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體系構建研究
- 陳朝兵
- 3字
- 2025-06-13 14:33:23
1 導論
1.1 研究的緣起與價值
1.1.1 研究的緣起
全面實施和加強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是確保基本公共服務質量水平的重要舉措。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著力點是不斷改善和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質量。從《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到《“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再到《“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隨著政策演進,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發展經歷了從“有沒有”“夠不夠”“全面不全面”向“公平不公平”“好不好”的轉變,即從“量”向“質”的轉變,高質量發展成為當前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的最新主題。近年來,為了保證基本公共服務質量,貫徹落實國家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逐漸將關注焦點集中到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上。2017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發布,強調“開展公共服務質量監測和結果通報,引導提升公共服務質量水平”。2018年1月,《國務院關于加強質量認證體系建設促進全面質量管理的意見》發布,提出“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全面質量監管”,為實施和加強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帶來了契機。2021年12月發布的《“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進一步指出“健全統計調查體系,定期分領域開展公共服務發展情況監測評估”,加快了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政策議程的實施步伐。
然而,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在實踐層面尚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并存在較多問題和薄弱環節。與20世紀90年代即已開展公共服務質量監測工作的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公共服務質量監測實踐起步較晚。2015年7月,原國家質檢總局組織上海質量管理科學研究院、中國行政管理學會等多家單位對華東地區公共服務質量開展了聯合專項監測,發布了《華東地區城市公共服務質量2014年監測報告》,這是我國首個關于公共服務質量的監測報告
。截至2021年年底,公共服務質量監測已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含港、澳、臺地區)共120個城市,涵蓋公共教育、公共就業、醫療服務等12個領域
。除全國層面的監測外,部分省(直轄市),如北京、廣東、浙江等,也積極響應開展公共服務質量監測工作
。與此同時,我國公共服務質量監測實踐也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例如,監測的主體范圍還需進一步擴大,監測數據的開放共享程度不足,監測結果的應用匱乏,主觀評價和客觀評價的結合不夠,監測的精準性和科學性有待提高,監測的動態性和連續性不夠等。鑒于此,本書從理論層面開展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體系研究,以期對推動我國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測實踐進程、指導實務部門開展基本公共服務監測工作提供有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