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對氣候貧困:欠發達地區農戶適應性生計的社會建構
- 朱雨可 趙佳
- 1069字
- 2025-06-26 17:30:48
1.1.1 全球共識:應對氣候變化與消除貧困是可持續發展的緊迫任務
自1987年《我們共同的未來》(又稱《布倫特蘭報告》)首次提出“可持續發展”理念以來,全球在減少極端貧困方面取得了驚人進展。極端貧困人口比例從1990年的37.8%降至2014年的11.2%,超過10億人擺脫極貧狀況。在此期間,全球每日生活費低于1.90美元的貧困人口數量從接近20億首次減少至7.36億人。可是,隨著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減貧的進程也隨之出現逆轉。2014—2019年,全球減貧速度放緩至每年0.6個百分點,為30年中最低水平(見圖1-1)。2020年,新冠疫情大流行進一步加劇了這一趨勢,其不僅導致全球極端貧困人口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首次出現增加,還擴大了城鄉、收入、性別等領域的既有不平等,削弱了全球消除貧困和減少不平等的成效。以當前速度,預計到2030年,仍將有5.74億人(約占全球人口的7%)生活在每天生活費用2.15美元的極端貧困線以下,消除極端貧困可能需要花費30多年的時間(World Bank,2022)。

圖1-1 1981—2022年全球貧困率變化
[注:按2.15美元貧困線計算。資料來源:世界銀行貧困與不平等數據平臺(Poverty and Inequality Platform,PIP) ]
與此同時,受人類活動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響,地球變暖和氣候失調正在加劇,貧困人口受洪水、颶風、干旱等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愈發頻繁。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指出,當前氣候系統的許多變化在數百年乃至數千年間均前所未有。自1970年以來,全球表面溫度的上升速度比過去至少2 000年的任何一個50年期間的速度都要快。2016—2020年全球平均氣溫相較于工業革命前(1850—1900年)的平均氣溫已經升高1.1℃(IPCC,2007)。2022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達到421 ppm(ppm為百萬分之一)歷史峰值,比工業化前水平高50%以上,為數百萬年以來最高值。按照這一變化趨勢,預計到2030年,全球每年將發生560起大中型災害,相當于每天平均發生1.5起
。
毋庸置疑,氣候變化正通過多種途徑威脅人類生命和生計,其影響范圍廣泛,涵蓋生態系統、健康、生計、關鍵基礎設施、經濟及人道主義危機等多個方面。更為嚴峻的是,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具有全方位、多尺度、多層次的特征,并與自然資源過度消耗、快速城市化、流離失所等諸多社會、經濟和政治問題相互交織。這不僅重塑并擴大了災害的風險圖景,還可能觸發或加劇貧困和不平等的惡性循環(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2023)。在此情境下,若不采取有效行動,預計到2030年,氣候變化將使多達1.32億人陷入極端貧困,從而導致來之不易的發展成果化為烏有。因此,應對氣候變化和消除貧困的雙重緊迫性,要求全球各國和地區必須采取一致有力的行動,將減貧與有效的氣候行動緊密結合,以確保人類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