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組織以管理負熵為食:管理熵學原理研究及應用
- 任佩瑜 范厚華 任競斐 盧璗 王俊 廖治學
- 1219字
- 2025-06-13 14:34:37
二、效率、工業革命與管理
管理學的研究以及企業系統運行的核心,就是如何提高企業的效率,爭取競爭優勢。這從人類技術發展、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發展歷史可以得到證明。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為了適應蒸汽化和機械化生產,提高勞動效率,亞當·斯密(Adam Smith)經過對工廠的考察和實驗得出了科學結論,在《國富論》一書中提出了勞動分工理論,第一次從理論上證明了生產效率與分工協作的關系,奠定了科學管理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也在《資本論》第一卷第十一章中論述了協作產生新的生產力的理論。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以提高生產效率為目的,以電氣化和機械化以及流水生產線組織為基礎的技術革命。在技術發展的條件下,泰勒(Taylor)把生產效率作為其科學管理理論追求的基本原則和目標,在進行了著名的搬運生鐵實驗、鐵鍬實驗,以及金屬切削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專業化分工理論、標準化理論和科學管理理論。哈林頓·埃默森(Harrington Emerson)進一步明確提出管理效率是科學管理的核心,并對管理效率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12項效率原則。
法約爾(Fayol)在對管理過程進行研究后,認為成功的管理人員如想保持較高的管理效率,必須在工作中遵循經過驗證行之有效的管理原則。他列出了實行分工和專業化、給管理人員權力等14項管理原則。
霍桑實驗是1924年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全國科學委員會在西方電氣公司所屬的霍桑工廠進行的一項實驗,目的是弄清照明(生產環境)的質量對生產效率的影響,但未取得實質性進展。1927年,心理學教授梅奧(Mayo)和哈佛大學的同事應邀參加霍桑實驗和研究。這一系列實驗,在梅奧的主持下,取得了成功。其結論是:生產效率同職工心理、組織狀態有關,職工是影響效率的直接因素。由此提出了職工是社會人,企業中存在著非正式組織,以及有效管理者的管理學理論。
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以生產效率為目的,以大規模集成電路、自動化控制和信息化為技術核心的技術革命。在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中,為了提高效率,在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國際上出現了許多管理新思想和新技術以及新的組織方式,如全面質量管理(TQM)、準時生產(JIT)、公司資源計劃(ERP)、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柔性制造系統(LP)、項目管理(PM)、系統動力學(SO)、作業成本分析法(ABC)、業務流程重組(BPR)、工作流程(work flow)、團隊管理(work team)、核心競爭力以及標桿管理、企業文化、戰略管理、核心能力管理等一系列新的管理理論與實踐。這些新的管理理論與實踐在歐美企業中全面應用并取得一定的成功。在企業組織理論創新方面,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歐美企業界、學術界對扁平化的組織機構創新,以及流程化的組織機構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對企業內部的專業分工細化、組織多級分層制進行了變革。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以數據化、信息化、網絡化和人工智能化以及量子通信等為核心的技術革命。在技術革命的推動下,為了提高效率,企業大量采用大數據技術、現代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移動網絡技術、信息物理系統(CPS)智能制造技術、智能物流技術、智能倉儲技術和智能銷售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