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地區構建“北斗+”數字產業生態體系研究
- 邵平楨
- 1051字
- 2025-06-17 16:21:28
第二章 航天領域產業融合的主要內涵
航天領域是高技術、高風險領域。航天技術具有多學科交叉、系統集成度高、可靠性與安全性要求高的特點,涉及材料、電子、信息、化工等諸多領域,對整個國家的科學技術、工業基礎具有很強的牽引帶動作用,同時航天技術還能轉化應用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產生技術溢出效應。以美國為例,美國通過“阿波羅”登月計劃等重大航天工程的牽引,極大地推動了信息、通信、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技術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開發的1 000多種新材料中,有80%是在航天技術的刺激下完成的,有近4 000項技術成果移植到民用領域。以通信、導航、遙感為代表的衛星應用,已經滲透到社會生產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規模巨大的衛星應用產業。總體來說,航天技術對美國的國民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帶動作用,據美國蔡斯經濟計量學會的統計,美國航天投入與國民經濟產出比高達1:14。
航天技術是戰略性高科技技術,具有宜軍宜民的特性,航天技術創新是推動航天產業發展的原動力,技術創新能力更是航天強國的重要標志之一。中國航天技術創新體系初步形成了由政府、軍隊有關部門主管,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兩大集團為核心,配套單位專業技術支撐,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參與,應用部門應用示范等有機構成的政、商、產、學、研、用結合的面向航天重大工程的軍民融合創新體系。其中,航天企業集團是航天重大工程的承研者,是航天技術創新最主要的主體,目前兩大航天集團均建立了面向型號任務及重大工程和軍轉民的航天技術創新體系。
中國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發展航天技術,20世紀80年代初形成總體院和專業院、基地結合的航天工業科研生產模式。經過多年的發展,航天科技工業已具備完整配套的研究、設計、試制、生產、試驗和質量保障體系,形成了以總體單位為龍頭、分系統單位為核心、單機配套單位為外圍的航天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布局,完成了以探月工程、載人航天工程、北斗導航工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等為代表的航天重大專項工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些成就的取得都集聚了軍工集團、科研院所、高校、地方企業等軍地優勢科研力量。
近年來,美軍特別注重太空力量軍民一體化的建設和運用,通過持續擴大與民事部門和商業機構的合作、增加對商業航天系統和能力的采購利用,以充分利用民用航天的資源和創新能力,提高軍事航天的能力和水平。面對太空領域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國必須以前瞻的視野、全新的思維,統籌布局太空領域軍民力量的建設和發展運用,統籌軍民兩大體系的航天資源,做到一體規劃布局、一體運用調配,在太空領域加快形成軍民一體化的國家戰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