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高校文化育人質量的生成路徑

探討“質量何以產生”,是理解高校文化育人質量的重要途徑。高校文化育人質量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是在高校文化育人實踐中生成的,其生成是一個不斷循環往復、動態發展、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過程。文化育人質量的“輸出”,主要通過文化的滲透、感染和教育,促使大學生文化素質提升,實現文化育人功能,最終達到服務主體的目的。質量的內在規定性,要求首先是符合標準的,能保證具備特殊屬性;其次是功能得以實現的,能發揮出應有的功效與作用,進而實現其價值,滿足主體需要。

(一)高校文化育人質量在符合規定中生成

就一般的產品或服務而言,其外觀、規格、特性、功能等符合生產標準或固定參數指標,則被認為質量合格。如果將高校文化育人結果看成產品或服務,其“生產過程”也是有規約性的。雖然高校的類別、層次、特色不同,“質量標準”和“固定參數”不可能一成不變,但時代發展大勢、社會主義高校的性質、教育的規律和人思想形成發展的規律、知識的邏輯等決定了各高校文化育人必然有應堅守的底線和基本的遵循,這就是高校文化育人質量的規約性。

時代發展大勢要求高校文化育人具有時代性。“一切形態的教育都產生于特定的社會生產關系之中,一切形態的教育都無法脫離特定的社會關系。”李建國.將文化育人引向深入的幾點思考[J].中國德育,2019(1):22-26.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站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教育的中心任務。高校既是人才培養之地,也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之地,肩負著培育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引領社會風尚的責任。這就要求高校把握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步伐、聆聽時代聲音,把握國家發展所需和時代大勢所趨,堅持培根鑄魂和守正創新,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始終高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為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提供新思路和新資源,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精神、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基礎上,指向當下,面向未來,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校園的廣泛學習,用新思想主導校園文化建設,強化新時代中國話語、中國聲音的傳遞,讓好聲音、新風尚遍及校園,以先進文化滋養大學生心靈、涵育大學生品行。

社會主義高校的性質要求文化育人具有政治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我們的教育絕不能培養社會主義破壞者和掘墓人,絕不能培養出一些“長著中國臉,不是中國心,沒有中國情,缺少中國味”的人!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根與魂,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關乎國運興衰、民族精神獨立。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西方意識形態滲透、多元文化沖突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文化認同、理性思維等,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中華民族的智慧蘊含和價值理念,正確看待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奮斗初心與偉大成就,正確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歷程中形成的精神財富與先進思想,是高校文化育人的使命。這就要求高校文化育人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人,科學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用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創造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來感染人,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導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價值共識,強大民族精神力量。

教育的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要求文化育人具有科學性。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任蘇民.教育與人生:葉圣陶教育論著選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90-92.教育是一個需要深精細作、循序漸進、靜待花開的長期而緩慢的過程,而非像工業一樣只需通過固定流水線對原材料進行統一加工,即可迅速得出全然一樣的制成品的過程。教育的規律決定了高校文化育人不能一概而論、一蹴而就、一擁而上、一哄而散,把工夫花在應景上、排面上、過場上,文化育人應堅持久久為功、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發揮文化“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耳濡目染,不學以能”的浸潤作用。個體的性格特征、能力水平、興趣愛好、成長經歷等不同,決定了人的成長成才路徑和方式也不同,尊重人才成長規律意味著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人而異,既要滿足學生的遞進式發展,又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訴求。這就要求高校要注重育人目標與大學生成長發展需求的內在一致性,以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尊重人的個性才華、追求人的尊嚴幸福為文化育人終極價值目標,以大學生易于理解、樂于接受的方式,提供經典文化產品和精準文化服務,滿足不同學生在不同階段的不同文化需求,使大學生在文化的蘊育中逐步建構和完善知識體系、思想觀念、價值體系,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不斷進行文化學習與實踐,逐步形成既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又符合自身成長需要的思想價值體系。

知識和思想的邏輯要求文化育人具有系統性。每個人的知識結構和思想體系都是共時態和歷時態的統一,它來自既有知識結構和思想體系,又在當下所接觸到的各種知識和思想系統的交互影響中不斷重構,既貫通了不同階段所受教育,又包含了不同范疇、不同體系、不同層次的教育影響。要想形成更加穩定、牢固、持久的知識和思想,必然要在育人過程中注重全方位、全過程的協同,形成科學有效的育人系統。這就要求高校文化育人要做好頂層設計,對育人工作有科學認識和整體把握,將文化育人置于大思政論域,置于高等教育論域,立足于整體,考察文化育人系統與高等教育系統之間、文化育人系統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統之間、文化育人系統與其余育人系統之間、文化育人系統與各要素之間、要素與要素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和聯系,合理調整組織形式與機制結構,重視各系統、各要素的協同,最大限度地實現各要素、各系統之間的功能耦合。此外,高校文化育人既要著眼長遠目標建設做出總體規劃,從宏觀上把握育人目標、育人理念和發展方向,又要立足當前實際確定具體任務,從微觀上確定具體目標,保證文化育人的延續性和可持續性。

高校文化育人符合規定主要體現在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上。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理念、工作目標、工作內容、工作方法是否順應時代發展大勢、合乎社會主義高校的性質、遵循教育的規律和人思想形成發展的規律、尊重知識的邏輯,是判斷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符合規定和達到標準的主要依據。高校文化育人工作達標,質量便有了基礎和保障,這是高校文化育人質量生成的第一步。

高校文化育人質量主要取決于質量生成的第二步:高校文化育人功能實現。

(二)高校文化育人質量在實現功能中生成

人才培養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人才培養水平歷來被視為高等教育質量評價的核心指標。在文化育人語境下,人才培養質量表征為大學生文化素質的高低。合格的大學生文化素質,是高校文化育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衡量高校文化育人功能實現的核心標尺。大學生文化素質包含大學生穩定的關于文化的認識和看法、文化自信與自覺的態度、科學道德與人文精神、文化知識結構和水平等,是大學生文化觀點、文化知識、文化思維、文化能力、文化行為的彰顯,集中體現為大學生文化認知和文化形象。不同于知識的習得或技能的掌握,素質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礎上,經過后天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由知識內化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是“內化為人的穩定性的一種品格”周遠清.大學素質教育:源頭·基礎·根本[J].中國大學教學,2014(5):12-14.。這種穩定的品格是大學生在高校文化春風化雨的浸潤下養成的,是高校文化育人持續、有效開展的結果。高校通過持續深入的文化育人,使大學生文化素質與高校文化育人目標相符合,使大學生在面臨問題和困難時能有效運用自身思想道德與文化素養予以應對和解決,這就實現了高校文化育人的功能,提升了高校文化育人質量。

質量生成于大學生文化素質與高校文化育人目標相契合。高校文化育人目標不是憑空設定的,而是依據社會發展要求和大學生文化素質基礎,結合高校特色而定的。高校在人才培養的核心職能基礎上,還具有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職能,這就要求高校既要堅持以人為本,深入研究大學生成長成才的規律,通過文化的熏陶、感化和教化,使學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圍和情境中培根鑄魂、提升素質,努力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又要考慮大學作為文化創新機構的本職要求,大力發展各具特色的大學文化,凝聚大學精神,培養校園價值觀,主動承擔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賦予高校的責任與使命。因此,高校要統籌好社會發展需要和個體發展需要,統籌好大學文化發展和人才培養發展需要,統籌好階段性發展特征與長期性發展需要,設定符合實際的文化育人目標。判定高校文化育人目標是否實現,必然指向大學生文化素質。高校通過文化育人實踐,使大學生文化素質在高校文化育人目標的框架下和范圍內得以提升,形成符合國家、社會和高校期許的時代新人的文化認知和文化形象,形成促進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文化影響力和創造力,形成滿足國家進步和社會發展所需的文明行為。這就是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實現。

質量生成于大學生靈活運用文化素質解決自身實際困難和問題。大學時期是人認知形成和成熟的關鍵階段。在這一時期,大學生思想活躍、求知欲強,將會經歷各種困難和矛盾,產生各種困擾和沖突,形成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或者源于文化觀不正確,或者源于文化認知不足,或者源于文化境界不高,或者源于文化行為不規范,但歸根結底都是由于文化素質待提升而引起的。這就要求高校要通過各種方式促進大學生文化素質提升,以解決自身的實際困難和問題。一方面,高校要使大學生擁有正確的文化觀,足以促使自身抵御誘惑、防范風險、化解危機、守正創新;辨識不同文化思想和潮流,在紛繁復雜的社會思潮中堅守正道。高校不是象牙塔,也不是桃花源。在文化多元化視域下,一些西方社會思潮涌入我國,與我國文化、教育、政策發展形成一定的沖突。在此背景下,大學生只有憑借較高的文化素質,熬過國學大師王國維所謂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一境界,在各種社會思潮和文化洪流中明辨方向,才能達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才能做到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維護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另一方面,高校要使大學生文化知識及能力足以滿足新時代對時代新人綜合素質的要求。文化知識是大學生通過后天習得的關于人類文明的哲學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相關理論與經驗等理性認識,文化知識量與文化知識結構是大學生文化素質的基礎。人的社會化過程說到底是知識的積淀過程,大學生擁有基本文化知識,有一定水平的文化能力和對文化的基本把握,能靈活運用知識技能、語言表達滿足日常生活所需,能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能運用所學所得格物致知、正心誠意,才能滿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時代新人綜合素質的要求,從而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值得注意的是,大學生文化素質屬于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思想素質、政治素質、道德品質等密切相關。大學生在面臨問題和選擇時,往往不會只憑借文化素質或政治素質等單方面依據做出決定,而是各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這就使得對高校文化育人質量功能實現的觀測需要牢牢把握大學生文化素質的表征,即大學生文化認知和文化形象。大學生文化素質一方面作為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基礎的直接結果,整體反映了工作基礎及過程質量,對工作基礎起到反饋和評價作用,有利于工作過程質量的改進和提升;另一方面作為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左右著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業務素質、心理素質的發展,影響著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因此,大學生文化素質符合預期,既與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相符,又能在實踐中解決實際困難和面臨的問題,體現著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實現,從而使高校文化育人質量得以提升。

(三)高校文化育人質量在滿足需要中生成

滿足需要是高校文化育人的根本指向,也是高校文化育人質量生成的最終形態。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用以育人的文化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社會存在的反映,是意識形態的呈現方式,也是社會意識的存在形式。“任何社會意識都不會憑空出現,只能是適應一定社會物質生活發展的要求產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滿足這些需求的功能和價值,在一定條件下會轉化為物質力量并作用于社會存在。”本書編寫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08.文化育人就是統治階級通過塑造和不斷強化主流意識形態,影響人們的個體意識,形成符合期望的集體意識,從而產生強大的吸引力與感召力,最終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因此,文化育人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即文化育人滿足社會物質生活發展要求的程度與水平,是文化育人的根本指向,是文化育人質量生成的終極形態。高校文化育人滿足一定社會物質生活發展的需求,實現社會效益質量,具體體現在滿足大學生成長發展需要、滿足社會進步需要和滿足國家發展需要三個方面。

高校文化育人滿足大學生成長發展需要。大學生除有適應社會的需求,還有自我陶冶、自我提升、自我進步的追求,有自由全面發展的追求。全面發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發展,而是和諧的全面發展,是結合自身特長、根據自身所需的個性化發展。高校文化育人滿足大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就是指高校文化育人同時具有“普及”和“深化”的任務,一方面,普及基本文化常識,滿足大學生精神文明基本所需,使大學生擁有適應社會、解決問題的素質和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對人進行精神塑造,“實現從‘本能人’到具有文明心態、文明舉止、文明生活觀、文明價值觀的‘現代人’的飛躍”張豈之.關于大學素質教育的再認識[J].中國大學教學,2011(12):5-6.。高校文化育人對人進行精神塑造,在于以無時無刻無所不在的文化浸潤、情境感染、榜樣示范等方式,使大學生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產生精神鏈接,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形成更高層次的精神境界,養成對美好才情、優雅品位、高尚志趣、道德情操、理想人格的終生追求,不斷修身立德、超越自我。因為只有當“每個人都有充分的閑暇時間去獲得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文化——科學、藝術、社交方式等等——中一切真正有價值的東西”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9.時,每個人才有可能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高校文化育人滿足社會進步需要。社會進步是指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合乎規律的前進運動。社會進步包括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方面的進步和發展,社會文明是社會進步的重要表現。高校文化育人通過培養優秀人才、進行文化傳承與創新,賡續中華文明,繁榮文化生命力,促進社會文明進步。文化有繼承性和發展性的特質,任何時代的文化都是隨著社會物質生產條件變化而發生改變的,文化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也恰恰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演化歷程。高校文化育人滿足社會進步需要,在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涵養人、培育人,使大學生了解并掌握前人積累的文化成果,揚棄舊義,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并傳播到社會、延續至后代;在于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校園環境、校園制度和文化,營造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濃厚氛圍,提升大學生彰顯道德力量、引領社會風尚的能力,發揮向上、向善的力量;在于通過倡導和遵循科學道德與學術規范,不斷培育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思想觀念,堅守學術誠信和底線,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在于積極開展對外交流,主動了解和借鑒國外文化科技發展趨勢與最新成果,引導師生傳播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努力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做出積極貢獻。

高校文化育人滿足國家發展需要。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29.。《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2035年,我國將建成文化強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支撐,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任務,因此也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總目標和高校文化育人的總航向。高校文化育人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教育、文化活動等育人實踐,既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貫徹到高校文化建設全過程全領域,牢牢把握方向導向,堅持守正創新;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增強大學生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推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還切實提高大學生文化素養及綜合素質,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和行為規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收藏| 寿光市| 伊吾县| 泰来县| 济源市| 米林县| 衡水市| 越西县| 玉环县| 古浪县| 日喀则市| 平和县| 塘沽区| 饶阳县| 达日县| 绥阳县| 新泰市| 五大连池市| 延边| 福建省| 句容市| 施甸县| 千阳县| 武陟县| 曲麻莱县| 迁西县| 石阡县| 红河县| 襄垣县| 灵璧县| 紫阳县| 大城县| 望江县| 营山县| 鄂温| 彰武县| 红桥区| 天等县| 洛阳市| 松滋市| 洛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