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地區構建“北斗+”數字產業生態體系研究
- 邵平楨
- 1094字
- 2025-06-17 16:21:28
一、促進航天領域軍民技術相互轉移
根據產業融合理論,技術創新是產業融合的內在動力,由于技術本身的擴散和溢出效應,重大技術創新在不同產業之間的擴散和溢出促進了技術融合,技術融合使不同產業形成了共同的技術基礎,并使不同產業間的邊界趨于模糊,最終促使產業融合發生。因此,技術創新和技術融合是當今產業融合發展的催化劑,是現代產業發展及經濟增長的新動力。軍用技術向民用經濟領域轉移、民用優勢技術向軍事領域轉移、軍民技術的雙向流動和交互式發展將產生巨大的經濟和軍事效益,有助于促進產業在技術和制造的基礎能力上的緊密結合,從而能有效滿足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的雙重需要,實現產業整體功能的升級,推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從世界科學技術發展歷史來看,一般來說,先進的科學技術最先發源和應用于國防領域,然后由軍用領域推廣到民用領域,從而帶動整個社會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航空航天技術、核技術、計算機技術、現代網絡技術等先進科學技術都是首先發源于軍事工業,引起軍事領域的革命性變革;同時,隨著國防科技工業的發展,新的任務和需求不斷出現,帶動了冶金、化工、機械、電子等眾多行業的發展,這些成果廣泛地被應用于社會生產和生活各部門,進一步帶動了整個社會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民用關鍵技術的先進性已經超過了軍用技術,其不僅價格越來越便宜,而且可靠性越來越高。如電子信息等許多高新技術,可直接或稍加改造就具有軍用性質,可以為軍事領域所用。加快民用技術向軍用的轉移,可加強國防科技的基礎能力建設,提高國防科技工業的制造能力和水平,可大大縮短武器裝備的研制和生產周期,提高武器裝備的質量和可靠性能,加快武器裝備更新換代,縮短與發達國家的軍事差距。此外,先進民用技術的采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彌補我國國防科技的不足,填補科技空白,增強國防科技整體實力,推動國防科技的跨越式發展。
“神舟”載人航天工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我國航天科技領域內軍民融合、軍民技術雙向轉移的典范。在我國“神舟”載人航天工程中,直接承擔研制建設任務的企事業單位有100多家,承擔協作配套任務的單位有3 000多家,涉及航天航空、船舶、兵器、電子等多個產業,參與人員共計10萬余人,取得了良好的軍事效益和經濟效益。我國要加大對航天技術轉移轉化的投入,鼓勵軍民技術雙向轉化,推進產學研用結合、產業鏈結合,培育和發展技術集成度高、應用范圍廣、社會影響大的共性關鍵技術項目,以重大產品創新為突破口,加快軍民航天技術相互融合、相互轉移,鼓勵以區域性軍民融合產業基地為載體,推動航天產業融入區域經濟發展,發揮航天領域產業集群對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