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傳統文化概述

第一節 傳統文化的內涵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地積累形成的文化形態,也是多種多樣的,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后語等。

傳統文化的全稱大概是傳統的文化,落腳在文化,對應于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言。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例如,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之類;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化遺產。

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傳統”和“文化”。傳統是由歷史留傳而來的思想、道德、風俗、藝術、制度等。

文化屬于社會歷史范疇,是指人類創造社會歷史的發展水平、程度和質量的狀態。因此,在中國文獻中,“文化”一詞的含義是有所演變的。

在中國傳統中,偶爾也有提到“文化”這個名詞的。南齊王融在《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中寫道:“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边@里的“文化”是文治和教化的意思。但是,在古漢語中,沒有雙音節詞,多數情況下,“文”和“化”是分開使用的。在中國古代文獻中的“文”字本意是“紋”,即縱橫交錯的紋理。

例如,《左傳·隱公元年》:“中子生而有文在其手?!焙髞?,“文”又引申為文采、文字、文章、條紋、品行修養和禮樂制度等。再后來,“文”又引申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原則和方法。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處理人際關系的規范就是“人文”?!瓣P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就是,觀察人的倫常秩序,以教化天下,移風易俗。

中國傳統文化就是指中華民族在古老的華夏大地上所創造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文化。它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特征。是居住在中國地域內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后世繼承和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傳統優秀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包括充滿智慧的哲學,完備深刻的道德倫理,異彩紛呈的文學藝術,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經世致用的傳統史學,普惠世界的科技工藝,等等。這些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

一、文化

文化,本身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一)文化的定義

早在中國古代,“文化”一詞就存在了。最早“文”是指互相交錯的復雜的紋理?!墩f文解字》里稱,“文,錯畫也,象交叉”,都說的是這個意思;“化”一般指變化,事物的形態或者是性質發生了改變。例如,《黃帝內經·素問》里有“化不可代,時不可違”的句子,還有莊子著名的《逍遙游》中也有“化而為鳥”的詩句。西漢的劉向則將“文化”二字合在一起,他在《說苑·指武》中說過:“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夫下愚不移,純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敝傅氖恰拔闹谓袒保c之相對的就是武力的征服。然而,他所說的“文化”其實并不是一個整體的詞語,“文”與“化”各有各的意思。在這里,“文”是指“德行”和“文德”的意思,與古時候“人文”的意思相近。而“化”則是“教化”的意思。晉朝《補亡詩》里有“文化內輯,武功外悠”之說。南北朝時期南齊的王融在《曲水詩序》中有“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這樣的詩句。后來,“文”與“化”不斷被聯系在一起,并最終組成一個名詞整體,但是,比較側重于“人文”之意,主要指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風俗習慣、典章制度,等等。

20世紀70年代出版的《大百科全書》,給文化新的定義,認為文化是人類、社會在歷史上的發展水平,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各種形式的表現,還有人類創造出來的物質的、精神的財富。

總之,文化就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目前,在我國具有影響力的觀點是從文化的層次、功能,以及綜合視角對文化進行理解。比如,張岱年認為,文化主要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思想、意識、觀念。其中,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是其中最重要的兩個方面。第二層次就是文物,就是說思想意識的實物化。第三層次是制度、風俗,是思想觀點凝結成的條例、規矩。文化概念的理解方式,主要是名詞性、動名詞性等靜態理解方式。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人們解讀文化的視野也在不停地變化?,F在學界逐漸在狹義文化觀和廣義文化觀的基礎上進一步的綜合、深化,從動態角度來理解文化的內涵,從實踐、創造等功能方面解讀文化。比如,當我們說實踐是文化之根的時候,不僅僅指靜態的文化、制度、精神,等等,而且指實踐是文化創造和延續的核心,強調實踐是在具體的文化背景下進行的。同時,文化概念的界定和理解更加體現出文化作為“人之為人”的根本存在方式這一精神。文化是歷史地凝結成的穩定的生存方式,其核心是人構建起來的人之形象;文化并不是簡單的思想方式和意識觀念。它像血緣一樣,熔鑄在總體性文明中的各個層面,左右著人的行為方式。

(二)文化的特征

第一,具有繼承性,世代相傳。中國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多少有所改變,但是,總體上沒有中斷,變化不大。

第二,具有可傳播性。這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特性,它可以通過各種媒介和手段進行傳播。

第三,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文化的種類、形式等豐富多樣,各不相同,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與自身的生產、生活方式相符合的文化傳統,區別于其他的民族和族群。

二、我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就是指我們中華民族自古流傳下來的各民族共同表現出來的,并且可以影響整個社會的,具有穩定結構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國民品性、理想人格、倫理觀念等精神成果的總和。

所謂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是指在歷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的文化,就是有利于人類社會的繁榮昌盛和國家、民族的安定團結的文化,就是能夠提升人們的智慧并激發創造力的文化。同時,增進人們的福祉和幸福生活,能夠升華人的精神生命并具有人類終極價值的文化??梢哉f,是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為我們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歷史悠久、為中國人所特有的文化精神,以及基于此的知識系統、價值系統、行為系統,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文明的結晶。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后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后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后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時至今日,古今中外的學者尚不能得出定論,除了多維視野的原因外,還有語言學角度的客觀歧義。

廣義上講,文化是人類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總和。

其一,從時間角度上講,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現代文化。

其二,從空間角度講,有東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陸文化。

其三,從社會層面上講,有貴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間文化、主流文化、邊緣文化。姜義華先生分為規范性文化、非規范性文化、半規范性文化。這種分法比較新穎。

所謂的規范性文化,姜先生認為,是以孔子等學說為經,以歷代官修史志為緯,在長期流遷演化中廣泛吸收了其外來文化而形成的經史文化,是中國小農社會的具有最高權威的規范性文化。與此相應的,則是普遍存在于一般民眾中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人與人的種種關系,風俗、習慣、信仰、追求,日常心理、潛在意識及形形色色的成文或不成文制度中的非規范性文化。除去這兩種文化之外,還有介于兩者之間的半規范性文化,指雅俗程度不一的大量文學藝術作品,對經史文化呈半游離狀態的各種文化教育、娛樂活動。比如,《水滸傳》《三國演義》《隋唐演義》《西游記》等俗文化代表作。

其四,從社會功用上,分為名號文化、禮儀文化、制度文化、服飾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

其五,從文化的內在邏輯層次上,又可分為物態文化、心態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四個層次。

其六,從經濟形態方面,又有牧獵文化、漁鹽文化、農業文化、工業文化、商業文化之分。

三、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

(一)技藝

1.琴

笙、笛子、二胡、古箏、簫、鼓、古琴、琵琶?!盾岳蚧ā?、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

2.棋

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五子棋。

3.書

中國書法—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硬筆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臺、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鐘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

4.畫

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

5.名

字號、印鑒、符標;姓名;名稱、稱號。

(二)傳統

1.十二生肖

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2.傳統文學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歌、賦、《詩經》《三十六計》《孫子兵法》、四大名著。

3.傳統節日

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祭祖)、端午節(粽子、賽龍舟、屈原)、中秋節、重陽節(敬老)、臘八節、除夕(大年三十、紅包、守歲、團圓飯)、春節(正旦、元旦、元日)為代表。

4.中國戲劇

昆曲、湘劇、粵劇、徽?。◤]?。h劇、京劇、皮影戲、越劇、川劇、評劇、越劇、湖南花鼓戲、豫劇、黃梅戲;昆曲臉譜、湘劇臉譜、川劇臉譜、京戲臉譜。

曲藝:相聲、歌仔戲、皮影戲、布袋戲、南曲、高甲戲、雙簧。

5.中國建筑

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鐘、塔、廟宇、亭臺樓閣、井、石獅、民宅、徽派建筑、陜西窯洞、秦磚漢瓦、兵馬俑。

6.漢字漢語

漢字、漢語、對聯、謎語(燈謎)、歇后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

7.傳統中醫

中醫、中藥、《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本草綱目》《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

8.舞蹈

古代舞蹈:周朝雅樂、大舞、小舞、漢朝樂府、唐朝樂舞;現代舞蹈:彩帶舞、武功、扇子舞。

9.數學

《周髀算經》《九章算術》(三國時劉徽著)、圓周率、算盤。

10.天文學

天象觀察記錄,發明觀測儀器:圭表、渾儀、簡儀、高表、仰儀、制定歷法(農歷)。

11.四大發明

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

(三)民俗

1.民間工藝

剪紙、風箏、中國織繡(刺繡等)、中國結、泥人面塑、龍鳳紋樣(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云圖案、鳳眼、千層底。

2.中華武術

南拳北腿、少林、武當,內家外家,太極八卦。

3.地域文化

中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鄉、塞北嶺南、大漠風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西域文化。

4.民風民俗

禮節、婚嫁(紅娘、月老)、喪葬(孝服、紙錢)、祭祀(祖);門神、年畫、鞭炮、餃子、舞獅。

(四)其他

1.四大雅戲

花鳥蟲魚、牡丹、梅花、桂花、蓮花、鳥籠、盆景、斗蛐蛐、鯉魚。

2.動物植物

龍、鳳、狼、麒麟、虎、豹、鶴、龜、大熊貓;梅蘭竹菊:梅花、蘭花、竹子、菊花;松、柏。

3.器物隨身

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壺、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臺、紅燈籠(宮燈、紗燈)、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銅鏡、大花轎、水煙袋、芭蕉扇、桃花扇。

4.飲食廚藝

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國菜、八大菜系(魯、川、粵、閩、蘇、浙、湘、徽)、餃子、團圓飯、年夜飯、年糕、中秋月餅、筷子;魚翅、熊掌。

5.傳說神話

女媧補天、盤古開天地、后羿射日、嫦娥飛天、夸父逐日。

四、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措施

(一)區別對待中國傳統文化

區別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有利于社會前進的腳步。

優勢:民本思想,商周時代有“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說法。荀子“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孟子“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還有“位卑未敢忘憂國”“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劣勢:推崇守舊,“天可變,地可變,祖宗之法不可變”;“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迂腐、官僚貴族欺壓人民、“君子憂道不憂貧”、抑制百姓通過商業或其他途徑謀求更多的物質利益;壓制個性、壓制自由思想、阻礙發展等。

(二)客觀地看待問題

從時代的角度,以比較的觀點和方法看問題?!蔼氃诋愢l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的崇高天倫;“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叭收邜廴恕钡母呱械赖拢获R援馬革裹尸,霍去病“匈奴未破,何以家為”,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的功業抱負;“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人閑桂花落,月靜春山空”。中國傳統文化的這些長處,必將成為世界文化珍貴的部分。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漫長的古代歷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會文明為其背景。而西方文化,嚴格地說,是在文藝復興之前才逐漸形成,是以資本主義文明為背景的。一個是封建色彩濃厚的文明,一個是資本主義色彩濃厚的文明,這就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落后性,在許多方面存在著薄弱之處。但是,也不能一味否決,而在于能否取其精華。

(三)傳統文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繼承、借鑒與創新,并主動地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國今后文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文化的建設,必須堅持繼承、吸收、創新。主要是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以及一些高尚品質。但是,反對無限拔高。中國傳統文化是在特定時期形成,必定有其時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詞,都是錯誤的。

這些年來,有些人看到《周易》、論語、禪宗等思想成果的價值,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盲目崇拜,極盡溢美之詞,那便走上了歧路了。甚至有人在看到西方文明碰到一些挫折后,便反過來大力宣揚: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了,傳統文明重新復興,是大勢所趨!中華文明是要復興,但并非要復興某一特定的文化,而是要建立科學、民主、崇尚人的尊嚴和價值的新中華文化。

從整個世界文化角度來學習。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長短,應該互相學習,才能共同進步。

對于個人而言,我們需要做到:

第一,有一定的文化積累。第二,明確方向。即與社會發展趨勢相一致,與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價值觀相一致。第三,要有寬松環境。要允許新事物存在、發展,不能視新事物為洪水猛獸,要鼓勵不同思想文化自由交鋒。第四,勇氣和意志。需要整個民族的勇氣和意志。舊的文化是過去社會前進的動力,新的社會也需要新的文化堅持不懈地奮斗,并尊重事物發展規律,最終必然能取得勝利。

中國傳統文化的斷代,已經三百六十多年。由于我們在很長時間內不能以開闊的胸懷理解資本主義,對于資本主義文明一直保持一種強烈的警惕性,不能積極地學習西方文化那些先進成果,結果,反過來損害了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現代化進程。這十多年間,又出現了國學熱,涌現了一些國學大師。但是,一些人只是就國學談國學,已走入歧路。今日談國學,應站在整個世界文化背景去研究。要研究國學,就必須了解現代社會發展趨勢。這樣,研究國學,才能真正得出比較全面、成熟、中肯的結論。

五、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內容是很豐富的,是全世界文化寶庫中最為璀璨的一顆明珠,必須要加大力度進行繼承與弘揚。

(一)歷史意義

眾所周知,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命脈,是中華民族凝聚在一起的強大精神動力,激發著我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創造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的繁榮。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完善和發展的今天,文化的繁榮昌盛日益重要,文化的發展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能不能實現,而我們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問題,又是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可以說,中國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是在兩個基礎上創造發展的,第一個基礎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基礎;第二個基礎就是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缺一不可。我們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是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的重要標志,意義重大。

(二)現代意義

生存危機、信仰危機,以及誠信危機,歸根結底,就是文化的危機,是傳統文化斷裂和缺失的表現。我們有必要加強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發展的內在動力和精神推力,在一定的社會和經濟條件的推動下,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可以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從而轉化成為符合社會和人民大眾需要的社會主義新型文化。

同時,我國傳統文化還可以借鑒先進的外來文化,吸收其中的精華部分為我所用,為我服務。也就是說,使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面向未來、面向世界,走出中國、走向世界,實現現代化。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大眾和社會服務,尤其是對我國實現現代化建設和實現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我國文化建設,符合市場經濟的需要和要求,是人們的生活不斷進步的必然要求;其次,這是社會文化建設的需要,文化是民族的標志,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文化創造了希望,文化創造了發展,文化使人民團結一致。我們五千年的文化可謂無與倫比,且在五千年的發展中不斷推陳出新,發揚光大。我們應站在文化建設與戰略的高度,站在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和諧發展的高度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給廣大青少年以美好的文化滋養,重整中國人內在的理想,創造一個海晏河清、祥和安樂的和諧社會。最后,這是社會道德建設的需要,“觀乎人文,天下化成”。文化是一切道德的基礎,中華民族歷來就是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因此,我們應將道德資源幾乎無處不在的優秀傳統文化教給青少年,給我們這個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時代以補救和滋養,讓全社會沐浴在優秀傳統文化的陽光之中。

第二節 傳統文化的特點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五千年的文明積淀使得中華民族擁有了無比燦爛的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內涵豐富,經久不衰,經歷了數千年的社會變動,依然保持著其自身的特色,并且對中華民族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地影響。時至今日,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依然光輝璀璨,發揮著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呈多元發展趨勢的背景下,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依然有其深刻的理論價值和無可替代的社會價值。

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傳統文化受獨特的自然條件和歷史條件的制約,形成了自身鮮明的特色。中國文化成長于內陸型的自然環境,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經濟基礎,以家族制度、專制制度,以及“家國同構”為特征的社會結構和相對封閉的國際條件,使中國傳統文化具備鮮明的特色。

一、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

中國傳統文化的相對獨立性源于地域性,中國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大陸是東亞大陸。這個地區北有大漠,西有高原,東南臨海,由于古代的交通不發達,因而形成了一片相對獨立的遼闊大地。因而,中國文化基本上是在一種與外界較為隔離的狀態下產生發展起來的,是一種較為自發的文化,獨立成為一個系統。中國文化在其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逐漸形成了一個以華夏文化為中心,同時匯集了國內各民族文化的統一體。這個統一體發揮了強有力的同化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的任何時刻,都未曾分裂和瓦解過。即使在內憂外患的危急存亡關頭,在政治紛亂、國家分裂的情況下,它仍能夠保持完整和統一。這一特征是在世界其他任何民族的文化中都難以找到的。

之所以說是相對獨立的,是因為中國文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還融入了外來文化因子,但是,這些外來因子并沒有占據主體地位。中國文化是按照自身規律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發展起來的。

二、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多元統一性

文化具有多元性,不僅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這樣,其他民族的文化也是如此。它們都是在不斷的文化交流中變化和發展的。中國文化兼容并包,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吸收其他民族優秀的文化,為己所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壯大,才有了讓世界矚目的中華文明。

中國傳統文化的多元統一性有其歷史根源。翻開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不難發現,她長期以來的包容心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大國,在多民族的文化交融中,她兼容并包,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比如,精彩紛呈的蒙古族文化、獨具特色的苗族文化、豐富多彩的新疆文化,等等。這些文化各有特色,別具一格,與漢文化一起共同構成了精彩的中華文明??v觀中華文明史,從石器時代開始,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民創造出了令世人矚目,甚至長時間處于世界之巔的中華文明。四大發明、國粹京劇、陶瓷制造、絲綢之路,哪一個名字都非常響亮。以京劇為例,豐富多彩的臉譜、獨具風味的唱腔、意味深長的故事,不但在國內經久不衰,而且在全世界范圍內也深受歡迎。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中國欣賞甚至學習京劇。

中國文化又是一個具有很大的兼容性的文化,中國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是以開放的心態迎接異質文化。它吸納了世界各地人民創造的文化,并加以改造、同化,為己所用,使這些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成了中華文明的一部分,并發揚光大。

三、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連續性與凝聚力

中國傳統文化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一直保持著連續性和整體性,在悠遠的歷史長河中,一脈相承,從來沒有間斷,也從來沒有出現過中國以外的文化征服或取代中國傳統文化的情況。

延續不斷,經久不衰,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應變能力,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在中外歷史上,不少優秀的文化因為異族入侵而中斷。比如,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斷沉睡了上千年;古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古埃及文化則因入侵者的變化而不斷改變自己的面貌:曾經一度希臘化,后又羅馬化,再后又伊斯蘭化。這都是由于它們根基不深,站腳不穩。

中國傳統文化卻大不相同,十六國時期的五胡亂華,宋元時期契丹、女真的相繼南下,乃至蒙古、清朝入主中原,都未能中斷中國傳統文化,相反卻是征服者最后被征服、被同化、被融合,中國傳統文化吸收了各少數民族的新鮮血液,反而增加了新的生命活力。它之所以有這種頑強的連續性,就是因為它有強大的同化力與融合力,外族文化進入中原地區、外域文化進入中國后,大都逐步漢化、中國化,與漢族文化、中國文化融為一體,成為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我國少數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吳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等。

時間因素的積淀和空間因素的影響共同作用,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連續性,這種連續性,我們從時間和空間兩個因素來看。

從空間的因素看,人與自然做“物質交換”的生產方式及由此產生的行為方式(農業型經濟、土地價值觀等),穩定的社會結構(包括大一統、國家政治、家族結構,等等),以及“仁義禮智信”等精神為主體的思想意識形態的一貫性,等等,都成為中國傳統文化連續發展的背景和前提,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從未間斷的原因之一。從時間因素的積淀來看,中國文化的連續性與文化內在的遺傳特性有關。同時,文化的結構又有自身的穩定性,在時代更迭中同樣會保持內在氣質,并且積極適應時代的變更,文化內在的這些特性導致了文化具有連續性。

中國文化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但是,在這幾千年的歷史變革、世代更替中,它仍保持著自身特性,從未間斷。在它的發展歷程中環環相扣,連續發展。古代歷史上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國,特別是古埃及和古巴比倫的文化出現了斷檔,甚至失傳。而中華文明卻依然完好無損地保存下來。就拿文學來說,先后經歷了詩經楚辭、先秦散文、漢魏詩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一直延續下來。我們常說,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說的就是中國文化的連續性。

中國傳統文化還具有強大的凝聚力。這種凝聚力主要表現為文化心理的自我認同感和超地域、超國界的文化群體歸屬感。近年來,千百萬華僑都來關心中國的振興,正是這種文化凝聚力在起作用。用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人民、團結人民,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用優秀的傳統文化喚起海外廣大同胞的愛國心,爭取他們從道義上、物質上支持國內的現代化建設,促進祖國早日統一,正是我們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目的。

四、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以人為本”的特點

以人為本,重人倫,重道德,尊君重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又一個特點。人文主義或人本主義,向來被當作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所謂“以人為本”,就是將人作為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歸宿。也就是說,神本主義在中國不占統治地位,而人本主義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在處理人事與天道的關系時,不少政治家與思想家,都主張要先盡人事,然后再考慮天道。因此,有的學者認為,在中國文化中,人是宇宙萬物的中心。中國傳統文化還強調人倫道德,強調要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要求君要仁、臣要忠、父要慈、子要孝,兄友要悌,朋友之間要講義講信,為人臣、人妻要守節,與一般人交往也要講忠恕之道,要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家庭和睦、社會安定、君臣合力、朋友同心。在處理君與民的關系時,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君主專制,強調臣民要忠君,但同時,也有不少思想家強調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強調民貴君輕,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著名論斷。因此,尊君重民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文主義或人本主義,與西歐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并不一致,與社會主義時代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和主張,更是存在著本質區別:中國古代的人本主義是以家庭、家族為本位,以倫理為中心,以鞏固專制王權為最終目的;西方的人文主義則以個人為本位,以法制為中心,以個人的充分發展為終極目的;而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則強調人民當家作主,充分尊重個人的權力和自由,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創造充分的條件。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以人為本,并非尊重個人價值和個體的自由發展,而是將個體融入群體之中,強調個人對他人、對家庭、家族,以及對國家、天下的義務,是以道德修養為旨趣的重人倫、重道德的人本主義。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本主義既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本主義的積極因素,重視人的作用,重視道德倫理,重視人際關系的和諧和個人修養的積極作用;同時,又避免了重人倫輕自然、重群體輕個體的傾向。既重視個人的作用,又強調集體主義和國家民族的利益;既尊重人權,尊重每個人的生存權、勞動權、發展權,又強調社會的和諧和穩定,強調民族的團結和社會的發展。這才是人本主義發展的一個嶄新的階段。

五、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崇尚統一的特點

崇尚統一,維護多民族國家的共同利益,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又一個特征。我國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后出現的三個王朝夏、商、周,地域雖然不十分廣大,政治上實行分封諸侯的分權制,但是,名義上畢竟是三個擁有“天下共主”的統一王朝。只是在東周后期才出現了諸侯長期分裂割據的政治局面。而當時的政治家、思想家們所向往和追求的則是國家統一、法度一統的理想社會。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的國家,并根據韓非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的治國方案,采取了一系列鞏固國家統一的措施:車同軌、書同文、度同制、行同倫、地同域,法令由一統,徹底改變了戰國時期“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狀況。后來的漢朝不僅繼承了秦朝天下一統的局面,而且實行了秦始皇制定的郡縣制、三公九卿制等基本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秦始皇開創的統一大業,到漢武帝時得到鞏固和進一步發展。秦皇、漢武對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因此受到子孫后代的崇敬。

從秦漢時期直到現在,我國統一的時間大概在三分之二以上,分裂的時間不到三分之一。它說明,在我國歷史上,統一是主流,分裂是暫時的。在統一時,多數政治家、思想家和廣大人民都反對分裂;而在分裂時,人民又盼望統一,進步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們則為爭取國家統一而奮斗不息。比如,三國時期的曹操、劉備、孫權等,都認為自己代表正統,都希望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南北朝時,無論南朝還是北朝的統治者,都希望由自己統一中國;南宋時期,人們常以恢復中原為念;元朝的忽必烈君臣以“混一四?!睘榧喝?,建立了第一個由少數民族統一中國的封建王朝,在蒙古、云南、東北正式建立行省。所有這些都說明,崇尚統一,維護多民族國家的共同利益,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六、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實事求是的特點

務實事,輕玄想;重實用,戒空談;看實效,重實績,主張經世致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又一個重要傳統。

學術界將這種實用傾向稱為“實用理性”或“實踐理性”。中國古代文化以“補偏救弊”,即以解決社會、人生的實際問題為出發點和歸宿,多數學者熱衷于對政治、倫理等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的問題的研究與探索,只有極少數人對抽象的思辨感興趣。中國古代學者也研究宇宙和自然,他們稱之為“天”。只有少數人研究天道運行的規律,多數學者主要研究天人之間的關系,研究人們如何適應“天”,如何利用“天”為人類服務。這就是著名的“天人合一”論。對于宇宙的本原、天體運行的規律等問題,除少數天文學家進行過深入研究外,古代的思想家一般都是“存而不論”。孟子則說:“知者無不知,當務之為急?!薄皥蛩粗槐槲?,急先務也?!保ā睹献印けM心上》)。因此,人們的研究應該采取“急先務”的方法,也就是后人說的“急用先學”“當務之急”“立竿見影”。荀子在《天論》一文中也說:“不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謂天職。如是者,雖深,其人不加慮焉;雖大,不加能焉;雖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謂不與天爭職。”“萬物之怪,《書》不說。無用之辯,不爭之察,棄而不治?!笨?、孟、荀子的這種治學重點和治學態度,對他們的弟子和后人發生了重大影響,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實用理性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老子、莊子主張“法自然”,曾經研究過不少抽象的理論,他們的辯證法思想、邏輯學說、相對主義理論等,對于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老子關心的重點依然是“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著重研究的還是“君人南面之術”,包括以退為進、柔能克剛等為人處世之道。他們的后學弟子研究的黃老刑名之學,其實用性比起孔孟學說來,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名家主要研究思辨哲學,它促進了中國古代邏輯學的發展。

以上情況說明,中國古代各派學者都傾向于應用和實用,于是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身體力行的價值取向和經世致用的治學傳統。“實事求是”,其原意是講一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是”就是其中的規律;“求”就是去調查研究。它要求人們尊重客觀事實,注重歷史經驗,并通過研究思考,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借以指導今后的實踐。這無疑是一種科學的態度,正確的思想方法。

作為一種價值取向,主張身體力行,就是反對說空話,主張辦實事,主張“獨善其身”或“兼善天下”,不論是加強個人品德的修養,還是為人民辦好事、謀利益,總之,要有實際行動,并要有看得見摸得著的效果。這樣才活得有意義,才是人生的價值所在。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經世致用,就是主張做任何學問都要有利于國計民生:比如,修史是為了察古知今、鑒戒垂訓,因此,才有了《資治通鑒》等這樣的史學巨著;寫文章強調“文以載道”,因為它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論·論文》);寫詩作詞也是為了“詩言志”,興、觀、群、怨,不僅僅是要抒發自己的離情別緒,而是為了事父事君(《論語·陽貨》);繪畫是為了“助名教而翼群倫”(宋濂:《宋學士文集·畫原》);音樂則是為了移風易俗,因為它可以善人心,感人至深,自然能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正是在這種經世致用的治學傳統影響下,中國古代的科學也成為實用科學:無論天文、數學、醫藥、地理、農學水利,乃至四大發明,大多是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的實用科學。這些實用科學的成就之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之強,曾在世界歷史上遙遙領先,不僅英國的科學家,甚至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嘆為觀止。但是,對于其中的原理和方法,我們的祖先卻研究不夠,致使有些原理至今仍然不知其詳。

中國傳統文化的這種實用理性自然也具有兩重性,正如李澤厚在《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中所說,它“既阻止了思辨理性的發展,也排除了反理性主義的泛濫”。它淡化了中國人的封建思想,使得無神論思想源遠流長,但它對自然科學、哲學、邏輯學等思辨學問的研究無疑又起到了阻礙作用。中華民族在科學、文化、觀念形態、行為模式方面的優點和缺點,都與這種實用理性有著密切的關系。

第三節 傳統文化的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經過幾千年至今仍有巨大的生命力和教育價值。精神是相對于形體而言的,精神即是形體運動發展的內在動力。形體是很具體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是以行為方式、制度、文物等作為表現形式的。精神是很抽象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的精神就是思想。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精微的內在動力,也就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發展的產物,隨著文化的發展而發展。因此,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某一文化體系的核心思想,在該文化體系中處于主導地位,是該文化思想存在的基礎,體現了該文化的發展方向。

傳統是由歷史言傳而來的思想、道德、風俗、藝術、制度等。中國傳統文化就是歷史上各個時期中國人民世代創造的物質和精神的成果,這些成果,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種理想、觀念等流傳至今,在當今社會生活中還在發揮作用和影響。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我們偉大的民族創造了無比輝煌燦爛的文化,為人類文明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含諸多元素,其基本思想也不是一個單一的元素,同樣包含諸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貴和尚中的兼容精神

“和”的觀念和“中庸之道”一直為古人所提倡,在今天我們的行為方式中,也能看到崇尚和的觀念和為人處世的中庸之道的身影。具有濃重“人文主義”色彩的傳統文化,往往把如何處理天人關系的問題放在第一位,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下,在處理天人關系的問題上,必定強調和諧。“和”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原意是聲音的和諧,后來經過發展,具有了和諧、平和、中和等意。西周史學家史伯主張,只有不同元素相互配合,才能達到辯證的對立統一,收到和諧的效果。春秋時期,“和”的思想得到不斷豐富,孔子主張“禮之用,和為貴”,認為在運用各種禮儀的時候,和諧才是最重要的,強調了“和”的重要性。在合同之辯中主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然而要達到和保持和諧的狀態,就必須“尚中”,為人處世崇尚中庸之道。

現在,有很多人誤將中庸理解為,中庸就是處事小心謹慎,面面俱到,玲瓏得體,遇到與自己意見不合的情況,或者是多種意見相持的情況下,就要全面考慮,做“老好人”。其實,這種理解是不完全正確的。對“中庸”的解釋,宋明理學認為:“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币簿褪钦f,中庸之道在于做事從全局出發,不偏不倚,堅持適度原則,來達到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和睦,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封建社會等級分明的階級秩序。老子也主張貴和尚中,尤其是在人與自然關系的處理上,主張天人和諧。在治理國家方面,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主張小心謹慎,不偏激,不冒進。

貴和尚中的思想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和中國人心理特征的形成產生了廣泛影響。在秦朝統一中國后,出于加強皇權統治的政治需要,許多朝代的統治者,運用了貴和尚中的思想。這種思想迎合了宗法社會倫理秩序的需要,逐漸被封建王朝的統治者所重視,在文化方面,主張求同存異、兼容并包;在政治統治方面,主張平分地產,人人平等,建立大同的理想社會;在風俗方面,便主張和而不同,為人處世奉行中庸之道。貴和尚中的思想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其消極的一面。在中華民族的發展中,它作為中國人共有的心理品質,使人們注重和諧,維護集體,為人處世寬容大度,有利于人際關系的和睦、社會的和平穩定。其消極的一面表現在,它過于強調和同,忽視了人們競爭意識的培養,不利于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易經》中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話的主要意思是要人們以大地般寬廣的胸襟承載萬事萬物,順承天道。《中庸》:“萬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边@些都體現出了中華民族寬闊的胸懷,中華民族所具有的厚德載物的兼容精神。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才有了歷史上著名的漢唐雄風,才有幾千年的文明古國,才有了許多國家難以企及的大國氣質。

二、求實務實

中華民族是一個注重實干的民族。古代先哲們就已經提出“華而不實,恥也”,認為空有華麗的外表,善于泛泛而談,而不講求實際、求實務實是可恥的。這也正是傳統文化“人文主義”色彩的體現。

中國古代出于加強封建統治的需要,重視人倫秩序,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人更加關注人生,面對現實,追求實際問題的解決。

傳統文化中不乏求實務實者,求實務實的精神幾乎隨處可見:孔子提出了“學而時習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認知觀念;荀子反對人生而知之,認為人的才干與能力是人后天學習的結果;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極力反對有神論,提倡人的主觀能動精神;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觀點體現了求實的精神;韓非子注重功利,主張用嚴刑酷法統治亂世,獎勵耕戰,反對說教。以上都是各家各派注重求實務實的突出表現。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的文學作品多從現實生活著眼,描寫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社會現象,形成了古代作品現實主義的寫作風格。也有不少仁人志士,不畏權貴,為了求真求實寧可犧牲生命,也不與泛泛而談,掩蓋扭曲事實真相的小人同流合污,做到了“善惡必書,使驕君賊臣知懼”。這無一不是求實務實精神的體現。從生活倫理到政治生活,以及文學作品,中國人一直奉行著求實務實的精神,注重自身價值的實現,反對高談闊論。這種精神對中國人的民族心理產生了深刻影響,為中國人樸實無華、踏實穩重的性格特征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人的實干精神,推動了中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為中國國力的強盛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

剛健有為作為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傳統文化發展的總綱領,統領著以上三個方面的發展?!断髠鳌氛f:“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币馑际钦f,君子應像天體運行永不停止那樣,奮發向上,自強不息;應該像大地平順包容天地萬物一樣,以寬廣的胸懷容納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意見。由此來看,剛健有為思想包含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兩個方面。

剛健有為思想形成于春秋,發展成熟于戰國,歷經上千年時間。自強不息精神不僅是中華民族剛強威武的獨立人格的表現,也涵蓋對外強大的抗壓能力和對內抵制誘惑,抑制自身弱點的自控能力。這種精神激勵了無數中國人,在中華民族的和平年代,這種精神使中國人奮發圖強,創造了豐富的民族文化;在戰亂時期,激勵中國人在危難之際百折不撓,維護民族利益,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度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機。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尊自信、自強團結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向心力。古代詩人和作家創造的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和著作,就是這一精神的體現。

厚德載物的精神在中國文化制度和傳統中也有諸多表現,在人與自然關系的處理上,古人強調要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在對待外來文化方面,以寬容的精神為指導,吸取和借鑒外族文化,從音樂舞蹈到科學文化,從名馬美酒到食品服飾,從生活方式到禮儀傳統,從政治體制到市場經濟,從物質生活到精神生活,都做到了兼容并包、開拓發展。這種包羅萬象的氣度和魄力,著實令人贊嘆不已。

傳統文化剛健有為的精神,培育了中國人自強不息和自尊自信的品格,增強了國人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成就了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使中國在世界的舞臺上奮然前行。

四、治國平天下的愛國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孔孟思想,該思想強調以治國平天下為人生的最高目標,以大一統為理想的社會狀態,把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放在首位。幾千年來,這種愛國主義的精神被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所傳承至今,無數仁人志士為了祖國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而奮斗不息,甚至拋頭顱灑熱血。文天祥被俘后寧死不屈,有詩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顧炎武把“天下興亡”看作“匹夫”之責;林則徐虎門銷煙,捍衛國家利益,這些仁人志士的所作所為成了愛國精神的經典寫照。在抗日戰爭時期,涌現出了更多為保衛國家領土完整、捍衛國家民族尊嚴的民族英雄,譜寫了一首首愛國主義的贊歌。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今天的大學生德育教育中,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內容。特別是在今天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尤為重要。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資源可以說十分豐富,深入挖掘將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愛國精神和歷史使命感。

五、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是孔孟思想,強調人格的“內圣”,重視人格的完善,主張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

孔子講,“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鬃又鲝埲艘非蟪绺叩木窬辰?,他認為,人應該把“圣賢”和“君子”作為目標,君子應該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追求崇高,追求正義,講究道義。

孔子認為,人生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必然會遇到很多艱難險阻。因而君子應該具備“三達德”:“仁”“智”“勇”。所謂“仁者必有勇”“勇者不懼”。無論在怎樣艱苦的環境下,無論遇到怎樣的艱難險阻,作為君子都要保持住氣節和崇高的人格,在困苦中前進,不卑不亢,無所畏懼。正所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孟子提倡“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同時,他在道德上主張要有“至剛至大”的浩然之氣。

這些經典的思想都主張人要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隨著歷史的流轉,這些思想為中華民族品格的塑造,中華兒女人格的塑造,做出了突出貢獻,產生了深遠地影響。追求崇高人格,有助于通過榜樣的力量來完善大學生的人格。

六、以義為上、注重倫理的道德主義情懷

追求義利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基本的價值思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早期發展中,就出現了“義利之辨”的討論。“義”代表了仁義道德;“利”代表了社會生活中的種種物質利益。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前者與后者是公利與私利、他利與自利的關系。孔子主張“見利思義”“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要求人們在追逐利益的時候,首先要考慮是否符合“義”,即自己取利的行為是不是道義的。人們通常認為,孔子思想中的義利觀,僅僅注重人的精神道德提升,而忽視或壓制人的物質利益,因此,阻礙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這是沒有了解到孔子思想的精義,其實,孔子思想中并沒有否定對于物質利益的追求,相反,在一定程度上,還積極提倡對于財富的追求。它更進一步地提出了在現實中解決義利關系問題相互矛盾的方案。首先,在個人利益與國家、社會利益相互沖突的情況下,要顧全大局。其次,對物質利益的獲取要在社會道義和規范的約束下有秩序地進行。最后,要把從社會得來的財富,再反饋到社會中去。這些對于今天抵制利己主義思潮,凈化社會風氣,提升全民道德水平,仍然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當然,在義利統一的問題上,中國傳統文化由于正統孔子思想一直占主導地位,所以,重義輕利甚至尚義反利的思想也一直是一個傳統。這一傳統一方面,維持了中國古代社會的穩定和延續,締造了中國人以道德為上,重氣節、重人格的民族性格;另一方面,也有壓抑人的欲望,扭曲人性的弊端。對于中國傳統價值觀中的這一“反利”傳統,無疑又是我們今天所應該批判和否定的。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倫理型文化,按照中國古代的傳統說法,可以把中國傳統文化叫作“崇德”型文化。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边@高度概括了中國傳統社會的實質。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為宗族,組成社會,進而構成國家,這種家國同構,父是家君,君是國父,家國一體滲透到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最深層。這種家國同構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國傳統文化重倫理、倡道德的根本原因。

中國傳統文化重倫理、倡道德的特色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這種以道德為本位的傳統文化特別重視個人對家庭的職責和對社會的義務。它既有利于家庭的穩定、社會的和諧,也有利于建立人與人之間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

另一方面,這種以道德為本位的傳統文化的道德倫理原則,又是建立在以家庭為基礎的自然經濟和宗法制度為基礎的社會政治結構上的。因此,它特別強調家長的權威,強調子女對父母、妻對于夫、家庭成員對于家長的絕對服從關系。把這種家長制擴大到社會生活中,就是君主專制,君主具有絕對權威。因而,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民主思想的發展。同時,由于以家庭和社會為單位,個人的權利容易被忽視,容易壓抑個人的自我意識,不利于個人自主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的發揮。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體大思深,其內涵的基本精神,滋養了數千年中華兒女的精神世界,塑造了無數偉岸的人格,凝聚了民族人心,鞏固了國家統一,維護了社會秩序,敦厚人際關系,書寫了泱泱中華“郁郁乎文哉”的大國氣象,在文化全球化和呼吁傳統文化為現代化持續發展服務的今天,越來越有著世界性的價值和意義,是值得我們去好好珍惜和繼承弘揚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山市| 寻乌县| 濉溪县| 大石桥市| 玉溪市| 上虞市| 布尔津县| 安吉县| 琼海市| 闵行区| 隆安县| 麻栗坡县| 鲜城| 武安市| 舒城县| 齐齐哈尔市| 志丹县| 疏附县| 繁峙县| 宁化县| 铜梁县| 武夷山市| 抚州市| 永兴县| 友谊县| 定州市| 八宿县| 郓城县| 南康市| 休宁县| 武山县| 城口县| 辉南县| 个旧市| 荃湾区| 兴国县| 开远市| 奉化市| 阿合奇县| 凭祥市| 托克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