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教育管理概述》:高校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
- 教育管理理念與思維創新研究
- 談穎 呂楊 沈嘉怡
- 4596字
- 2025-06-16 15:43:38
一、管理的一般概念
管理一般是指在特定環境下,對組織所擁有的資源進行有效的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以便完成既定組織目標的過程。管理是人們依據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對各種規律的表現方式進行調節社會系統內外的各種關系和資源,以便達到既定系統目標的過程。顯然,這兩個表述并不矛盾,只是表述方式稍有差別。前者表述簡練直觀,后者從社會系統的角度和方法進行表述,較為宏觀。
(一)管理活動的服務目標明確
管理是為實現組織目標服務的,是一個有目的與意識的活動過程。管理是任何組織不可或缺的,不是孤立存在的。只要有組織及其活動,就存在管理問題。就管理本身而言,管理不具有自己的目標,不存在為管理而管理,沒有活動也就不存在管理問題,管理是依附于活動而存在的,組織活動的目標就是管理的目標,而管理是服務于組織目標的。
(二)管理活動的組成元素多元
管理活動是通過一系列相互關聯的資源要素所進行的,管理工作需要綜合運用組織中的各種資源要素,通過計劃、組織、控制等實現組織目標,達到活動的效果,這是管理的基本職能。
(三)管理活動的自身規律固定
從管理本身來講,管理活動應當按照自身規律進行,但是現實管理活動中的資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管理工作需在一定環境條件下進行,管理是一種社會活動,有效的管理必須充分考慮組織的特定環境。
“一般管理理論”最早誕生在法國。當泰勒及其追隨者在美國研究和倡導生產作業現場的科學管理原理和方法時,大西洋彼岸的法國誕生了組織管理的理論,被后人稱之為“一般管理理論”或者“組織管理理論”。與泰勒主要研究基層作業的管理理論不同的是,“一般管理理論”是站在高層管理者的角度研究組織管理問題,在此基礎上,現代管理理論的研究發展很快形成了許多管理經典理論和體系。根據研究管理的對象不同,可分為廣義的管理和狹義的管理。廣義的管理可以是針對大自然萬事萬物的管理;狹義的管理只是針對某項具體活動以及這些活動中的資源所進行的計劃、組織、領導、控制。一般我們研究的管理是指狹義的管理,是指組織管理、行為管理、活動管理。活動的結果,實際上是人的能動性的結果,管理的實質是管人,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發生的矛盾的解決。因此,管理是管理者、被管理者、項目經理形成的活動。
對于管理的分類,現代管理一般可以從多個方面進行劃分。第一,從活動的規模與大小劃分,可以分為宏觀管理和微觀管理;第二,從具體的活動內容劃分,可以分為綜合管理和專項管理。另外,從管理的形式上劃分,可以分為緊密管理和松散管理。當然,這些區分也只是相對的。
二、管理的基本理論
管理的基本理論是很多的,特別是隨著現代社會發展,人們的認識水平不斷提高,社會活動不斷豐富,社會財富與利益驅動機制更加強烈,新的管理理論在創新與發展。而系統管理理論、人本管理理論、目標管理理論、標準化管理理論、組織管理理論、模糊管理理論、混合管理理論等只是眾多管理理論中的一部分,它們既是管理的理論,也是管理的思想和方法。
(一)系統管理理論
系統管理理論指出,管理的任務就是協調系統中的各個子系統以及系統要素,以保持系統的動態平衡,取得系統最佳運行效果。這種管理理論及其方法的核心是把管理作為一個整體的系統,系統就要有系統要素,系統要素就是人、物、活動及其項目。這種管理理論和方法一般應用在建設工程、大型活動(內容復雜、組織規模大、投入量大、長時間與長周期)較為合適,當然,這些也只是相對的,因為大和小本身就是相對的。
(二)人本管理理論
人本管理理論和方法是以人為中心的管理,實際上,這種管理理論與方法是最難以做好的,如果把握不好,甚至有時候還會出現偏頗。有效的人本管理實質是人的權利的利用和利益的分配,在這種過程中,既要尊重人,又要讓人的潛能充分發揮,是一對很特殊的矛盾,往往有時候存在一個兩難的矛盾。“以人為本”的管理目的就是發掘人的最大潛能,這種潛能并不完全是指被管理者的,同時也包括管理者,管理者的潛能是工作的積極性和表現出來的工作效益,被管理者的潛能是管理者的思想和藝術施加結果的體現,二者的結合才能達到管理的最大效果。人本管理理論雖然是一個相對比較早的管理理論,但是在實踐中成熟應用的并不是很多很好。究其原因,傳統的、單純的人本管理理論十分強調管理的“人”這個素質,可以說,低素質的人是絕對運用不好人本管理理論的,一個管不好自己的人同樣也是管理不好別人的,更不用說有效地運用好人本管理理論。不過,現代的人本管理理論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在人本管理中加入制度管理,形成一種新的意義上的人本管理理論,可以說是現代的人本管理理論的發展。
(三)目標管理理論
目標管理理論和方法是一種與利益相關聯的剛性管理模式。這種管理理論和方法實際上是與價值理論密切相關的,甚至可以說是以價值理論為基礎的。要有一個預先設置的價值目標,然后以這種價值目標的實現為核心而展開的管理活動。價值目標的認同是關鍵,是目標管理的前提。價值目標的確立也是十分重要的,價值目標必須通過全體成員認同,目標管理理論強調組織目標的制定要得到所有組織成員的認同,沒有認同感的組織目標是不切實際的目標,是難以達到組織目標的。有人說目標管理只是注重結果,這是十分錯誤的,最新的目標管理理論不僅僅是注重管理活動的一頭一尾,除了最先確定價值目標、最終對完成價值目標的檢驗結果外,還對過程實施嚴格監督,讓目標按既定的方向完成,不要等到問題成了堆,最后成為一個很糟糕的結果,既成事實不是目標管理的目的,要讓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通過共同的努力,一步一步向既定目標靠近。實現以價值目標為中心而組織的目標管理活動,是一種剛性的量化管理,因此執行也是剛性的。目標管理理論除了注重價值目標外,具體的應用還有一個公平理論問題,這是由目標管理理論的剛性所決定的。
(四)標準化管理理論
這種管理理論和方法是在專業化管理的基礎上,由管理者組織專家制定管理的標準,要通過一定的法律法規程序予以確定。這種管理的思想十分明確,最樸素的道理就是“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標準化管理雖然是組織和專家行為,但標準并不是武斷的和空穴來風,既要有權威性,又要有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通過科學的過程來制定。在這一過程中有兩個十分重要的環節,一個是標準的制定;另一個是標準的執行。第二個環節是標準化管理的要害,有時候可能還是成敗的關鍵,在管理活動中,有了標準不好好地執行,或者執行起來走樣,必將導致標準化管理的全面失敗。當然,這不是標準化本身的問題,是實施標準化管理的實踐問題。
(五)組織管理理論
組織管理理論和方法的實質是最高決策層通過設置管理的各級組織,規定各級組織的職能,通過領導核心、組織授權、組織實施等進行的管理。組織管理的重點是組織結構的設計,關鍵是組織職能的授權。同時,也有人把它歸結到組織的層級管理理論、組織的能級管理理論、組織的行為管理理論。組織管理理論要有嚴密的組織結構,要有明確的組織目標和組織功能,同時,要有一套有效的組織運作機制,否則,再好的科學組織,再完善的組織功能,沒有好的運作機制它不可能活起來,甚至導致組織管理活動不可能有效地展開。
(六)模糊管理理論
這是一種現代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特別是在軟管理方面,運用模糊數學的管理思想與技術進行管理。這是一種在高層次的人群中實施的行為管理,是一種軟性管理。簡單管理沒有必要運用模糊管理,一般是在復雜的、龐大的、中長周期的、高智商的管理活動中實施。
實際上,我們通常的組織活動中,特別是比較大的組織系統中,運用的比較多的是混合管理模式。混合管理是多種管理思想和方法的組合,在規模比較大的大型組織中,管理的內容又比較復雜,頭緒又很多,多種活動項目的性質差距較大,運用某一種方式來進行全盤的統領往往是不可能的,這就需要運用混合管理的理論和方法來完成。
三、高等教育管理概念
高等教育管理是根據高等教育的目的和發展規律,調配高等教育資源,調節高等教育系統內外的各種關系,進行有效的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以便達到既定的高等教育系統目標的過程。這是通常給出的高等教育管理的定義。
從教育管理的層面上講,高等教育是中等教育基礎之上的教育,因此,它是指高等教育這一特殊的專業層面上的管理。從管理的分類上講,也可以分為宏觀高等教育管理和微觀高等教育管理。從管理的內容上講,可以分為宏觀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戰略規劃管理、宏觀調控管理,微觀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教育組織內部的具體的教育管理活動。
(一)高等教育管理的依據
高等教育管理的概念首先指明了高等教育管理活動的依據是高等教育的目的和發展規律。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提供各級各類的高級專門人才,各級各類高級專門人才的教育是指:在類別上為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在性質上為公辦高等教育,民辦高等教育;在層次上為專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這些教育的目的和目標是管理的根本依據。高等教育受到學生身心發展的影響,通過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過程,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只有把人作為社會關系的總和來看待,才能對人的發展有全面的理解。因此,各級各類教育過程都有其自身的客觀內在規律,只有正確認識它們的客觀規律,才能實施科學的管理。高等教育必須受到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制約,并為一定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服務。因此,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社會的制度、文化傳統都對高等教育活動產生制約;無論是國家宏觀的高等教育發展政策的制定,還是高等學校培養人的過程,都必須遵循高等教育的目的和高等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這也是高等教育管理的出發點。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任務
高等教育管理的概念指出了高等教育管理的任務,這就是有意識地調節高等教育系統內外各種關系和高等教育資源,以適應高等教育系統發展的客觀規律。從一個國家或者地區來講,高等教育系統是國家或者地區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從高等教育組織系統來講,高等學校也是一個社會子系統。由于系統中存在著多種矛盾,因此,高等教育管理的任務就是協調并最終解決系統中存在的矛盾。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要用系統論的眼光來設計高等教育的整體和各部分之間、要素與要素之間、學校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學校系統內部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樹立整體的觀念,并通過有效的管理實現系統要素間的整體優化。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目的
高等教育管理的概念還指明了高等教育管理的結果是不斷促成高等教育系統目標的實現。高等教育管理的目的最終也只是高等教育目的的一種輔助性(工具性)目的。在高等教育系統中,培養人的目的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高等教育系統的一切工作(包括管理工作)都必須圍繞這一目的展開,對高等教育系統中各種關系和資源的協調構成了高等教育管理的目的,它的目的是通過有效的管理,確保高等教育實質性目的的實現。因此,高等教育管理最終也只能是手段。當然,由于高等教育管理有其自身的需要,其自身也有目的,如效率就是管理的目的之一,但它是通過有效的管理來保證高等教育目的的有效實現。
綜上所述,不論是宏觀的高等教育管理,還是微觀的高等教育管理,所依據的是國家的教育方針,組織的發展目標,活動的游戲規則,高等教育的基本規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背景與環境,通過立法、行政、經濟、市場等手段進行協調和控制,保證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推動科學文化知識創新、促進社會進步等目標的實現,最終實現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