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對氣候貧困:欠發達地區農戶適應性生計的社會建構
- 朱雨可 趙佳
- 883字
- 2025-06-26 17:30:49
1.1.2 國家戰略:構建氣候適應性農村生計是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關鍵
當前,國際社會深刻認識到氣候變暖對人類當代及未來生存與發展帶來的嚴重威脅和挑戰,采取積極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共識。在這一過程中,減緩(mitigation)和適應(adaptation)作為兩大核心策略,相輔相成,共同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其中,減緩策略旨在通過調整經濟和生態系統,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與增加碳匯,從而降低氣候變化的速率;適應策略則側重于風險管理,通過調整應對措施,充分利用有利因素、防范不利因素,以減輕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和潛在風險。
盡管減緩和適應兩大策略缺一不可,但鑒于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具有顯著的區域性,切實有效的適應行動對于降低國家和地區面臨的氣候變化不利影響和風險、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安全更加具有現實迫切性。事實上,中國一直堅持減緩和適應并重,并積極實施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戰略。為有效推進這一工作,國家聚焦氣候敏感脆弱領域和關鍵區域,已將增強農業農村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納入了適應氣候變化行動的核心議程。2013年發布的《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首次明確提出,提高農業適應氣候變化水平,切實保障人民生產生活安全、農產品供給安全和生態安全。隨后,2014年《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明確要求提高農產品主產區應對氣候變化能力。2022年發布的《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進一步倡導,將適應氣候變化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優化農業氣候資源利用格局,強化農業應變減災工作體系建設,提升農業領域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建立適應氣候變化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盡管中國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面不斷取得積極進展,但目前全社會適應氣候變化的意識和能力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尤其在廣大農村地區,絕大部分人口生計依賴于農業和自然資源,對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事件高度敏感且脆弱。此外,受制于環境、區位、經濟等先天因素,農戶自主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相對較弱,進一步加劇了氣候貧困的發生。隨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持續加劇,構建符合當地實際、最恰當、可持續的農戶氣候適應性生計式,既是緩解氣候變化負面影響的有效途徑,也是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略的必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