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金融學(第3版)作者名: 董金玲 陳彥華編著本章字數: 3823字更新時間: 2025-06-05 13:41:44
1.2 金融學的發展歷程及趨勢
1.2.1 金融學的產生和發展
從歷史發展演變的過程來看,人類社會經濟形態由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發展到以商品交換為特征的商品經濟,又由一個以小規模生產為特征的簡單商品經濟發展到建立在大規模工業和大型銀行基礎上的貨幣經濟、信用經濟和現代金融經濟。在這一歷史發展過程中,最早出現的是貨幣和貨幣收付活動。隨著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各種借貸活動應運而生,并出現組織借貸活動的各類金融中介機構。這樣,貨幣和貨幣資金的收付日益與信用資金收支、銀行資金收支相互滲透、相互結合,構成密不可分的統一活動過程。高度發達的金融成為全社會真正的“萬能壟斷者”。很難設想,沒有金融,現代社會將會是怎樣的情景。
銀行業的興起,使貨幣和信用活動有了直接聯系,并且日益密切。銀行在全社會范圍內流通和再分配貨幣資金,發行可兌換的信用貨幣(銀行券),經辦非現金結算業務,使貨幣流通發生了重大變化。人們主要的交易活動是通過銀行券和銀行存款的轉賬結算來進行的,銀行的各種信用貨幣成為主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在這種情況下,貨幣流通的增減變化與銀行信用活動的擴大和縮小有著直接的聯系,出現了概括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內容的經濟范疇——金融。由此可知,金融是商品貨幣關系發展到資本主義階段的產物。
然而,經濟學家對金融問題的研究則始于20世紀。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1883—1946)于1936年發表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首次把貨幣經濟和實體經濟聯系起來,并找到了聯系二者的橋梁——利率。凱恩斯深入分析了貨幣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相互關系,給出了用貨幣手段調控宏觀經濟運行的“藥方”。但在紙幣制度下,由于貨幣沒有實際價值,純粹是價值符號,當運用貨幣手段進行超經濟發行時,就會導致通貨膨脹等一系列經濟問題。到20世紀70年代,通貨膨脹已成為制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嚴重問題,從而引起了經濟學家的廣泛關注,關于貨幣、銀行和金融問題的研究逐漸增多。由此,金融學作為一門學科,從經濟學中獨立出來。
作為社會科學領域內的一個新興分支,金融學是運用現代經濟理論,分析和研究金融領域內發生的經濟現象與問題,發現和了解金融領域內的經濟運行規律的一門經濟類學科。金融學以金融工具、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運行、金融制度為主要研究對象,這表明金融學也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經濟類學科。金融學產生之后得到了迅速發展,金融理論和金融活動相互作用、相互推動,使金融的內涵不斷豐富和延伸。進入20世紀80年代,金融領域出現了一系列變化,例如金融市場不斷擴展,金融工具不斷被創新,金融產品種類不斷增加,金融業務操作實現了信息化,金融走向了全球一體化。這些新變化,使得傳統的金融概念轉變為現代的金融概念,實體經濟與貨幣經濟的關系變得復雜起來。金融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對貨幣、銀行和金融市場的研究,也成了現代經濟中最令人興奮的研究領域之一。
1.2.2 現代金融學的發展歷程及其趨勢
在20世紀金融學科的發展史上,最大的變化是20世紀50年代以后現代金融學的產生。人們把20世紀50年代以前已經形成的以貨幣供求和資金流動等宏觀分析為主要研究對象的金融理論體系稱為古典金融學,把此后形成的以金融市場等微觀研究領域為主要研究對象的金融理論體系稱為現代金融學。在現代金融學中,金融資產的證券化是金融創新浪潮中崛起的一種主流融資技術,它使貸款成了具有流動性的證券,提高了金融系統的安全性;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傳統方式進行的融資和支付業務被電子化、信息化、系統化、工程化的現代金融工具所取代,大量的信息使金融市場出現了新思維、新技術、新產品和新的交易方式,它們在促進市場完整性和提高市場效率的同時,也使金融市場交易的不確定性空前增大了;相應地,過去以銀行活動為核心的格局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資本市場的融資和運作方式正在成為金融活動中最重要的內容,以財務決策和金融市場的實際操作為主要內容的微觀金融活動,無論是在理論研究還是在市場實踐方面都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金融理論界普遍認為,現代金融理論起始于1952年3月馬科維茨在《金融雜志》上發表的題為《資產組合選擇》的論文。馬科維茨在文中論述了尋找有效資產組合邊界的思想和方法,奠定了資產組合理論的基石。1963年,馬科維茨的學生威廉·夏普在投資組合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這一模型假設資產收益只與市場總體收益相關,而市場總體收益可以通過主要市場指數來獲得,這就使計算簡單化,從而打開了現代投資組合理論應用于實踐的大門。1965年,尤金·法瑪(Eugene Fama)首先提出了有效市場假說(EMH),即重要的金融信息對所有的市場參與者來說都能夠自由、公開、無成本地獲得,所有參與者都能夠根據所獲得的信息對未來的市場走勢進行預測,所公布信息中的那些影響該資產價值的基本因素已經完全反映在當前的價格中。20世紀60年代初,弗蘭科·莫迪利亞尼(Franco Modigliani)和默頓·米勒(Merton Miller)建立了現代財務理論的“M-M定理”(Modigliani-Miller theory):在完全競爭和不考慮稅收效應的條件下,廠商的市場價值和廠商的資本成本都與其債務對資產凈值比率及紅利支出比率無關。1973年,布萊克(Black)和斯科爾斯(Scholes)在他們發表的論文《期權定價與其他公司債務》中奠定了“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模型,羅伯特·默頓(Robert Merton)也因為在期權定價方面的貢獻與斯科爾斯于1997年一同分享了諾貝爾經濟學獎。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默頓·米勒把通過以上進程建立起來的金融學稱為“現代金融學”,將其成果歸納為“商學院模型”,把它的方法概括為“微觀規范分析”,其基本內容是價值評估、風險管理、資產組合、資產定價等。在上述提到的經濟學家中有5位因為對現代金融理論的貢獻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充分反映了現代金融理論的重要性和在經濟理論中的地位,同時也反映出現代金融發展的微觀化趨勢。
從發展的觀點來看,現代金融理論是在古典金融理論的基礎上產生的,但是現代金融理論與古典金融理論之間存在實質性的區別。第一,分析工具的區別。古典金融理論承襲古典經濟學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側重問題的純理論性描述;現代金融理論越來越多地運用數學、模型分析方法,側重定量分析,對問題進行較嚴格的科學論證。第二,研究層面的區別。古典金融理論較多的是從宏觀經濟層面對金融問題進行探討;現代金融理論較多的是從微觀層面對金融進行研究,這使得其成為指導微觀金融企業的重要手段。第三,研究領域的區別。古典金融理論的研究集中于經濟金融領域;現代金融理論的研究則突破了經濟金融領域的限制。
1.2.3 金融學科在我國的發展
我國金融學科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并且仍處于不斷完善之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與計劃體制相聯系,當時我國并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銀行,僅有的中國人民銀行也只是國家財政的出納部門。與此相對應,在相關經濟理論方面,還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貨幣金融理論。在大學經濟類課程設置中,有關該方面的課程主要是社會主義財政與信貸,前期課程是政治經濟學。
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相適應,中國人民銀行獨立為中央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先后從中國人民銀行的業務中分立出來,成為專司某個具體領域內金融業務的國有商業銀行。在隨后的幾年里,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股份制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紛紛成立,從此中國金融機構體系的規模逐漸壯大。為適應金融業發展的要求,國內大學的金融學專業,開始把貨幣銀行學作為最基本的理論課程納入日常教學,以致后來教育部把貨幣銀行學作為經濟學類專業的重點課程,組織全國具有名望的教授編寫統一教材。
加入WTO后,中國金融業面臨著與國際接軌的壓力,國有商業銀行經營機制的轉化,金融領域內競爭的日趨激化以及金融業務范圍的擴大,經濟發展對金融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等問題。這一切變化都要求金融學科也必須跟上時代發展的要求。很多學者對以往“貨幣銀行學”課程進行多角度的審視,同時大膽參考了發達國家金融學科的發展軌跡和特點,主張“金融學”課程作為經濟類專業的基本理論課程可能更加適宜。他們提出的理由如下:以往的“貨幣銀行學”作為金融學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的知識覆蓋面不夠。具體表現在,對貨幣流通和間接融資討論較多,對直接融資的金融市場和金融工具運用規律討論較少;從宏觀上對貨幣運行及其經濟關系討論的較多,從微觀角度討論金融運行規律的較少;對銀行的經營管理討論較多,對其他金融機構的影響規律討論較少;對傳統貨幣理論介紹較多,對現代金融發展的前沿理論介紹較少。而且,“貨幣銀行學”作為金融學專業的基礎理論課,應更多討論金融學的一般概念、原理,較少討論具體的操作方法,以減少作為基礎理論與后續課程的重復。這也是實際金融領域發展對金融教育提出更高要求的具體表現。
在理論繼承上,金融學科無疑是在貨幣銀行理論長期研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作為一種經濟范疇,貨幣銀行理論的發展經歷了幾個不同的歷史階段,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新的社會、經濟環境賦予了它新的表現形態、內涵及作用。在當代新的歷史階段中,金融學科有關貨幣銀行理論的研究有待進一步延伸和擴展。
道路自信: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要求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既遵循現代金融發展的客觀規律,更具有適合中國國情的鮮明特色。《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中的“八個堅持”明確了新時代新征程金融工作怎么看、怎么干,是體現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基本立場、觀點、方法的有機整體。

育人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