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隨著我國基本公共服務進入追求均等優質的目標階段,全面實施和加強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不僅是確保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的重要舉措,也是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內國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需要。然而,目前我國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總體處于起步階段,并且在諸多方面面臨現實難題,迫切需要理論研究的觀照和回應。學術界雖然十分關注公共服務質量研究議題,也產出了眾多富有價值的專題研究成果,但整體上仍較為缺乏質量監測視角下的狹義層面公共服務(基本公共服務)的質量監測研究;同時,在推進本土化的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理論研究方面,進展也相對緩慢。因此,專門聚焦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的基礎理論問題,探討構建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體系,不僅能夠拓展基本公共服務質量議題的研究范疇,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的研究進程,而且能夠為政府實務部門制定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政策和開展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工作提供理論支持與指導。

本書遵循“提出問題—基礎理論—體系框架—次級體系—實證研究—得出結論”的研究思路,在跨學科的研究視角下,采用文獻研究、邏輯演繹、案例研究等多種研究方法,圍繞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體系構建的四個方面展開研究。一是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的基礎理論。在界定公共服務、基本公共服務、質量、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質量監測、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等基本概念的基礎上,本書對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的相近概念進行辨析,并進一步對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的特質屬性、目標、內容、功能與作用、基本原則與影響因素等基礎理論問題展開分析。二是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體系的框架構建。在解析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體系的構成要素和分析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體系構建機理的基礎上,本書以“過程”分析框架為主導性理論依據,構建出“過程型”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體系理論框架,并對該理論框架的特色與應用價值進行分析。三是“過程型”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體系的子體系分析。本書依次對“過程型”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體系的三大子體系,即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的要求與標準體系、實施與保障體系、結果應用與反饋體系展開分析。四是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體系的實證研究。本書選取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成都市村級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體系作為實踐個案,對“過程型”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體系理論框架進行敘事性解釋和說明。

本書得出的研究結論主要包括:

第一,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是指政府或第三方機構運用一定的監測方法和技術手段,對特定區域范圍內的基本公共服務固有特性滿足相關規定要求和社會公眾要求的程度持續不斷地進行信息數據搜集、整理、分析和測評,以動態監控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質量水平的過程。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的概念與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的監控、測評與管理等相近概念既有聯系也有區別。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的特質屬性包括監測主體的多元性、監測功能的問題查改性、監測內容的復合性、監測方式的多樣性、監測過程的持續長期性、監測結果的預測性。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的目標包括獲取質量信息數據、發現和解決質量問題、提升質量水平。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的內容分為空間范圍、種類范圍、“主觀-客觀”質量和“過程-結果”質量四個維度。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的功能與作用包括基本公共服務質量、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眾三個角度。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包括以人為本、科學合理、系統謀劃、民主參與、應用改進和持續定期。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的影響因素分為自身監測體系層面、內部監測環境層面和外部監測環境層面三大類別。

第二,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體系是指政府或第三方機構為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質量水平,對特定區域范圍內的基本公共服務開展質量監測所涉及的一系列相關過程、活動、資源和制度的總和。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體系的構成要素包括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的主體、目標、內容、手段、環節、環境、績效等。構建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體系,就是按照一定的邏輯,將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體系的構成要素進行有序串聯和結構化排列,從而形成特定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體系理論框架的過程。以基本公共服務與質量監測相關理論為基礎性理論依據,以“過程”分析框架為主導性理論依據,以系統論與協同論為考量性理論依據,本書構建出“過程型”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體系理論框架,具體包括三大子體系: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的要求與標準體系、實施與保障體系、結果應用與反饋體系。“過程型”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體系框架具有結構邏輯性、階段環節性、動態運行性、變化發展性和對外開放性的特征,同時對政府部門或第三方機構開展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工作具有應用價值。

第三,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的要求與標準體系對應“過程型”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體系框架的“輸入”部分。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要求體系由價值取向、公共政策、基本原則和實踐運行四類要求構成。其中,價值取向要求包括人本價值、科學價值、民主價值、法治價值、責任價值、透明價值等方面,公共政策要求包括與公共服務相關的公共政策、與質量監測相關的公共政策、與公共服務質量監測相關的公共政策等提出的要求,基本原則要求包括以人為本、科學合理、系統謀劃、民主參與、應用改進和持續定期,實踐運行要求涉及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的主體、目標、模式、技術手段、環節、過程、結果、環境等要素性要求。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的指標與標準體系的設計依據包括理論依據、政策依據和經驗依據。框架確立的關鍵在于確立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的指標、權重和評分標準。專業監測模式和公眾監測模式下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的指標與標準體系內容可以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設置相同的一級指標,但二級指標會存在差異。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的指標與標準體系的應用,應根據實際需要對具體監測指標與標準進行調整細化。

第四,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的實施與保障體系對應“過程型”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體系框架的“轉化”部分。按照監測方式的不同,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分為專業監測模式、公眾監測模式和綜合監測模式,三者在監測目標、監測主體、監測內容、監測參照、監測原理、監測方法與技術等方面存在差異。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的實施程序包括設計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方案、搜集和分析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數據、撰寫和發布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報告,以及總結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工作。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是一項程序繁多、資源投入大、耗時長的系統工程,需要建立健全政策法規、組織機構和人財物資源等多方面的配套保障體系。

第五,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的結果應用與反饋體系對應“過程型”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體系的“輸出”部分。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結果應用就是根據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的結果,對基本公共服務的提供組織進行獎勵或問責。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獎勵機制的構建涉及動力機制、運行機制和保障機制,基本公共服務質量問責機制的構建涉及責任確立機制、責任追究機制和責任履行機制。基于質量監測結果的基本公共服務質量問題分析,將問題識別及成因診斷作為二維目標。其中,基本公共服務質量問題識別的基本思路是區別總體問題與分支問題,而基本公共服務質量問題成因診斷的有效方法是質量問題追溯。針對質量監測反饋的質量問題,基本公共服務提供主體可以將服務質量差距模型作為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質量水平的重要工具,同時將分類整改與持續追蹤確立為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質量水平的兩種重要機制。

本書可能的學術創新與價值在于從質量監測的視角拓展了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的研究領域,所構建的“過程型”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體系具有一定的理論探索性,以及預期研究結論對于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實踐具有應用指導性。本書的不足之處是研究面向較寬和研究內容較多,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研究的深度。未來的研究可以圍繞質量監測理論體系的學科史梳理及在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中的應用、多重邏輯視角下的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體系構建及其比較、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體系的構成子體系、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體系的實證案例拓展與比較等展開,以拓展和深化該研究議題。

陳朝兵

2024年6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陇南市| 榆树市| 社旗县| 简阳市| 临猗县| 团风县| 老河口市| 河曲县| 桦甸市| 东阿县| 昌宁县| 岑巩县| 青冈县| 广元市| 古蔺县| 田东县| 远安县| 紫金县| 开封县| 龙游县| 留坝县| 阳山县| 海原县| 建昌县| 金塔县| 鄂伦春自治旗| 和田县| 句容市| 甘谷县| 上思县| 灵寿县| 平顶山市| 察哈| 普格县| 汝南县| 永福县| 凤城市| 郧西县| 松江区| 平陆县| 永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