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筑夢未來:大學生就業指導與實踐
- 任榮偉 鐘一彪主編
- 4384字
- 2025-06-19 16:24:25
二、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隨著高等教育從大眾化教育向普及化教育的轉變,以及我國經濟和社會高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諸多理想與現實不一致的問題。大學生需要充分認清當前的形勢,從傳統的就業觀念束縛中解放出來,主動參與市場競爭,正確認識自我,客觀判斷形勢,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努力實現充分就業。
(一)樹立廣義的就業觀
狹義的就業觀認為,只有到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工作,當上高薪、穩定的“白領”,到大城市工作,到能解決戶口的單位工作才算是真正就業。所以,許多大學生一心想找大城市、大單位、高收入的工作崗位。其實,考慮到大學生的個人實際及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當代大學生必須改變狹義的就業觀,樹立廣義的就業觀,即不管是就業還是創業,工作單位是國有還是非國有,地點是國內還是國外、是城市還是農村,只要在某個崗位上能通過勞動取得合法收入即應視為就業。如果固執己見,認為只有到公有制單位工作才算真正就業,非公有制單位就不去,便會錯失很多就業機會和發展良機。
(二)樹立積極主動的就業觀
一部分學生認為讀了大學,工作就穩當了;也有人認為學校、社會、國家應該為自己安排一份滿意的工作,從而被動等待用人單位上門或等待學校推薦,“等”“靠”“要”的思想仍然存在。殊不知,當前形勢已經改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學校、社會、國家雖會為學生就業提供必要的條件,但如何利用這些條件,必須由就業的主體即學生自己來決定。從進入大學起,學生就應關心就業形勢,主動收集相關信息,了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從而有針對性地展開學習和實踐活動,提高就業和創業能力。另外,在畢業前找工作期間應主動出擊,抓住機會,實現就業或積極自主創業。
(三)樹立動態的終身就業觀
過去的就業觀認為,大學生就應該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如今,這種觀念已難以適應新的發展要求,并具有極大的風險。首先,社會在發展,職業也在不斷分化、組合,有的還會消失;其次,現有的工作崗位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而失去;最后,由于勞動者自身的經驗、能力、性格等原因,工作崗位也可能變化。因此,大學生要摒棄“一次選擇定終身”的擇業觀,樹立動態的終身就業觀。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完善、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職業的流動性越來越強,每個人都能夠結合社會需要與自己的個人特點相對自由地發展,動態的終身就業觀已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認同。
(四)樹立發展適應的就業觀
專業對口、學以致用是求職者的愿望,然而,與專業對口的社會崗位群相對狹窄,就業空間易受到限制。大學生不應該被專業束縛,而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綜合分析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大學生可適當轉移專業興趣,自覺培養新的愛好,鍛煉多方面能力,“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近年來企業以綜合素質為考察重點來進行招聘的實踐證明,復合型人才大受歡迎。大學生的學習不能單純強調單一的專業知識、技能,還要注重思維方式、適應能力、生存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學生在畢業時應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有條件的可以獲得“第二學位”或“第二專業”,同時應該積極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和職業遷移能力,一專多能,努力成為復合型人才。
(五)樹立“創造工作崗位”的就業創業觀
當今社會還存在很多合理合法的需求未能很好地得到滿足,這反映出現實生活中或者還有某種職業空缺,需要大學生有眼光去發現,有勇氣、有智慧去創造新的職業,以滿足人們的需要;或者雖有某種職業,但相關單位或企業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等尚不能令消費者滿意。大學生富有創造力,完全可以嘗試自主創新創業,一方面能解決自己的就業問題,另一方面可以為其他求職者提供機會。現在很多大學畢業生仍然傾向于“選擇工作崗位”,“創造工作崗位”的行為依然較少。事實上,我國在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方面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為大學畢業生創新創業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條件。
(六)樹立“胸懷理想、立足現實”的就業觀
合理、恰當的職業理想對大學生的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是一個人成就事業,為國家社會作出貢獻的內在精神動力。找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是每個學生的心愿,但這個心愿必須具有現實可能性,不能過于理想化。學生不能一廂情愿,高估自己,提出不現實的要求,把自己的職業前途建立在空中樓閣上,這樣不但會影響學生及時就業,而且會導致已就業的人不能安心于本職工作,最終影響自己的成長和進步。實際上,一般情況下,大學生畢業以后,可能會經過一段職業調整期,才能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么工作,社會又能提供什么工作,使個人理想與現實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所以,大學生應該正確看待自己,在職業選擇及職業活動中努力形成合理、恰當的職業理想,腳踏實地地在工作中不斷增長才干,最終實現職業理想。
(七)樹立“艱苦奮斗,著眼長遠發展”的就業觀
大學生就業難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大學生就業結構的不合理。部分學生貪圖安逸的觀念是就業結構不合理的原因之一,每年都有部分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這與有些畢業生只顧眼前、不顧長遠,急功近利,不愿意下沉到生產建設第一線,不愿意下到邊遠農村,不愿意下到基層,怕就業環境差,怕缺乏發展空間,一心只求舒服的環境和豐厚的待遇有關。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大學生與社會接觸少,實踐經驗少,社會閱歷淺,極少有機會到艱苦的地方鍛煉,導致他們普遍缺乏艱苦奮斗的精神。每個渴望能夠成為社會有用之才的大學生都應有到艱苦環境中鍛煉的勇氣和精神準備,都應著眼于長遠的發展。

知識鏈接:時代變遷中的就業觀
就業前線
關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畢業生到城鄉社區就業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民政廳(局)、教育廳(教委、教育局)、財政廳(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民政局、教育局、財政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決策部署,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畢業生(以下簡稱高校畢業生)到城鄉社區就業工作,發揮高校畢業生在城鄉社區治理和服務中的積極作用,現就有關工作通知如下:
一、統籌做好社區專職工作人員招聘工作。各地要對照“十四五”期末每萬城鎮常住人口擁有社區工作者18人的規劃目標,進一步充實社區工作力量,統籌社區專職工作人員現有空崗待招聘、因退休離職待招聘、新增待招聘崗位等需求,科學擬訂本地區2023年社區專職工作人員年度招聘計劃。以縣(市、區、旗)為單位,統一規范社區專職工作人員選聘程序和資格條件,由民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共同組織實施。原則上2023年所有新招聘社區專職工作人員崗位全部面向高校畢業生開放。鼓勵具備條件的行政村積極吸納高校畢業生到村擔任村務工作者。
二、重點做好定向招聘高校畢業生工作。加大從高校畢業生中定向招聘社區專職工作人員的工作力度,綜合考慮本地高校畢業生數量、報考社區專職工作人員意愿等因素,科學設定定向招聘高校畢業生的社區專職工作人員崗位(以下簡稱“定向招聘崗位”)數量,鼓勵2023年定向招聘崗位數量不少于2022年。各地社區專職工作人員定向招聘2023屆高校畢業生工作須于8月31日前完成。定向招聘崗位優先向困難高校畢業生傾斜。
三、發展城鄉社區服務吸納就業。貫徹落實《“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鼓勵在社區發展養老、托育、家政、物業、健康等生活性服務,支持相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在城鄉社區設置服務網點或開展社區服務,對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小微企業,符合條件的按規定落實社會保險補貼等幫扶政策。高校畢業生在城鄉社區服務領域創業,符合條件的,可申請最高20萬元的個人創業擔保貸款,由財政給予貼息;鼓勵利用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為高校畢業生在城鄉社區服務領域創業提供必要的場地支持。高校畢業生在城鄉社區服務領域靈活就業的,符合條件的可申請獲得社會保險補貼。
四、開發社會工作崗位拓展就業空間。進一步增加社會工作就業崗位,引導高校畢業生到鄉鎮(街道)社會工作站開展服務。鼓勵各地對接轄區內高校,在社會工作服務平臺中打造“研究生工作站”“大學生研學實踐基地”“雙交流基地”等“政社校”合作平臺,探索社會工作高層次人才資源集聚和合作機制,為吸引社會工作專業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創造積極條件。
五、設立就業見習崗位促進就業。積極組織社會組織、城鄉社區組織、社區服務類企業等參與“百萬就業見習崗位募集計劃”,開發一批就業見習崗位,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城鄉社區實踐服務、增進了解,激發到社區就業的熱情。對見習單位按規定落實就業見習補貼和激勵推動政策,對城鄉社區組織見習期滿的見習人員,可按規定同等條件下優先招錄為社區專職工作人員。
六、加強高校畢業生教育引導。各地各高校要強化對在校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和思想教育,引導在校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和成才觀,激勵高校畢業生積極投身城鄉社區等基層一線鍛煉錘煉、成長成才。要進一步開發社區治理和服務相關理論和實踐課程,在城鄉社區設立實習實踐基地,組織在校大學生走進城鄉社區,開展實習實踐、志愿服務、社會公益等活動,培養做群眾工作、鏈接資源、提供服務、化解矛盾的能力;鼓勵社會資本設立社區創新專項基金,在高校教師指導下組建創新團隊,以鄉村產業振興、智慧社區建設等為重點開發便于就業創業的項目,激發高校畢業生在城鄉社區創新創業的熱情。
七、強化社區就業服務指導。各地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要及時收集社區崗位招聘信息,通過線上線下各種途徑向社會公開發布。國家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平臺要設立高校畢業生城鄉基層就業崗位發布專題,匯集發布各地社區專職工作人員招聘信息。各地民政部門要做好社區專職工作人員相關信息的收集和對接,圍繞社區專職工作人員工作性質、工作職責、職業發展路徑、薪酬待遇等高校畢業生關心的重點問題加大宣傳力度,可采取隨崗位需求信息一并推送至就業服務平臺、在青年群體使用較多的新媒體平臺宣傳發布等多種形式,增進高校畢業生對社區專職工作人員職業的了解。各地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和各高校要主動創造條件,為面向高校畢業生精準推送社區就業信息、提供社區就業服務指導予以支持和保障。
八、營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環境。以縣(市、區、旗)為單位,做好新入職社區專職工作人員的高校畢業生(以下簡稱“新入職高校畢業生”)初任培訓工作,原則上在入職6個月之內開展3至5天的集中脫產培訓,靈活采用以老帶新、觀摩學習等形式開展結對幫帶培訓,幫助新入職高校畢業生盡快熟悉社區情況、投入社區工作。加強對新入職高校畢業生的關心關愛,在工作生活心理等方面對其給予支持和幫助。加大從優秀城鄉社區工作者中招錄(聘)公務員或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特別是街道(鄉鎮)干部力度。大力宣傳高校畢業生在社區就業創業的優秀典型和先進事跡,營造廣大青年投身城鄉社區建設增長才干、實現價值的良好氛圍。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2023年5月25日,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