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你看黃河給面子不
- 我是宋神宗,先坑自己人
- 愛做夢的機器人
- 2112字
- 2025-06-01 02:00:00
十一月,天氣愈發地寒冷起來。
朔風卷著細雪掠過東京城高低錯落的飛檐,宣德門前的青銅狻猊覆著白沙。
不過南薰門旁的昌盛行可是熱鬧非凡。
門前車馬喧闐,騾鈴聲混著小廝的迎客聲此起彼伏,穿貂裘的婦人由丫鬟攙扶著跨下油壁車。
昌盛行朱漆招牌的鎏金燈籠下,高啟明春風滿面地看著來來往往的客人。
不管是一擲千金的,還是只看不買,又或者是來回賣玉石的,他都是笑臉相迎。
現在昌盛行的玉石已經漲到了二十貫一塊,但生意卻是一日比一日火爆。
斜月照城,寒星伴夜。
深夜,昌盛行二樓,李先和高啟明對坐飲酒。
兩人每月都是進行一次的聚會。
“高兄,你這生意,我真有些看不懂了。”李先舉著酒杯,從心里冒出了一些疑惑。
“有什么不懂?”高啟明笑道。
李先搖了搖頭,然后繼續道,“你這生意,到底要做多大。”
“做買賣,當然是越大越好。”
“周易有云,亢龍有悔。”
“李兄,你就不必嫉妒了,你還是想想自己的恒隆行,這大半年冷冷清清,該是怎么跟上面交代。”
“你該不會是在敷衍了事吧。”
“這又怎敢!”李先搖了搖頭,“我的事情,皆是聽從上命。”
“我也一樣!”高啟明跟著說道。
兩人說話,點到為止。
李先看著高啟明的生意買賣正常,且愈發昌盛,也不免懷疑,官家給他們的重任,真的是這么簡單。
還是自己一開始就想著復雜了。
又或者說,只有自己的任務,才包藏殺機。
高啟明,畢竟是高家的人。
……
東京之外,河北依然是朝廷關注的重點。
從七月開始,河北大大小小地震十余次,至十一月還未停止。
同時,地震也引發了本就脆弱的黃河崩潰。
及至十一月,恩州、冀州、深州、瀛州一帶依然河水泛濫成災,讓趙頊憂心不已。
說到黃河,朝堂上的老臣都有些垂頭喪氣。
北宋初期,黃河小規模決口不斷,短時期、短距離的分流河道不少。
仁宗慶歷八年(1048),黃河主道沖決澶州商胡埽,河水向北直奔大名,經聊城西至河北與衛河相合,然后入海,形成了宋人口中的黃河“北流”。
隨即,宰相賈昌朝上奏,黃河北移,會危及大宋的關南塘泊防線,遼軍可能利用黃河水道順流而下,兵寇京畿。
賈昌朝請朝廷下令京東各州軍興葺黃河舊堤,再斷絕北流,引水回東。
不過把黃河水引回來也不是那么簡單的,古代黃河水勢兇猛,絕非可以隨便駕馭。
有人提出,當時黃河“北流”河道和舊河道之間,恰有一條名叫六塔河的小支流。
倘若將一部分黃河水引流至六塔河中,削減黃河“北流”的流量,并把河水通過六塔河引入舊河道。
然后再把“北流”的河口封堵住,就可以將“北流”的河道改回來了。
雖然有歐陽修等一些大臣反對這樣的做法,主張保持黃河北流不動,加固河岸,把錢緡用在現在的下游建設上。
但這種聲音很快就被沖散。
至和二年(1055),在富弼和文彥博的鼎力支持下,“六塔河分流”工程最終還是被批準。
至和三年(1056),工程竣工。
不過,六塔河根本不能容納黃河水量。
“北流”河口封堵當晚,黃河之水漫堤決口!
溺兵夫、漂芻矒不可勝計,死者數萬人,直接沖廢了半個河北。
第一次回河失敗后,僅僅過了幾年,黃河之事再起。
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這一年,“北流”河道在大名府東決口,又劈叉出一條二股河,帶著部分黃河水向東直奔大海,沿途百姓流離失所。
今年河北地震,黃河又成了一個爛攤子。
……
十一月初八,朝會,趙頊詢問眾臣黃河治理之策。
宰輔大臣在前,諸多河道水利及河北官員列班而立。
朝會開始,宰相曾公亮陳報這幾月的黃河水情。
都水監丞李立之上言,請求在恩州、冀州、深州、瀛州這四個州修筑新堤來抵御黃河水患。
趙頊詢問大致要修筑多長的新堤。
李立之稟告大概有三百七十余里。
結果剛說完,北宋治水部門都水監的其他管事的人就炸了。
尼瑪,從北流道蹦出來到現在二十年了,二十年來你知道我們都是怎么過來的么?
天天尼瑪在那里修堤,修了上千里堤壩和各式各樣的防洪設施,你看黃河給面子不?
沒有!
這不還是照決不誤么?
現在還是修修修!
這到底要修到什么時候?
都水監丞宋昌立即上言稱,暫且不用修這新堤。
如今二股河的河口河床太高,可以迎著河港修筑堤埽,多引河水進入二股河,以緩解四州的水患。
二股河是八年前黃河水災沖出的一條水道,不過河口河床太高,分流的水量少。
河北都轉運司這時也站了出來,表示修筑這樣長的新堤需要征調八九萬民夫,一個月才能完工,現在這幾個州正遭受災害,希望能延緩此事。
大家都不想這么修下去了。
都水監丞李立之見況,旋即又上言,“近歲冀州而下,河道梗溢,致上下埽岸屢危。”
“修筑新堤,其實非為久計,只是暫緩之策。愿相六塔舊口,并二股河導使東流,徐塞北流。”
李立之的意思是這北流河道不行,天天在河北那邊刷存在感,不如干脆把它堵了拉倒!
以后安安心心地去維護二股河河道。
此話引得首相富弼和樞密使文彥博連連搖頭反對,兩人警告道,“諸位,六塔河之事猶在眼前!”
趙頊詢問兩人有何良策,兩大重臣皆是沉默。
趙頊心中也是沒有一個定論,治理黃河他也不是專家,但他也不能放任黃河不管。
……
朝堂上,意見不定。
不管是東流還是北流,又或者二流并行,都要謹慎行之,以民為重。
最后,趙頊下詔讓司馬光和入內副都知張茂則一起去考察四州的情況。
回來的時候還要一并查看六塔河、二股河。
司馬光在翰林院中,早就不滿王安石的諸多變法之論,借著出京之機,上言趙頊,“請河陽、晉、絳之任。”
被趙頊拒絕。
司馬光是個有才能,也很有用的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