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供應鏈的設計

設計和構建一個有效的供應鏈,對于企業的成功至關重要。有效率和有效益的供應鏈可以增強企業的運作柔性,降低運作成本,提高客戶服務水平,提升企業競爭力。

一、供應鏈的設計策略

基于產品的供應鏈設計策略(微課1)

基于產品的供應鏈設計策略(微課2)

基于成本的供應鏈設計策略(微課)

基于多代理的供應鏈設計策略(微課)

供應鏈的設計策略主要有基于成本的供應鏈設計策略、基于產品的供應鏈設計策略、基于多代理的供應鏈設計策略等。

1.基于成本的供應鏈設計策略

該策略是根據供應鏈總成本優化的原則來選擇供應鏈節點,實現最佳的供應鏈節點組合的一種設計策略。該策略的要旨是,在特定的時間期限內,綜合考慮供應鏈的物料成本、勞動力成本、運輸成本、設備成本及其他變動成本等因素,同時考慮經驗曲線、相關國家的匯率、通貨膨脹等影響成本的因素來完成供應鏈的設計。其設計步驟如圖2.5所示。

基于成本的供應鏈設計策略主要注重供應鏈運作成本的降低,可能會導致次優的結果。

圖2.5 基于成本的供應鏈設計策略的步驟

2.基于產品的供應鏈設計策略

該策略比較成熟、應用較廣。其提出者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馬歇爾·費希爾(Marshall L.Fisher)教授認為,供應鏈的設計要以產品為中心。供應鏈的設計者首先要清楚顧客對產品的需求,包括產品類型以及需求特性(不同的產品可以滿足不同的客戶需求)。此外,還應該明確不同類型供應鏈的特征,在此基礎上,設計出與產品特性相一致的供應鏈。

協調供需關系(拓展資源)

傳統意義上,生產系統的設計主要考慮制造企業的內部環境,側重于生產系統的可制造性、質量、效率以及服務性等因素,對企業外部環境因素考慮較少。在供應鏈管理環境下,不僅要考慮企業內部因素對產品制造過程的影響,還要考慮供應鏈對產品成本和服務的影響。供應鏈管理擴大了原來的企業生產系統設計范疇,把影響生產系統運行的因素延伸到了企業外部,與供應鏈上的所有企業都聯系起來,因而供應鏈系統設計就成為構造企業系統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是供應鏈也可能因為設計不當而導致失敗,因此最重要的是必須設計出與產品特性相一致的供應鏈,這就是所謂的基于產品的供應鏈設計策略(product-based supply chain design,PBSCD)。

我們知道,根據產品生命周期、產品邊際利潤、需求的穩定性以及需求預測的準確性等指標可以將產品劃分為功能型產品和創新型產品兩種基本類型,而根據供應鏈的功能模式可以將供應鏈劃分為效率型供應鏈和響應型供應鏈兩種類型。我們根據這兩類產品的特性以及這兩種類型供應鏈的特征,就可以設計出與產品類型相一致的供應鏈。基于產品的供應鏈設計策略矩陣如圖2.6所示。

圖2.6 基于產品的供應鏈設計策略矩陣

策略矩陣中的四個元素代表四種不同的產品類型與供應鏈類型的組合,從中可以看出產品和供應鏈的特征,管理者據此就可以判斷企業的供應鏈類型是否與產品類型相匹配。顯然,這四種組合中只有兩種是有效的,即效率型供應鏈與功能型產品相匹配以及響應型供應鏈與創新型產品相匹配的組合。

顯然,上述供應鏈設計思想主要考慮了產品類型及需求特性,忽略了供應特性(如供應市場的復雜度與不確定性)。事實上,不同的行業,不同的產品市場領域,企業所面臨的供應風險是不同的。如果綜合考慮需求的不確定性以及供給的不確定性,上述供應鏈設計策略矩陣可以進一步得到優化,供應鏈設計策略矩陣如圖2.7所示。

圖2.7 供應鏈設計策略矩陣

若需求與供給都相對穩定,可以設計為效率型供應鏈;若需求與供給的不確定程度都高,可以設計為敏捷型供應鏈;若供給穩定而需求的不確定性程度高,可以設計為響應型供應鏈;若需求穩定而供給的不確定程度高,可以設計為風險規避型供應鏈。

需要指出,基于產品的供應鏈設計策略應該與公司的業務戰略相適應,并能最大限度地支持公司的競爭戰略。許多學者也認為應該在產品開發的初期設計供應鏈。因為產品生產和流通的總成本最終取決于產品的設計,這樣就能使與供應鏈相關的成本和業務得到有效的管理。

二、供應鏈的設計原則

在設計供應鏈時,應遵循如下一些基本原則,其目的是確保在供應鏈的設計、優化乃至重構過程中能貫徹落實供應鏈管理的基本思想。

(一)雙向原則

該原則是指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自上而下即從全局到局部,是設計目標和任務逐級分解的過程,自下而上則是從局部到全局,是設計方案的系統集成的過程。在進行供應鏈設計時,一般由企業供應鏈管理者(如供應鏈總監CSCO)根據企業所在的產品市場領域以及客戶的產品與服務需求特性進行供應鏈規劃,再結合采購與供應、生產運作、分銷(撥)、客戶服務以及物流等相關職能領域的業務流程特點進行詳細設計。在供應鏈運營過程中,還要充分利用自下而上不斷反饋的信息,對供應鏈進行優化、整合。因而供應鏈的設計與優化是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兩種策略的有機結合。

供應鏈的設計原則(微課)

(二)簡約化原則

該原則也稱簡潔性原則。為了能使供應鏈具有快速響應市場需求變化的能力,供應鏈的環節要少,同時每個節點都應該是敏捷的,能夠根據客戶訂單進行供應鏈的快速重構。因此,合作伙伴的選擇就應該遵循“少而精”的原則。企業通過和少數業務伙伴建立戰略聯盟,努力實現從精益采購到精益制造,再到精益供應鏈這一目標。

(三)集優原則

供應鏈成員企業的選擇應遵循“強強聯合”的原則,以實現企業內外資源的優化整合。每個節點企業都應該具有核心業務,在理想的情況下都應該具有核心能力。同時需要實施“歸核化”戰略,將資源和能力集中于核心業務,培育并提升本企業的核心能力。通過成員企業間的“強強聯合”,將實現成員企業核心能力的協同整合,全面提升整個供應鏈系統的核心競爭力。

(四)優勢互補原則

供應鏈成員企業的選擇還應遵循“優勢互補”的原則?!袄嫦嚓P,優勢互補”是組織之間或個體之間合作的一條基本原則。尤其是對企業這種營利性的經濟組織而言,合作的前提是成員企業能實現“優勢互補”。通過合作,取長補短,實現共贏。

(五)協調性原則

供應鏈的設計應體現協調性原則。每個成員企業在供應鏈中所處的位置與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供應鏈管理目標實現的需要。為此,供應鏈中各個參與主體的存在,應當根據供應鏈管理目標的達成進行取舍。同時,各成員企業至少要能夠承擔供應鏈的某一項職能,要能夠從供應鏈績效目標達成的角度體現出整個供應鏈的協調性。

(六)動態性原則

動態性是供應鏈的一個顯著特征。一方面,企業經營環境是動態、復雜多變的;另一方面,成員企業間的相互選擇必然使供應鏈的構成發生變化。為了能適應競爭環境,供應鏈節點應根據企業經營的需要動態更新。因此,供應鏈的設計應符合動態性原則,應根據企業發展的需要優化乃至重構供應鏈,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競爭環境。此外,處于不同產業的企業,其供應鏈的類型與結構也有所不同,在設計、構建供應鏈時應體現權變、動態的原則,不可盲目照搬。

(七)創新性原則

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企業不創新便不能生存,更談不上發展,因而創新是供應鏈設計的一條重要原則。要進行創新性設計,就要敢于突破現狀、拋棄傳統、破舊立新、標新立異,用新的思維審視既有的供應鏈模式,進行大膽的創新設計。

在對供應鏈進行創新設計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目標導向。創新必須在企業總體目標和戰略的指導下進行,并與企業的戰略目標保持一致。

第二,客戶導向。供應鏈的設計要從用戶的需求出發,體現市場導向、需求導向的理念,最大限度地滿足客戶需求。

第三,集思廣益。要充分發揮企業供產銷、物流以及客戶服務等相關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并加強與關鍵供應商和關鍵客戶及其他關鍵合作伙伴的溝通,群策群力,確保供應鏈創新設計的有效性。

第四,科學決策。要建立科學的供應鏈設計項目評價體系和組織管理體系,并進行技術經濟分析以及可行性論證。

(八)戰略性原則

供應鏈的設計應具有前瞻性,應在企業競爭戰略和供應鏈管理策略的指導下進行。供應鏈的規劃與設計應從長計議,不能僅僅著眼于滿足眼前企業運營的需要,還應該能夠滿足企業未來發展的需要。為此,供應鏈高級經理應至少對企業未來5年涉足的產品市場領域進行展望,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供應鏈的頂層設計,確保戰略性原則的貫徹與落實。

三、供應鏈的設計步驟

基于產品的供應鏈設計主要有以下八個步驟,供應鏈的設計步驟如圖2.8所示。

圖2.8 供應鏈的設計步驟

供應鏈的設計步驟(微課)

日本某服裝制造商的經營策略(微課)

波特競爭模型和PEST模型在公司環境分析中的應用(微課)

(一)環境分析

市場競爭環境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明確顧客的產品需求及相關服務需求,包括產品類型及其特征、相關服務需求及其特性。為此,需要運用PEST模型、波特競爭模型、產品生命周期(PLC)模型產品生命周期是分析企業所在行業成長性的一種重要工具。等多種管理工具,分析企業經營環境,包括環境的不確定性、所在行業的成長性、市場的競爭性(特別是同業競爭者、關鍵的用戶、關鍵原料或產品供應商、替代品或替代服務供應商、新入侵者/潛在進入者等特殊環境要素所構成的競爭威脅)。在市場調查、研究、分析的基礎上確認用戶的需求以及市場競爭壓力。第一步輸出的結果是按每種產品的重要性排列的市場特征。

(二)企業現狀分析

這一步主要是分析企業供求管理的現狀(若企業已經在實施供應鏈管理,則應著重分析供應鏈及其運營管理的現狀),其目的是發現、分析、總結企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影響供應鏈運營績效的問題),找出影響供應鏈設計(或再設計/優化設計)的瓶頸環節,并明確供應鏈開發或改進的方向。

(三)提出供應鏈設計項目

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供應鏈設計項目,并分析其必要性。例如,是供應渠道需要優化還是分銷渠道需要優化;是生產系統需要改進,還是客戶服務水平需要提高;是供應鏈物流系統需要構筑,還是供應鏈信息系統需要集成;等等。

(四)提出供應鏈設計目標

供應鏈設計的主要目標在于尋求供應鏈服務與供應鏈成本之間的平衡,同時還可能包含以下目標:進入新市場,開發新的分銷渠道,開發新的供應渠道,建立新的生產基地,改善售后服務水平,提高供應鏈的運營效率,降低供應鏈的運營成本等。

(五)分析供應鏈的組成,提出供應鏈的基本框架

供應鏈由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和用戶等節點組成,進一步分析,供應鏈系統還包括供應鏈物流系統、供應鏈信息系統等子系統。因此,分析供應鏈包括哪些節點、哪些物流節點、這些節點的選擇與定位以及評價標準,提出供應鏈的基本框架,就成了這一步的主要任務。

(六)分析和評價供應鏈設計的技術可行性

本階段的主要任務是進行供應鏈設計的技術可行性分析。如果技術可行,就可以進行下一步的設計;否則,就要進行回溯分析,對供應鏈的設計項目、設計目標、供應鏈的組成等進行重新評估。

(七)設計供應鏈

這一步是供應鏈設計的主要環節,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1)確認供應鏈的成員組成。主要包括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用戶、物流服務商、銀行等金融機構、IT服務商等成員。

(2)明確物料的來源。需要考慮以下問題:是企業內部自制還是外購,是直接供應還是間接供應,是采用多層次的供應商網絡還是單源供應等。

(3)生產系統設計。主要包括產品決策、生產能力規劃、生產物流系統設計等問題。

(4)分銷系統與能力設計。主要包括需求預測、目標市場選擇、分銷渠道設計(如采用多級分銷還是直銷模式,抑或采用多渠道系統)等問題。

(5)供應鏈物流系統設計。主要包括:生產資料供應配送中心、成品庫、物流中心、區域配送中心區域配送中心(regional distribution center,RDC)是指“具有完善的配送基礎設施和信息網絡,可便捷地連接對外交通運輸網絡,配送及中轉功能齊全,集聚輻射范圍大,存儲、吞吐能力強,向下游配送中心提供專業化統一配送服務的場所”(GB/T 18354-2021)。需要說明,企業在設置RDC時一般需考慮物流時效和成本。在我國,企業的RDC一般以5~9個為宜,企業通常選擇華東、華南、華北、華中、西部等大區交通條件較好的中心城市設置RDC。、成品配送中心等物流節點的選擇、選址與定位;運輸方式的規劃;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物流管理信息系統(logistic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是指“通過對物流相關信息的收集、存儲、加工、處理以便實現物流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并提供決策支持的人機系統”(GB/T 18354-2021)。的開發,包括倉庫管理系統(WMS)、運輸管理系統(TMS)、庫存管理系統(IMS)以及進貨管理系統等子系統的開發與集成;物流系統流量預估等。

(6)供應鏈信息系統設計。主要解決基于Internet/Intranet、EDI的供應鏈成員企業間的信息組織與集成問題。

在供應鏈設計中,需要用到許多設計方法、工具和技術。前者如網絡圖形法、數學模型法、計算機仿真分析法、CIMS-OAS框架法,后者如設計軟件、流程圖等。

(八)檢驗供應鏈

供應鏈設計完成以后,應采用一些方法和技術進行測試,抑或通過試運行進行檢驗。如果不可行,則要返回到第四步進行重新設計;如果可行,便可實施供應鏈運營管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绵竹市| 宜兴市| 商南县| 临邑县| 盐源县| 江孜县| 孝昌县| 辽中县| 咸宁市| 昌江| 延吉市| 丰镇市| 济阳县| 缙云县| 涿州市| 和平区| 汨罗市| 罗江县| 饶河县| 秭归县| 巩留县| 临洮县| 兴安盟| 瑞金市| 淮阳县| 康定县| 塔城市| 湘潭市| 黎城县| 湾仔区| 藁城市| 镇沅| 上犹县| 玉山县| 故城县| 山东省| 渭源县| 嘉荫县| 沽源县| 辽源市| 凉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