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4 電子商務的發展

1.4.1 電子商務產生的基礎

回顧全球電子商務的發展歷程,我們認為電子商務(尤其是基于互聯網的電子商務)產生和發展需要具備下列重要條件。

(1)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從1971年英特爾公司推出全球第一塊微處理器4004算起,處理器的性能在30年間提高了1 000多倍,價格也大幅下降。本世紀初,個人計算機的性能相當于30年前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大型計算機,這為計算機的廣泛應用提供了條件。

(2)互聯網的普及和成熟。隨著互聯網成為全球通信與交易的媒體,上網用戶人數呈幾何級數增長,快捷、安全、低成本的互聯網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應用條件。

(3)信用卡的普及應用。信用卡以其方便、快捷、安全等優點而成為人們消費支付的重要手段,并由此形成了完善的全球信用卡計算機網絡支付與結算系統,這為電子商務的在線支付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4)安全電子交易協議的制定。1997年5月,由美國VISA和萬事達國際組織等聯合制定的安全電子交易(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SET)協議出臺,該協議得到了大多數廠商的認可和支持,這為開放網絡上的電子商務活動提供了一個安全的支付環境。

(5)政府的支持與推動。1997年7月,美國發布了《全球電子商務綱要》,電子商務逐漸受到了各國政府的重視,許多國家的政府開始嘗試網上采購并采用各種優惠政策推進企業電子商務應用,有力地推動了電子商務的發展。

1.4.2 電子商務的發展歷程

電子商務在上個世紀是一個新名詞,但并非新的事物。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講,自從有了電子通信手段就有了電子商務活動。早在1839年電報剛出現的時候,人們就開始使用它進行商務活動的實踐。在西方發達國家廣泛流行了幾十年的電話購物和信用卡支付等商務活動也都屬于電子商務的最初表現形式。但是,真正意義上的電子商務研究和應用經歷了兩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即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期的基于電子數據交換網絡的電子商務和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基于互聯網的電子商務。現在人們所講的電子商務主要是指在計算機網絡環境(特別是互聯網環境)下所進行的商務活動。

第一階段:基于電子數據交換網絡的電子商務

早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人們就已經在用電報發送商務文件。在20世紀70年代,人們又普遍采用方便、快捷的傳真機來替代電報,但由于傳真文件是通過紙面打印來傳遞和管理信息的,不能將信息直接轉入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因此數據的重復錄入量較大。在20世紀70年代末,應用于企業間的電子數據交換(EDI)技術和應用于銀行間的電子資金轉賬(EFT)技術作為電子商務應用系統的雛形出現了。

根據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的定義,“EDI是將商務或行政事務按照一個公認的標準,形成結構化的事務處理或信息數據格式,從計算機到計算機的數據傳輸方法”。簡單地說,EDI就是將標準的、協議規范化和格式規范化的經濟信息通過電子數據網絡,在貿易伙伴企業的計算機系統之間進行自動交換和處理的數據傳輸方法,俗稱“無紙貿易”。

有關EDI的最初想法來自美國運輸業,原因是運輸業信息流通量大,貨物和單證的交接次數多,而單證的交接速度常常趕不上貨物的運輸速度。當時的人們還發現,由人工輸入一臺計算機中的數據有70%來源于另一臺計算機輸出的文件。過多的人為因素影響了數據的準確性和工作效率,這就促成了1975年第一個EDI標準的發布。EDI可以使各種單據以標準格式在雙方的計算機系統中進行端對端的數據傳送和自動處理,減少了文字工作并提高了自動化水平,從而使企業實現“無紙貿易”;簡化了業務流程,減少了由于人工操作失誤帶來的損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加強了貿易伙伴之間的合作關系。因此,EDI在20世紀80年代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并在國際貿易、金融、海關業務、航空公司、連鎖店及制造業等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EDI作為一項高級信息技術應用,是未來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基礎設施。它不僅是一種先進的通信技術和傳遞方式,而且是連接國際生產和國際商務活動的一個重要橋梁。

多年來,EDI已經演進出了多種不同的技術。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出于安全的考慮,EDI和EFT是通過租用計算機專線來實現的,這類專線網絡使用成本較高,對技術、設備和人員都有較高的要求。盡管如此,大型企業仍將EDI看作開展商務活動的必備條件之一,因此,早期基于專線網絡的EDI電子商務在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大型企業中得到成功推廣。美國《財富》雜志統計,當時全球排名前1 000的大型公司中,有95%使用了EDI系統。

在互聯網時代,隨著虛擬專用網絡(Virtual Private Network,VPN)等信息技術的應用,使用基于低成本的互聯網的EDI技術已成發展趨勢。今天,建立在互聯網基礎上的EDI技術已經成熟,眾多中小企業借助基于互聯網的EDI平臺開展電子商務活動。可以說,EDI技術仍是開展B2B電子商務的基礎。

第二階段:基于互聯網的電子商務

20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逐步從大學、科研機構走向企業和家庭,從單純的信息共享載體演變為一種大眾信息傳播工具與商業傳遞方式。基于互聯網的電子商務(或稱互聯網電子商務)活動是以遍及全球的互聯網為架構,以交易雙方為主體,以網上支付和結算為手段,以客戶信息數據庫為依托的一種現代商務形式。

互聯網的普及和信息技術的成熟推動了互聯網電子商務的發展。1991年,美國政府宣布互聯網向社會公眾開放,允許企業或公眾利用互聯網開發商業應用系統。一直被排斥在互聯網之外的商貿活動正式進入這個王國,依托于互聯網的電子商務應運而生。1993年,萬維網出現,這是一種具有處理數據、圖文、聲像、超文本對象能力的網絡技術,它使互聯網具備支持多媒體應用的功能。1993年,第一家網絡公司在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隨后大批網絡科技公司跟進入市,掀起了網絡概念股的熱潮。1995年,互聯網中的商業業務信息量首次超過了科教業務信息量,這既是互聯網開始爆炸性發展的標志,又是互聯網商務大規模起步發展的標志。1996年,網景(Netscape)公司開發出安全套接層(Secure Socket Layer,SSL)協議。SSL協議能夠對TCP/IP中的網絡應用協議數據流加密,在通信雙方的計算機之間建立一個秘密信道,實現端到端的安全連接,保證通信在信息傳輸過程中不被竊取、篡改。后來,加拿大Entrust公司也開發出了公鑰基礎設施(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PKI)技術,支持SSL協議、數字證書和數字簽名等。

互聯網在全球各地迅速普及。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年底,全球人口達到80億。國際電聯估計同期全球約有54億人(占世界人口的67.5%)正在使用互聯網。這表明了人們對相互間進行方便快捷通信聯系的強烈愿望及共享利用網絡信息資源的強烈渴求,同時這也為互聯網電子商務的普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電子商務所需的在全球范圍方便而快速的商務通信和網上資源利用正是互聯網的優勢,全球數十億網民都有可能成為企業的潛在客戶和合作伙伴。同時,低廉的使用成本也使互聯網電子商務比早期的電子商務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各種規模的企業都能平等地獲得商業機會和發展空間,這是推動電子商務高速發展的重要動力。

1.4.3 電子商務在中國的發展

中國已成為互聯網人口大國,電子商務市場得到迅猛發展。電子商務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對轉變經濟方式、推動產業升級、促進流通現代化發揮了重要作用,已經成為我國擴大內需、促進就業的重要途徑之一。

1.中國互聯網基礎環境

1994年,中國建成64K國際專線,實現了與國際互聯網的全功能連接,開啟了我國互聯網及數字經濟的發展之路。經過近30年的發展,我國開展電子商務所需的基礎設施條件已基本成熟。

我國用網環境持續改善,互聯網正從接入普及向高質量發展邁進。“寬帶中國”戰略的實施使我國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取得了突出成就。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CNNIC)發布的《第5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6月,我國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達到11.69億個。其中,光纖接入(FTTH/O)端口達到11.30億個,占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的96.6%;具備千兆網絡服務能力的10G PON端口達2 597萬個。光纜線路總長度穩步增加,達到6 712萬千米。5G移動網絡建設保持全球領先,移動電話基站總數達1 188萬個。其中,建成并開通5G基站391.7萬個,占移動基站總數的33%。我國域名總數為3 187萬個,其中“.CN”域名數量為1 956萬。這些新型基礎設施有力地保障了我國互聯網應用的穩步發展。

我國網民規模位居世界第一。網民人數達到11億,普及率達到78%。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10.96億人,占整體網民的99.7%;農村網民規模達3.04億人,占整體網民的27.7%,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63.8%;城鎮網民規模達7.95億人,占整體網民的72.3%,城鎮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85.3%。

我國網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整體水平持續提升。數字素養與技能是數字社會公民學習工作生活應具備的數字獲取、制作、使用、評價、交互、分享、創新、安全保障、倫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質與能力的集合。截至2024年6月,至少掌握一種數字素養與技能的網民占比為90.1%,至少熟練掌握一種數字素養與技能的網民占比為57.8%,近六成網民達到了數字素養與技能初級水平。

我國各類互聯網個人應用持續發展。網上購物是互聯網作為商務平臺工具的重要體現,而網上購物行為與網上支付等活動又息息相關。我國網民在網絡購物和網上支付等方面的應用持續增長。截至2024年6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9.05億人,占網民整體規模的82.3%;網絡支付用戶規模達9.69億人,占網民整體規模的88.1%。其他各類網絡應用的用戶規模及網民使用率依次為即時通信10.78億人、98%,網絡視頻含短視頻10.68億人、97.1%,搜索引擎8.24億人、75%,網絡直播7.77億人、70.6%,網絡新聞7.64億人、69.5%,網絡音樂7.29億人、66.3%,網上外賣5.53億人、50.3%,網絡文學5.16億人、46.9%,網約車5.03億人、45.7%,在線旅行預訂4.97億人、45.2%和互聯網醫療3.65億人、33.2%等。

2.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現狀

1999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僅為200億元。20多年來,我國電子商務保持了持續快速發展的勢頭。自2016年以來,我國加快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步伐,電子商務市場從高速增長期進入穩定發展期。商務部2023年4月發布的《中國電子商務報告(2022)》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了43.83萬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3.5%。

(1)B2B電子商務模式持續深化

傳統產業大型企業深度涉足B2B電子商務。信息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汽車、機床、煤炭、電力、石油、冶金、機械、采礦、建材等行業信息技術應用深入,工藝技術和裝備水平明顯提高。國家重點企業基本普及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系統,絕大部分企業實現了辦公自動化,一些企業開始實施企業資源計劃(ERP)和客戶關系管理(CRM)等系統。中小企業信息化發展迅速,部分行業和地區建立面向中小企業的共用信息技術服務平臺。部分大中型企業集團如寶鋼、中國石化、聯想、方正和海爾等,在ERP系統的基礎上開展網絡營銷和網上采購,帶動了上下游企業的電子商務應用。汽車、糧油、食糖和煤炭等行業也都建立起行業網站,開展商品信息發布、網上洽談簽約等活動。

大型港口和外貿運輸企業普遍采用EDI技術,先后建立了EDI中心,進行電子提單、商業文件和數據的傳遞,提高了工作水平和運輸效率。10多種電子報文在集裝箱運輸業務系統中進行實質性運作,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為交通運輸行業開展電子商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B2B電子商務行業正在向垂直細分、平臺合作共享等趨勢發展,打造產業鏈閉環生態圈和地方特色產業鏈集群。當前,我國B2B電子商務持續發力打造數字供應鏈,由商品交易信息及撮合服務向產業鏈上游的生產制造環節滲透,通過在線協同配置原材料、資本、設備等生產資源,對工廠進行數字化改造和賦能,強化資源共享能力和協同能力。建立B2B數字供應鏈,可以實現產銷一體化協同,快速響應客戶需求和市場變化,推動共享產能、協同制造的新業態涌現。

(2)網絡零售持續穩定增長

直播電商、即時零售等新業態新模式創新不斷激發消費活力,帶動網絡零售提質升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網絡零售持續促進消費平穩增長。①從網絡零售規模角度看,2023年全國網絡零售交易總額達到15.4萬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1.0%。其中,實物商品網絡零售額為13.0萬億元,年增長8.4%,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7.6%。②從市場主體角度看,網絡零售平臺店鋪達2 500多萬家,同比增長2.1%。其中,實物商品網店達1 358.2萬家,占比54.2%;個人網店占39.2%,企業網店占60.8%;主營服裝鞋帽針紡織品、日用品、糧油食品、五金與電料、化妝品的網店數排名前五,分別占實物商品網店總數的25.3%、22.0%、7.0%、6.6%和6.3%;分布在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的網店比例分別為61.1%、17.6%、15.8%和5.4%。③從商品品類角度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中,吃類、穿類和用類商品分別增長11.2%、10.8%和7.1%;金銀珠寶、電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通信器材增速較快,同比增速分別為40.3%、26.6%和20.2%;服裝鞋帽針紡織品、日用品、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網絡零售排前三,分別占實物商品網絡零售額的22.0%、14.5%和10.6%。④從地區分布情況看,中部地區增速領先。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網絡零售額占比分別為83.3%、9.4%、5.9%和1.4%,同比增速分別為10.1%、16.5%、15.7%和4.7%。

現階段我國網絡零售已經轉變為以B2C業務為主。2022年和2023年,我國B2C網絡零售額分別增長了5.6%和13.0%,占全國網絡零售總額的占比也由79.4%增長到81.3%;而C2C網絡零售額占全國網絡零售總額的占比則由20.6%下降到18.7%。

3.中國電子商務應用情況

電子商務是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拓展市場和創新經營模式的有效手段,是滿足和提升消費需求、提高產業和資源的組織化程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對優化產業結構、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具有重要作用。

(1)發揮國家頂層戰略規劃的引領作用

黨中央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并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提出要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為我們在“換道超車”中行穩致遠提供了根本依據,指明了前進方向。近幾年,為了充分發揮電子商務聯通生產消費、線上線下、城市鄉村和國內國外的四重優勢,打通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各級人民政府紛紛出臺和實施了一系列政策舉措促進電子商務規范健康持續發展,推動創新,深化改革,全面優化電子商務發展環境。我國先后出臺了《促進電子商務發展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6—2018年)》《電子商務法》《“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十四五”電子商務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政策、法律文件及行動方案,為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找準了定位,作出了頂層設計。

《“十四五”電子商務發展規劃》是2021年10月由商務部、中央網信辦和國家發展改革委3部門聯合發布的。該規劃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聚焦電子商務,連接線上線下、銜接供需兩端、對接國內國外市場的重要定位,明確了電子商務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形成了明確的政策導向,對指導我國電子商務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該規劃提出了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7個主要任務、23個專項行動和6條保障措施,賦予電子商務服務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雙重目標;計劃到2025年,我國電子商務高質量發展要取得顯著成效,電子商務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企業核心競爭力大幅增強,網絡零售持續引領消費增長,高品質的數字化生活方式基本形成;要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46萬億元、網絡零售總額17萬億元和相關從業者7 000萬人的發展目標;要將電子商務打造成經濟社會全面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引擎,使其成為就業創業的重要渠道,成為居民收入增長的重要來源,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創建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2009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商務部批準深圳創建首個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此后,經過3批、累計公布70個城市為“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創建的目的在于: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促進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這一核心目標,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的積極性,著力解決電子商務發展中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努力營造電子商務發展的良好環境,推動電子商務在重點區域和特色領域的創新應用,推廣典型成功經驗,形成示范效應,帶動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

建設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建設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主要是為了充分發揮電子商務產業聚集優勢,支撐城市、區域現代市場體系建設,整合社會服務資源、創新公共服務模式,促進新業態新模式應用,促進電商企業做大做強,帶動創業就業,促進鄉村振興和消費升級等。自2012年以來,商務部分6次、累計公布了此類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158個(有3個已退出)。開展定期評估,實行優勝劣汰,可進一步優化示范基地發展布局,提高示范基地建設水平,充分發揮其示范作用。截至2022年9月,155家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共入駐電子商務及相關企業近10萬家,孵化電商企業超過1.38萬個,電子商務從業人員超過170萬人,2021年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7萬億元。

(2)東部沿海地區電子商務應用最為活躍

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主要經濟大省和城市的電子商務發展迅速。廣東、浙江、北京、上海和江蘇5個省市有穩定的發展優勢,其電子商務發展指數較高,組成第一梯隊,其他省區市構成了電子商務發展的中堅力量。目前國內電子商務服務企業主要分布在長三角、珠三角一帶以及北京等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

杭州是“中國電子商務之都”,坐擁電子商務網站集群。杭州最先以財政補貼這一最直接的方式扶持了電子商務的發展,誕生了阿里巴巴和中國電動車網等國內外知名電商平臺企業。杭州基礎設施完善,政府扶持力度大,有一個良好的電子商務發展環境。

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也推出了多項電子商務扶持政策。上海有大眾點評網和攜程網等電商平臺。廣州有唯品會等電商平臺。南京有蘇寧易購、中國制造網等電商平臺。近年來,南京、重慶和武漢等地的地方政府將電子商務列為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措施。除出臺各項扶持政策外,各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基礎設施、支付環境和物流配送等方面的建設。

北京堪稱“門戶網站之都”,以央視網、人民網、新華網、新浪網和搜狐網等為主的門戶網站在全國具有不可動搖的地位。北京同時也具有良好的政策和經濟環境,基礎設施完善,零售業發達,培育了如京東、亞馬遜中國和當當網等知名商務網站。北京具有電子商務創業所需的良好的配套環境,電子商務也提升了北京的城市綜合競爭力。

(3)網絡零售與快遞物流業協同發展

網絡零售強勁增長提高了對快遞服務的需求,而快遞公司的網點拓展和基礎設施升級使網絡零售商可接觸更多買家、提供更好的購物體驗,因此,快遞量增長與網絡零售銷量增長的趨勢基本上一致,且該同步趨勢將持續。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快遞市場。我國的快遞業成形于1980年,最早由中國郵政提供快遞服務。1993年后我國的快遞業因貿易興起出現了第一次繁榮,許多私營快遞公司開始為貿易公司遞送商業文件。隨著中國網絡零售的蓬勃發展,快遞業又掀起了新的一輪強勁增長浪潮。我國快遞業在過去20多年中的蓬勃發展得益于網絡零售業(網絡零售額約占社會零售總額的1/4以上)的快速發展。全國快遞業務量(包裹數量)從2009年的19億件猛增到2023年的1 320.7億件,全國快遞業務收入從2009年的480億元增至2023年的12 074.0億元。我國快遞業伴隨著網絡零售的發展形成了菜鳥、順豐和京東三大生態系統。國家郵政總局統計,2023年,全國快遞服務企業總業務量(不包含郵政集團包裹業務)達到1 320.7億件,年增長19.4%,日均處理快件超3.6億件;業務總收入達到12 074.0億元,年增長14.3%,快遞業務收入占郵政行業業務收入的78.95%。其中,境內同城業務總量為136.4億件,同比增長6.6%,占全部快遞業務量的10.3%;境內異地業務總量為1 153.6億件,同比增長20.5%,占全部快遞業務量的87.4%;港澳臺及國際的境外業務總量為30.7億件,同比增長52.0%,占全部快遞業務量的2.3%。據測算,我國快遞業每年配送的電商件在快遞業務量中的占比超過80%。我國經濟向消費驅動轉型,主流消費者行為也從線下購物轉向網上購物新消費模式,網絡零售依然有巨大的增長潛力。

快遞業對中國經濟的重要性上升。快遞業幫助和促進消費以及在農業、制造業、物流和線上零售等眾多行業創造就業機會。快遞業地位日益提高促使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和舉措。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的意見》和《快遞暫行條例》為該行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法律法規基礎,促進政企合作,確保大型分揀中心的建設土地供應,并消除“最后一公里”派件、通關和海外擴張中的障礙。

我國農村網絡零售與物流快遞的協同發展就是一個極為成功的例子。隨著快遞下鄉進程的加快,曾經制約農村電商發展的“最后一公里”物流問題得到明顯緩解,實現“網貨能寄進來、山貨能賣出去”。①我國農村郵政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郵政營業網點實現了鄉鎮全覆蓋,建制村全部通郵。②農村電商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商務部把農村物流配送體系作為建設農村現代商貿流通體系的重要內容,持續加大建設力度。截至2022年12月,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累計支持1 489個縣建設縣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超過2 700個。③冷鏈流通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推進。截至2021年底,我國超過70%農產品批發市場建有冷鏈設施。④快遞服務不斷向鄉村基層延伸。截至2022年底,商務部聯合郵政局在農村布局了42萬個“郵樂購”電子商務服務站點和15.8萬個村級電子商務物流服務站點。行政村快遞服務覆蓋率達95%。農村地區每天有超過1億多件包裹進出。

(4)移動電子商務蓬勃發展

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為移動電子商務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移動電子商務快速增長的原因包括:手機購物打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使得用戶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使得網絡購物和網上支付能夠隨時隨地地發生;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的普及、無線寬帶資費的下調、網頁視覺效果的優化、手機上網用戶數的攀升和手機網絡購物體驗的提升,使用戶對移動電子商務的接受度和認可度與日俱增;二維碼、條形碼和比價搜索等豐富的移動應用和完善的手機支付功能大大縮短了移動購物的時間和進程,提升了用戶購買興趣,帶來了手機購物新的增長點。

移動電子商務正從粗放式增長轉向精細化運營。傳統的發展方式已不能為商家帶來大量的訂單和利潤,正由粗放式增長時代逐步過渡到品牌、服務和精確人群定位的細分市場時代。

移動端小程序助力移動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企業基于小程序和微信生態打造直接面對用戶的營銷模式,提升用戶體驗,建立良好的用戶關系。商務部綜合全國服務企業和服務外包企業數測算,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電子商務類App數量達24.8萬款,在各類別App數量中排名第三。另據有關機構研究,2021年我國微信小程序開發者已經突破300萬人,日活躍用戶數量(Daily Active User,DAU)超過4.5億;日均使用次數同比增長32%,活躍小程序數量增長41%。零售、旅游和餐飲類小程序交易額同比增長超100%,有交易的小程序數量同比增長28%,小程序促進流量變現的規模同比增長超90%。微信小程序與公眾號、視頻號和企業微信的互聯互通帶動營銷場景和營銷方法不斷創新,推動了我國電商平臺的生態化建設。

(5)跨境電商成為外貿新的增長點

跨境電商已經成為外貿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是推動外貿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推動著全球貿易大變革。近幾年,我國跨境電商的發展遠遠領先于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跨境網絡零售出口快速增長,已成為國際貿易的新方式和新手段,對于擴大海外營銷渠道、提升品牌競爭力、實現外貿轉型升級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與傳統貿易相比,跨境電商具有碎片化、小額化、高頻次的特征。跨境電商企業通過資源整合,推動制造型企業轉型,縮短購買流程,減少中間商參與環節,從而將參與貿易的雙方利益最大化。

我國跨境電商規模迅速擴大。我國跨境電商在B2B、B2C等多個方向呈現出活躍發展態勢,產業規模和輻射影響領域不斷擴大。我國海關總署統計,2022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含B2B跨境電商)約2.11萬億元,同比增長9.8%,占我國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的5%。其中,出口總額約1.55萬億元,同比增長11.7%;進口總額約0.56萬億元,同比增長4.9%。

跨境電商物流服務能力不斷增強。我國海外倉服務和管理能力持續提升,逐步實現精細化管理助力跨境電商高質量發展。截至2022年,我國海外倉超過2 400個,面積超過2 500萬平方米,其中,跨境電商海外倉超過1 500個,面積約1 900萬平方米。北美、歐洲、亞洲等地區海外倉數量占比近90%。某跨境電商企業在美國的海外倉部署近300臺智能揀選機器人,使得倉庫揀選效率提高2倍以上,存儲力提升1倍,揀選準確率達到99.995%。外貿綜合服務企業超過1 500家。此外,中歐班列和“絲路海運”電商快線加快跨境電商企業和制造企業“走出去”步伐。在跨境電商平臺、航空公司、海運公司、倉儲公司、零售商等多主體共同推動下,我國跨境電商物流的核心業務能力不斷增強,向綜合物流與供應鏈服務發展,正從歐美成熟的電子商務市場向中東、南美、非洲等新興市場拓展。

我國跨境電商正向著合規化、品牌化、精細化和數字化等方向發展。①跨境電商扶持政策持續優化。國家高度支持跨境電商等新業態的發展,從政策、資金、稅收、技術和人才等方面都加大了支持力度。②跨境電商行業逐步走向“精耕細作”和合規經營。2021年以來,各國政府對跨境電商監管趨嚴,跨境電商發展面臨貿易規則完善、平臺規則完善、全球消費市場治理和知識產權治理等多重挑戰。國外一些大型電商零售平臺和支付平臺也紛紛加大對商家違規行為的治理力度。我國獨立站SaaS、海外營銷和知識產權類企業不斷加入跨境電商行列,完善了跨境電商生態,其運營方式也更趨向合規化。③跨境電商獨立站助力“品牌出海”。企業自建的具有獨立域名的跨境電商獨立站逐漸受到行業青睞。目前我國企業已建有獨立站20萬個,獨立站的搭建成本也在不斷下降,用戶購買率和復購率大幅提高,用戶黏性進一步增強。頭部企業加大自主研發和品牌建設力度,帶動行業轉型升級。④大數據時代跨境電商向精細化和數字化方向發展。隨著數字貿易的快速發展,跨境電商生態鏈將持續優化升級,我國跨境電商服務類產品交易規模將持續增大。我國產業數字化進程加快,推動工業品加速進入跨境電商出口領域,將持續擴大跨境電商B2B交易規模。

(6)電子商務助力鄉村振興

電子商務助力農村數字經濟快速發展。近年來,政府有關部門圍繞農商協作、農產品電商和物流配送等領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通過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繼續擴大農村電商的覆蓋面。“數商興農”深入推進,農村電商“新基建”不斷完善。2021年,商務部推出“數商興農”行動計劃,聚焦“三農”,推進電子商務進鄉村;打造農產品品牌,培育直播新農人;運用數字化手段,彌補農業農村短板,暢通城鄉經濟循環。隨著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農村電商雙向流通格局得到鞏固提升,直播電商和社區電商等新型電商模式不斷創新發展。社交電商、直播電商和內容電商等通過內容制作、分享和分銷等方式,實現對傳統電商模式的迭代,已成為農村電商市場重要新業態,并保持高速增長。直播帶貨的風口已從線上刮到了線下,從城市延伸到了鄉村。通過直播和短視頻,消費者可以體驗到農村的山水草木、生產生活場景和原生態農產品,在真實的場景中產生信任和購買欲望。直播帶貨讓農產品銷售方式發生變革,成為鄉村振興的助推器。電子商務已成為農村地區創新創業的重要選擇,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返鄉創業青年、退伍軍人和城鄉殘疾人開辟了新的就業道路。2021年,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人員(包括企業家、農民工、大學生、退役軍人和科技人員等)超過1 020萬人,有80%以上的創業項目是第一、二、三產業融合項目,利用信息技術開辦網店和直播直銷等,積極打造“網紅產品”,帶動農事體驗和電商直播蓬勃興起。

電子商務有效助力鄉村振興。電子商務帶動資源要素向鄉村地區流動,促進資源的配置優化,推動農業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有效帶動現代農業、果蔬加工、倉儲物流、彩印包裝和創意設計等相關產業的崛起,催生了電商企業、網店微商、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農產品加工企業、網商經紀人和物流配送等行業及其就業崗位。越來越多的農村賣家通過短視頻和直播帶貨宣傳優質農產品,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成為“新農活”,農民成為“新網紅”。很多地方通過電商平臺、社交網絡媒體等渠道,宣傳本地的特色商品、自然風光和文化旅游資源,帶動了鄉村旅游、餐飲及民宿等服務業的發展。電子商務正深刻改變著中國鄉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鄉村生活和商業服務走向數字化和智能化,促進產業的深度融合和升級,從而實現鄉村振興目標。

我國農村電商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根據商務大數據監測,2023年我國農村網絡零售總額達2.49萬億元,占全國網絡零售總額的16.17%,同比增長12.9%。其中,農村實物商品網絡零售額達2.27萬億元,占全國農村網絡零售總額的91.16%,同比增長12.1%;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到5 870.3億元,同比增長12.5%。農村網絡零售的商品品類中,服裝鞋帽針紡織品、日用品和糧油食品的網絡零售額排名居前三,分別占農村實物商品網絡零售額的27.9%、18.4%和8.7%。農產品網絡零售額排名前三的品類分別為休閑食品、滋補食品和糧油,分別占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的17.1%、13.3%和13.3%。

(7)電子商務創造大量社會就業機會

電子商務成為創新創業和靈活就業的新渠道。各類電子商務平臺的快速發展進一步降低了個體經營者線上創業就業的門檻,微商、網商和社區團購組織數量快速增長,支撐了中小企業的發展。電子商務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直播帶貨、社區團購和外賣配送等新業態快速發展帶動更多人從事電子商務相關行業。例如,網約配送員、快遞員、網絡主播和網約車司機等靈活就業崗位顯著增加。電子商務的發展導致傳統企業的經營模式轉型和網上業務增加,為信息技術人才和電子商務人才增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那些既懂經營管理又懂電子商務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成了勞動力市場上的“香餑餑”。

電子商務等新經濟形態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改善了社會就業狀況,已成為我國創新創業最活躍的領域之一。據電子商務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和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測算,截至2022年12月,我國電子商務從業人數達6 937.18萬人,同比增長3.11%。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發展,以數據驅動、平臺支撐和線上線下協同的新經濟形態呈現爆發式增長,電子商務等新經濟形態在吸納未充分就業勞動力(特別是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及去產能轉崗職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19年以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部門已發布4批新職業名錄,涉及56個新職業。青年人思維活躍,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可以在新技術和新業態中找到更多靈活就業的機會。以網約配送員為例,2019年,通過美團平臺獲得收入的網約配送員總數達到了398.7萬人,其中年齡為20~40歲的就占83.7%。

(8)新業態新模式驅動零售電商持續增長

短視頻和流媒體直播帶貨逐步成為常態化的電商營銷渠道。網絡消費渠道多元化,內容驅動型電商成為拉動市場規模增長的重要動力。越來越多的平臺通過圖文、直播和短視頻等優質的內容激發用戶購買興趣,提高流量轉化率,增強用戶黏性。線上消費渠道逐步從淘寶、京東等傳統電商平臺向短視頻、社區團購和社交平臺擴散。企查查平臺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共有1.6萬家直播電商相關企業,其中2020年新注冊的有4 113家,年增長191.1%。商務大數據監測顯示,2021年重點監測電商平臺累計直播場次超2 400萬,觀看人次超1 200億,直播商品超5 000萬個,活躍主播超55萬人。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6月,我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到7.77億人,占網民總數的70.6%。

即時零售助推零售業全渠道供給優化。消費場景加速向線上轉移的步伐,門店到家的即時零售業務迎來發展新機遇。各大電商平臺紛紛布局即時零售,京東、阿里巴巴和美團等平臺紛紛加速布局,外賣生鮮、社區團購和即時買藥等即時零售模式快速發展,夯實了全渠道零售生態。例如,京東到家等即時零售平臺前端連接消費者,后端連接線下實體零售商或自有前置倉;通過美團等團購或外賣業務的高效配送體系滿足消費者的即時性需求。即時零售業務推動了傳統商場超市的數字化,盤活了本地零售業態,帶動了服務線上化,加速了電商本地化發展步伐。即時零售發揮出本地化業務模式的末端配送效率優勢,隨著本地化業務模式向上下游延伸,有助于打通全領域數字化通道,提升消費品供給效率。即時零售需要數字化平臺、前置倉和物流配送等技術基礎設施,企業需要具備極強的履約、供應鏈整合、數字可視化及配送能力,目前大部分消費品牌和傳統零售企業僅將其作為渠道補充。

(9)高校已成為電商人才培養的主力軍

我國各類學校電商專業結構優化和人才培養體系完善正在為電子商務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教育部對電子商務人才培養相關的專業目錄不斷優化。2019年,教育部在本科和高職(專科)電子商務類專業目錄中都增設了跨境電子商務專業。2021年,教育部又在高職(專科)電子商務類專業目錄中增設了農村電子商務專業,并且將網絡營銷更名為網絡營銷與直播電商專業。

教育部公布的專業目錄(2021年修訂版)中涉及電子商務類的情況如下。

(1)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1年修訂版)》中,在管理學學科門類下設置了“1208電子商務類”,下設“120801電子商務”“120802T電子商務及法律”“120803T跨境電子商務”3個本科專業。

(2)在《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中,專業目錄分3個辦學層次:①在高等職業教育本科專業目錄“33財經商貿大類”下設置了“3307電子商務類”,其下又設“330701電子商務”“330702跨境電子商務”“330703全媒體電商運營”3個職業本科專業;②在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53財經商貿大類”下設置了“5307電子商務類”,其下又設“530701電子商務”“530702跨境電子商務”“530703移動商務”“530704網絡營銷與直播電商”“530705農村電子商務”“530706商務數據分析與應用”6個高職專科專業;③在中等職業教育專業目錄“73財經商貿大類”下設置了“7307電子商務類”,下設了“730701電子商務”“730702跨境電子商務”“730703移動商務”“730704網絡營銷”“730705直播電商服務”5個中職專業。

高等學校為我國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提供了人力資源保障。高校電子商務類專業培育了大量的電子商務專業人才。教育部網站公布信息顯示,截至2023年6月15日,中國大陸地區共有高等學校3 072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 820所,成人高等學校252所。2023年年初,在全國本科院校中,有612所院校開設了662個電子商務類專業;其中,開設電子商務專業的高校有563所,開設電子商務及法律專業的有21所,開設跨境電子商務專業的有78所。在全國高等職業院校中,高職專科電子商務類專業全國布點數量為2 352個,1 546所高職(專科)院校開設了電子商務專業,372所開設跨境電子商務專業,221所開設網絡營銷與直播電商專業,104所開設商務數據分析與應用專業,72所開設移動商務專業,37所開設農村電子商務專業。(注:上述高校數量統計未包含港澳臺地區高等學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图县| 嵩明县| 江山市| 奇台县| 江华| 宁南县| 广安市| 潮州市| 襄垣县| 古丈县| 和硕县| 织金县| 宝丰县| 景东| 宜兴市| 安新县| 岱山县| 子长县| 钦州市| 东方市| 克东县| 琼结县| 西峡县| 定襄县| 宜良县| 宾川县| 保靖县| 万年县| 从江县| 衡南县| 新野县| 孟州市| 西昌市| 宜宾市| 包头市| 武城县| 伊川县| 大余县| 浮梁县| 奉节县| 安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