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歸投資常識:策略思考的價值
- 齊俊杰 申鴻飛 羅紀棟
- 3477字
- 2025-06-05 14:09:55
大類資產的類別和特點
要想做好部分擇時的資產配置,就要先了解大類資產的特點。
資產配置其實就如同足球隊的排兵布陣。股票、債券、大宗商品、現金資產,這些都是你的隊員,你需要先了解每個隊員的天賦和才能。最厲害的球隊也不可能全部由進攻球員組成,沒人防守照樣贏不了比賽。所以,攻守兼備的陣型最為重要。遇到弱隊,采取進攻陣型,遇到強隊,就切換為防守陣型。我們在資產配置中面對的“對手”,其實就是不同的經濟周期。在每個周期中往往會有一類優勢資產表現相對出色,同時也會有另外幾種資產表現相對劣勢。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可能會把房子、車子、珠寶、手表、股票、存款、理財產品等視為資產。但是如果站在投資的角度來看,優質的資產必須能夠不斷地為你帶來現金流收入。這好比擁有一只能夠下金蛋的鵝,它能夠源源不斷地為你產出金蛋,讓錢不斷流入你的口袋中,而不是從你的口袋中流出。
如果用這個標準來衡量,顯然車子不是優質資產,買來之后不僅貶值飛快,你還得往里面搭很多錢,比如保險費、燃油費、停車費、維修費等。以此類推,珠寶、首飾、手表也同樣不是好資產,它們都沒有產生現金流的能力,而且流動性也很差,最后未必能賣掉。所以,站在資產配置的角度,我們能夠用到的資產也就是股票、債券、大宗商品、房地產、還有現金資產,這些是比較務實的大類資產。
股票是大家最常見的資產,很多人都炒股,但其實不少人還不清楚股票的本質是什么。股票的本質,簡單來說,就是上市公司的所有權、決策權和收益權。對普通投資者來說,我們通常只擁有收益權。這就像我們花錢雇別人來給我們干活,然后分享他們賺到的收入。如果他們干得好,身價大漲,別人愿意出更高的價格把他們雇走,我們就能順手賺取差價。因此,股票價格之所以會漲,最根本的還是在于上市公司的生意能賺錢,而且賺錢能力能不斷增強。也就是說,為我們工作的人,要干得越來越好,而不是徒有其表。所以,只要科技不斷進步,經濟滾滾向前,上市公司利潤不斷增長,央行貨幣供應不斷增加,那么,股票價格最后也一定是隨著經濟增長螺旋式上漲的。
長期來看,股票的回報率是所有大類資產當中最高的,沒有之一。這可能跟大家的感受有很大的不同。但根據美國西格爾教授做的統計,在一個長周期范圍內,經通貨膨脹率調整后,股票的真實年復合平均收益率大約是6.6%,如果把通脹率還原到真實收益率中,那么股票的長期名義平均收益率大體就是10%,要遠高于債券和大宗商品類資產。
股票的最大特點,就是時間越長,回報越穩定。我們未來收益的80%都將依賴股票,這也是我們研究的主要對象。當然,這里我們說的是股票指數,個股肯定要另當別論。不過也有人會說:“我怎么可能持有股票數十年?”這也是我們后面的策略要解決的問題,策略會告訴大家應該什么時候買股票,什么時候買債券。
雖然股票長期收益率很高,但其最大的問題就在于短期波動性很大。因為影響股價的因素實在太多了,有宏觀層面的、行業層面的、公司基本面的、政策方面的,以及投資者情緒心理變化層面的。如果你總想依靠預測短期市場走勢,通過波段操作賺取超額收益,那么你最終很容易成為市場中的“散財童子”。這也是為什么股市中永遠有七成投資者賠錢,兩成不賠不賺,而真正能賺到錢的一成,都是極其有耐心的人。
股票可以細分為很多類型,比如可分為中國股票、美國股票;又可分為發達國家股票、新興市場股票等。再細分的話,還包括大盤股、小盤股、成長股、價值股等。
債券的類別比股票更為廣泛,包括國債、央行票據、金融債、企業債、中期票據、可轉債等。如果按照持有期劃分,還可以分為短債(3年以內)、中債(3~5年)、長債(5年以上)。
國債,是債券中最穩定、最安全,但收益率相對較低的資產。國債幾乎可以被視為無風險產品,當然也有個別“老賴”國家,曾出現欠錢不還的情況。一旦國家信用出問題,國債利率就會攀升得非常高,因為大家需要更多的利息作為風險補償。
比國債收益率稍高的是金融債,也就是金融機構發行的債券。比如,政策性銀行發行的國開債、農發債、進出債,以及商業銀行發行的債券。這類債券基本沒有違約風險,相對安全,但同樣收益率不會很高。
比金融債收益率更高的債券是企業債。但高收益率也是有代價的,那就是企業債存在違約風險。一般來說,資質越差的企業,債券收益率越高。這額外的收益率,就是對信用風險的補償。但如果企業債發生違約,投資者很可能會血本無歸。所以,機構投資者在投資債券時,通常會采取分散策略,即便單只債券爆雷,也不會影響大局。有時,債券組合形成穩定利差后,機構投資者還會通過加杠桿的方式放大收益。因此,個人投資者要想購買債券,最好還是借助機構的力量,通過債券基金進行配置。這樣一方面可以分散風險,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機構加的杠桿多賺利差。
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債券,叫可轉債。可轉債本質上是一種低息債,而且在特定條件下,可以轉換成公司的股票。所以,可轉債其實具有了債權和股權的雙重特性,被視為“進可攻,退可守”的投資工具,類似于帶有保底的股票。當然,可轉債的波動性也比普通債券更大。
整體來說,債券在資產配置中更多充當的是壓艙石的角色,屬于后備隊,主要用來平抑股票的波動。一旦股市大跌,債券基本可以對沖一定的損失,同時還能讓你有后手隨時逢低補倉。
大宗商品主要分為四大類:工業金屬、貴金屬、能源品和農產品。工業金屬包括銅、鋁、鋅、錫等。貴金屬主要是黃金和白銀。能源品主要包括原油、天然氣、煤炭等。農產品包括玉米、大豆、小麥、白糖、棉花、豬肉等,這些大多用于期貨交易,主要是給實體企業做對沖。比如做肉食加工的商家,擔心豬肉價格上漲,那么就可以做多豬肉期貨。如果未來豬肉價格漲了,雖然商家在生意上有損失,但在期貨上可以賺錢,相當于對沖了損失。這樣商家的生意就會穩定很多,不至于總是陷于波動中。
大宗商品的走勢與全球經濟周期密切相關。當全球經濟開始升溫,通脹逐漸上升的時候,大宗商品通常會有很好的表現。不過,不同國家,經濟周期偶爾也會出現不同步的情況。一般來說,商品中的工業金屬的走勢,與全球經濟周期更為相關,而能源品(比如石油)的走勢,則與美國經濟周期息息相關。
大宗商品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明顯的周期波動性。因此,長期投資大宗商品的效率很低,可能就是在無盡地“坐過山車”。由于大宗商品和股票的相關性比較低,跟債券的相關性甚至是負數,所以大宗商品在資產配置中的作用,更多是分散風險,尤其在股債雙殺[2]的時候,可以幫我們平抑組合波動,我們并不能指望它賺大錢。
現金資產,一般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大額存單、貨幣基金、短債基金等,并不指純現金。現金資產最大的特點就是風險低、流動性強、便于支取,但是現金資產是所有資產中收益率最低的。所以,現金資產盡量不要過多持有,能應急就行了。長期來看,現金資產的收益率通常跑不贏通脹率,在股債雙殺,大宗商品見頂之后,實在沒什么可投的資產了,我們才會短暫地持有現金。
房地產是中國老百姓最熟悉的資產類型,中國人可能70%的財富都在房地產上。雖然我們一直不看好房地產,但不可否認,房地產也是重要的可配置資產,或者說,我們不看好的是目前階段國內的房地產。雖然目前不少地區房價大跌,但其實房價依舊不便宜。如果房價能跌到租售比(年租金/房價)高于3%,可能買房會比租房更合適。
房地產有很多配置方式,大體可以分為三類:住宅、商用地產以及房地產信托(REITs)。住宅主要用來升值和出租。商用地產更多用于出租,以獲取現金流。REITs則是一種更先進的投資工具,它的交易更加靈活,門檻低,變現也更方便,相當于大家湊錢買房,然后出租,以獲得租金收入。REITs相比債券來說,收益率是浮動的,也就是說,REITs能夠抵御通貨膨脹的影響,而且絕對收益率也并不低。不過由于我國的房地產目前高估比較嚴重,租金回報率普遍在2%以下,所以國內REITs很難發展起來。目前,國內REITs的發展還處于試點階段,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方面。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另類資產,比如私募股權、風險投資、外匯、藝術品等。這些就不屬于主流資產了,一般大家接觸得也比較少。像私募股權、風險投資很難被標準化,可能賺大錢,也可能賠大錢。外匯雖然交易量大,但不具備升值屬性,風險也不低。至于藝術品,當成愛好還行,當作投資品,流動性太差了。因為出售的時候,不見得能找到買家,即使你手里有一塊“傳國玉璽”,如果無人問津,那么在別人眼里它也只是板磚一塊。
在實踐中,對絕大多數朋友來說,實際上只需關注股票、債券、大宗商品和現金資產就足夠了。至于房地產,現在國內并不是配置的好時機。而且房地產的資產屬性,主要在于收租金產生現金流的,并不是大家所認知的靠房價上漲去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