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對氣候貧困:欠發達地區農戶適應性生計的社會建構
- 朱雨可 趙佳
- 1269字
- 2025-06-26 17:30:49
1.2 思路框架
本書聚焦氣候變化的經濟社會適應策略,旨在通過對欠發達地區農戶氣候風險的暴露、敏感性及適應能力的評估,探尋構建氣候適應性農戶生計的有效策略,以應對氣候貧困挑戰。同時,本書并不旨在尋求一種系統的方法來解決氣候貧困高發地區農戶的生計發展困境問題,而是以自下而上的思路,幫助他們識別在氣候風險情景下所面臨的約束條件和潛在發展機會,以增強其生計對氣候變化及氣候災害風險的適應能力,減少因氣候變化帶來的致貧返貧風險。
基于這一出發點,本書研究思路如下:將欠發達地區農戶視為在氣候變化的脆弱環境中生活,從其日常生產生活的生計環境出發,運用生計分析框架,評估農戶的氣候適應能力,進而找尋適合當地情況、匹配當地資源、符合本人意愿的生計發展策略,提升其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及主觀能動性,而非一味依靠外來資源投入來解決生計問題。按照這一研究思路,全書分為理論基礎、現實度量和對策思考三個部分,共八章內容。
第一部分是理論基礎,包括第1章至第3章,主要從理論層面梳理相關概念和研究現狀。首先,界定氣候貧困的內涵,探討氣候變化、貧困與農戶可持續生計之間的關系。其次,通過梳理國內外相關文獻,構建氣候貧困農戶適應性生計的整合分析框架,為后續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第二部分是現實度量,涵蓋第4章至第7章,采用自上而下的邏輯,從宏觀層面到中觀層面,再到微觀層面,系統分析氣候變化對已脫貧但仍然脆弱的欠發達地區農戶生計的影響。
第4章從宏觀層面分析欠發達地區鄉村氣候貧困的現狀及挑戰,重點探討氣候變化(如氣溫、降水、氣候災害等)對中國農業經濟的整體影響,分析以原連片特困地區為代表的欠發達地區鄉村氣候貧困的分布特征,揭示農戶生計發展所面臨的多重風險。
第5章聚焦中觀層面,選取全國11個原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中386個原國家級貧困縣為樣本,從暴露度、敏感性和適應能力三個維度,評估農戶暴露于氣候變化風險中的社會脆弱性,揭示氣候變化背景下縣域鄉村的生計安全狀況,識別潛在的氣候貧困風險。
第6章從微觀層面對欠發達地區農戶生計適應能力開展田野調查。結合第5章社會脆弱性評估結果,重點選取中西部欠發達地區13個代表性自然村為調查樣本,通過對159戶脫貧農戶家庭和14位扶貧干部、駐村社會工作隊員進行深入訪談,把握欠發達地區脫貧農戶的生計資本稟賦及其生計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厘清不同類型脫貧農戶的適應性生計策略。
第7章是個案研究,重點選取氣候貧困高發的青藏高原地區,以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為調研區域,從“內生—外源”互動視角考察原深度貧困民族地區脫貧農戶生計發展的內生動力,探討如何通過內生動力與外部助力良性互動的新內生發展模式,增強農戶生計應對風險沖擊的抗逆能力。
第三部分是對策思考,重點關注為加快降低生計風險而需要采取的適應性措施。基于前面的分析總結,第8章選取滇黔桂山區、秦巴山區、西藏日喀則地區和四川藏族聚居區農戶開展個案調查,揭示氣候貧困高發地區農戶的生計發展訴求。在此基礎上,呼吁加快行動,借鑒適應氣候變化的農村發展國際經驗,強調自下而上地構建中國欠發達地區農戶氣候適應性生計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