是顏讎由的妹夫,顏讎由是孔子母親的同族人,彼此來往密切,消息靈通??鬃悠呤茏又校€有顏回、顏幸、顏祖、顏高、顏之仆、顏噲、顏何等。
正是有著這種母子情深的依存關系,才有了《禮記·檀弓》里記載的故事:孔子17歲時,其母顏征在仙逝,孔子堅持父母合葬,但因其母恥于野合之事,未曾告訴父墓所在,孔子為了打聽父墓所在,就想了個殯母于五父之衢的辦法。按常禮,殯當在寢而不在外,今孔子故意殯母于外,意在引起人們的注意,使人們怪而問之,孔子便可借機打聽父墓之所在。后來問于鄒人曼父之母,才知道父親葬于防,然后使父母得以合葬。
與孟母教子相比,孔母雖然少了些經典的范例,但是作為一個年輕守寡的女人,能夠擇良定居、親臨授教、外傅佳堂,成就了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在一代圣人的身后,我們依然可以說,他有一位偉大的母親。
(二) 孟母教子的故事
孟母仉氏(或為李氏),是魯國大夫黨氏的女兒,很有賢德,是一位頗有見地、善于教子的女性,居我國歷史上三位偉大的母親(孟母、徐母、岳母)之首。
孟子之所以成為中興儒學的“亞圣”,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體系中地位僅次于孔子的人,都得力于這樣一位母親的教育。
《三字經》中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名句,孟母的“三遷擇鄰”“斷機教子”等膾炙人口的故事,成為千百年來中國婦孺皆知的歷史佳話,成為天下母親教育子女的樣板故事。
孟子的父親孟激是一位懷才不遇的讀書人,為了光耀門楣,他拋妻別子,遠赴宋國游學求仕。但是,三年以后,一心盼望丈夫出人頭地的孟母聽到的卻是晴天霹靂般的噩耗。失去了丈夫的孟母,并沒有氣餒,她從悲傷中昂起頭來,下定決心依靠自己的雙手把兒子培養成一個有用的人,完成丈夫未竟的事業。
孟母的偉大之處在于她能夠在兒子的成長過程當中,按階段給予兒子不同程度的教育。
第一個小故事是“三遷擇鄰”,孟子出生于現在山東省鄒城市北25華里的鳧村(今屬于曲阜市)?!读信畟鳌酚涊d,孟家最初的住處靠近一片墓地。游戲、模仿乃是孩子的天性,由于經??吹匠鰵浰驮岬娜巳簭母浇涍^,因此,孟軻與其他孩子就“為墓間之事,踴躍筑埋”。他們模仿送葬的人群,興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戲。孟母認為這樣的環境會影響孩子讀書,妨礙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會讓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
孟母決定搬家,毅然帶孟軻遷居到遠離墓地的廟戶營村。廟戶營村位于現在的鄒城市西北部,當時,這里是一處繁華的集鎮。孟軻置身于這人來人往的鬧市之中,逐漸又同集鎮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游戲,與同伴們學習商販叫賣吆喝,討價還價,還學鄰居屠夫殺豬宰羊。孟母覺得這里仍然不是培養孩子的理想場所,這樣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販的影響而不認真讀書。
在這個集鎮上剛剛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決定再一次搬遷自己的住處。他們搬到了學宮的旁邊。這所學宮位于現在鄒城南門崇教門外路東,是孔子之孫子思設宮講學的地方,后人稱它為“子思書院”。后來子思的學生也在此授徒講學。孟母想,孩子在學宮附近居住,必然會受到學宮氣氛的影響,而且長大以后讀書也方便。母子搬遷到這兒后,天資聰穎的孟軻果然被書院里瑯瑯的讀書聲所吸引,常到書院里跟著學習詩書,演習禮儀。孟母很高興自己終于找到了培養孩子的理想場所,從此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后來孟母把孟軻送入學宮,隨子思的弟子學習,使孟子從此走上了學業之路。
“斷杼教子”的故事是說,孟子雖然天性聰穎,但是也有一般孩子的頑皮。到學宮學習了一段時間后,開始的新鮮勁頭過去了,貪玩的本性難移,有時就逃學,對母親謊稱是找丟失的東西。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了家,孟母正在織布,知道他又逃學了。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把織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斷。孟子問為什么要這樣,孟母回答說:“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教育孟軻學習就像織布一樣,靠一絲一線長期的積累。只有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才能獲得淵博的知識,才能成才,不可半途而廢。逃學就如同斷機,線斷了,布就織不成了,常常逃學,必然學無所成。
孟軻翻然悔悟,從此勤學苦讀,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終于成了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孟母對于孩子品格的養成同樣十分看重,她的“殺豚不欺子”的故事至今讓后人贊嘆。有一次,鄰居家磨刀霍霍,正準備殺一只小豬。孟子非常好奇,就跑去問母親:“鄰居在干什么?”“在殺豬?!薄皻⒇i干什么?”孟母笑了笑,隨口說道:“是給你吃啊。”剛說完這句話,孟母就后悔了,心想本來不是為孩子殺的豬,我為什么欺騙他呢?這不是教他說謊嗎?為了彌補這個過失,孟母真的買了鄰居家的豬肉給孟子吃了,以此教育孩子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
還有“萬事禮為先”的故事。孟子娶妻以后,對自己的妻子不喜歡,認為她太過倨傲。有一天,天氣十分炎熱,妻子從田間勞作回家,進了房間就脫衣納涼,正巧孟子突然推門進來??吹狡拮庸庵碜釉诜块g里涼快,孟子非常生氣,認為妻子行為放蕩,不守禮節,當即就有了休妻的念頭。孟母知道以后嚴厲斥責孟子說:“你進門之前應該先敲門問屋里是否有人,才能進去,你沒有敲門就推門而入,是你先失禮節,并不是你妻子的過錯啊?!甭犃四赣H的話,孟子深感自己過于魯莽,也慚愧于自己沒有把所學應用于生活當中,自此對妻子芥蒂盡除,與妻子和好如初。孟母用家庭小事教育孟子“萬事禮為先”的做人道理,其識見令人敬仰。
另外,“勸子遠行”的故事是說孟母對家庭一生操勞,盡管孟子已經長大成人,但孟母對他的教育和督促從來沒有放松過。在齊國,孟子多次向齊宣王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齊宣王雖然以年祿十萬鐘酬謝孟子,卻不肯積極推行他的政治主張。他非常想去愿意采納他政治主張的宋國,可是又擔心母親年事已高無人照料。孟母知道了兒子的心事,對兒子說:“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泵夏傅囊幌挵衙献拥膿鷳n和猶豫一掃而空,孟子遂離家周游列國,受到了各國歡迎,他的政治主張在許多諸侯國得到順利推行。
就在這個時候,為兒子傾盡畢生心血的孟母,在親眼看著兒子成功的時刻,滿懷著一個母親成功的歡欣,一病不起。在歸葬故鄉的途中,沿途經過的地方,無論民眾官員,無不爭相在路旁祭奠,表達對這位偉大母親的尊敬和哀思。
在山東鄒城市北20里的馬鞍山麓,古柏森森的孟母林靜穆莊嚴,時刻吸引著一代代景仰這位偉大母親的人們。
(三)祖沖之的故事
祖沖之(429—500年)是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科學家。他推算的圓周率比歐洲早一千多年。他編制的《大明歷》首先考慮到歲差問題的計算,對于日月運行周期的數據比當時的其他歷法更為準確。然而,這樣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小時候經常挨打,曾被斥責為“笨蛋”“蠢牛”。
祖沖之的父親祖朔之,是個小官員。他望子成龍心切。祖沖之不到9歲,父親就逼迫沖之去背誦深奧難懂的《論語》,讀一段,就叫他背一段。兩個月過去了,祖沖之只能背誦十多行,氣得父親把書摔在地上不教了,并且怒氣沖沖地罵道:“你真是一個大笨蛋??!”
過了幾天,父親又把沖之叫來,教訓他說:“你要用心讀經書,將來就可以做大官。不然,就沒有出息?,F在,我再教你,你再不努力,就絕不饒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