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跡的名字叫父親》這篇文章說的是父親帶著女兒乘船去大洋彼岸,在給女兒削蘋果皮的時候,水果刀不小心插進心臟了(皮膚肋骨都是擺設),但是卻因為女兒在身旁強行憋住,這幾天更加悉心照顧女兒,然后船到彼岸,女兒看見母親大聲呼喊,父親仰面倒地,噴血而亡。
醫生調查后發現,這個人本來應該在上船的時候就該死了,為什么堅持了七天才死,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奇跡呢?
百思不解的時候,有個中年人回答:“原因很簡單,奇跡的名字叫父親。”
這是一個極其扯淡,完全不符合現實的故事。
但就和《知音》《故事會》里面絕大多數文章一樣,只要感動人就行了。
類似的文章,有“普世價值”,卻沒有惡心人的公知范的文章,陳蒲閉著眼睛一小時都能寫好多個。
比如《愛爾蘭:一個禁止離婚的國家》、《地震中的父與子》、《年級第一與年級倒數的人生》等等等。
陳蒲之所以對這類文章了若指掌,是因為他親身經歷過。
前世的他大學時候一個宿舍的室友,就曾拿這類雜志刷稿費,當時一學期能搞幾千塊,幾乎是班里的小富翁。
那年頭剛流行上網,還是要用宿舍里面的201卡電話撥號上網,室友家里給的生活費少,吃了飯就沒去網吧的錢。
但他愛好舞文弄墨,某次參加校外的讀書會,認識了一群“文藝青年”有人給介紹了某“文摘類”雜志的編輯。逐步熟悉找個圈子。
所謂的“文摘”就是這年頭一種很火的雜志,信息來源是投稿或者從其他報刊上摘錄的內容,要不怎么叫“文摘”呢。投稿2000字以下小品兩百塊一篇,但成為固定作者就能翻倍。
但是原創的小說很難寫,這類文摘的文章則很好“炮制”,一兩個小時一篇,同時投遞幾個刊物,哪家用就給哪家發,而且能量產。
因為當時很多人不會上網,也不知道外國真實是什么樣,所以利用信息差就能隨意解讀。
這里有個很簡單的創作公式:
一件足夠有噱頭的事件+一個看似深刻的解讀=一個象征歐美更加“文明”的反思
我們可以隨便舉個例子:
搜索“美國奇葩校園規定”,能找到不少,其實每條背后都有一些州法律或者傳統,我們不用管這些,只需要按照自己的想象,往“深刻”去理解就行了。
比如下面幾條奇葩校規,我們可以想象出這里面蘊含的“文明因子”
自由大學,禁止跳舞——
肯定是為了學校中那些不能跳舞坐輪椅的學生,不剝奪每個學生平等社交的權力。
楊百翰大學,不得隨意留胡子——
為了不讓他們提前有明確的性別傾向,充分尊重孩子們對自己性別的選擇權力。
保羅奎因學院,白天必須穿正裝——
就說是因為不想學生過早被社會的身份約束,推崇人與人交往中不被階級影響。
彭薩科拉教會學院,考試期間禁止額外學習——
更好解讀了,這不就是歡樂教育和能力培養么,不以分數來評判學生。
鮑勃瓊斯大學,禁止聽流行樂——
遵從古典和自然的美,在學生有獨立的判斷能力前,不讓歌詞影響他們的價值觀。
你看,只要想寫,這類東西網上找個線索,剩下的用想象來補,很容易就能孵化出來大量的類似東西,而且乍聽挺有道理,想要細致去找真實原因辟謠又很難。
陳蒲的這位舍友就依靠寫這種東西,每周都能上課抽空寫三五篇,然后QQ發給不同的編輯,看哪本雜志準備用。
一個月只要發布幾篇,上網費和飯費就回來了。因為都是國外的事情,也沒什么讀者找雜志社投訴。每隔幾天就跑一趟郵局去拿稿費(當年都是郵局匯款)。
后來隨著上網容易了,不少人都能谷歌搜索到真實的國外情況了,他這個“兼職”才算是告一段落。
……
陳蒲肯定不會寫“引起我們反思”的文章,公知范雖然來錢快,太惡心了,身為異能者,將來有的是賺錢的手段,起步階段用這種方式來錢,念頭不通達。
所以他選的都是曲折故事之類的文章,這類文章不算“文摘”,更類似于原創,都是后世曾經在《知音》上發表過的,編輯們肯定覺得甚合吾意。
一開始稿費可能低一些,但只要刊登幾個質量不錯的,就能迅速上升到千字千元,整個高中生涯,經濟就能寬裕點。
心里想著這事,洋洋灑灑的寫完這篇文章,文思如泉涌,又連寫了兩篇,這才躺在床上休息。
睡覺前也沒閑著,而是意隨心轉,將電能利用經脈運轉到垂體上。
他要長高。
他現在身高只有165cm,在班里男生中屬于中下游水準,即使到了十八歲,他也只是長到168,。
在平均身高175的地方,陳蒲只能算三等殘疾。
其實就算上了大學后只有168cm,憑借陳蒲清秀的相貌、也算校草一枚,進入社會后身高更不能代表一切,和平時代錢才是王道,但身為一個男人,有機會能長得更高一點,總歸有益處。
所以二十年后陳蒲發現了自己的異能天賦,還曾經想能不能通過用電流刺激腦垂體,分泌生長激素,讓自己在竄一竄,所以通過向專家教授請教,以及自己鉆研琢磨,有了自己的心得,
腦垂體是人類最重要的內分泌腺,它能分泌的激素實在太多了,如生長激素、促甲狀腺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促性腺素、催產素、催乳素,黑色細胞素等……等等一大堆亂七八糟的激素。
而十幾年后比較流行的增高儀,利用電磁射線刺激超垂體分泌身長激素。
陳蒲就曾經通過研究增高儀的電磁射線的頻率,效仿后通過電脈感應,找到了腦垂體中分泌生長激素的部位,也“感受”到了生長激素,能清晰的“感知”到這種是呈圓形或橢圓形的嗜堿性細胞顆粒……
但是很可惜,年齡太大,骨骼已經閉合,已經無法長高。
不過現在陳蒲只有十七歲,正處于青春發育期,這個時候只要用相應頻率的電磁射線稍微刺激一下腦垂體,他的身高就能蹭蹭蹭的往上長。
調整到合適的頻率,陳蒲運轉極其微弱的電流,輕輕刺激那腦垂體皮下的一處內分泌組織細胞。仿佛是轉瞬間,那細胞就開始瘋狂的分裂、分裂,再分裂……
差不多花了一小時,這番工作完成,陳蒲這才松弛了身體,整個人放松下來。
這是一項超級繁瑣的活兒,稍有不主意就會釀成無法猜測的后果。所以做這種事的時候,陳蒲必須全力以赴。
這也是他必須租房子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