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局之道:財富管理共贏策略
- 萬幸
- 3760字
- 2025-06-03 14:36:21
(三)預測準確就能賺到錢嗎
我們在前面介紹了,即使市場再難預測,也還是有預測準確的,但緊接著又有了這樣一個問題,預測準確就能賺到錢嗎?
海通證券的前知名分析師用自己的轉型結果,告訴了我們“投資”和“研究”之間還有著一道很難跨越的鴻溝。作為賣方研究人員的大佬級人物,曾經研究所的“扛把子”,該知名分析師于2021年2月離開賣方市場,加盟買方機構中泰資管,正式轉型為投資者。
在賣方多年積累下的巨大的市場認可度和行業影響力,幫助該知名分析師在2021年4月就募集了一個私募產品中泰超新星1號。承載著投資者熱切期盼的中泰超新星1號(簡稱“超新星1號”),產品凈值除了在成立后短期內達到過面值,絕大多數時間都處于浮虧狀態(根據第三方發布的產品凈值數據)。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浮虧的時間和程度都在積累。根據 Wind 統計,至2022年10月,超新星1號一度深跌至0.6元以下。此后隨著市場反彈,后續凈值(截至2022年12月19日)也沒有超過0.76元(如圖1-1所示)。

圖1-1 Wind數據統計,時間:2021.04.12—2022.12.19
為什么研究能力強勁、研究成果得到大家普遍認可的行業佼佼者會在轉型投資后的一年多時間里折戟沙場呢?我們當然不能說是因為其在券商研究所時預判能力強,到投資部門做投資后研判能力就大幅減弱,或許背后的原因是研究與投資中間還隔著一層交易心理的磨礪。
首先預測準確這件事就足夠困難了,其次是實際的投資場景其實是在玩一場無限的游戲,也就是我們只要還在投資,就需要不斷做出預測。如果想要持續玩下去,就需要我們至少做到兩點:一是錯少對多,即預測正確的概率要足夠高;二是在預測對的時候敢于下“重注”。
而實際上,在這場預測游戲中,勝率越來越低可能會導致我們在實際交易中內心不夠決絕,瞻前顧后不敢下重注或不幸剛好趕在預測錯誤時下了重注,從而直接出局。
另外,我還想給大家提供一組更加普遍和直接的數據(如表1-1所示),這組數據來自上海證券交易所,其客觀、真實、樣本大、時間久,統計的是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單個賬戶的年化收益水平。我重點想讓大家看的是中間“擇時收益”這一欄,你會發現不管是小散戶還是大散戶,不管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公司法人投資者,這部分收益都是負的,無一例外。由此可見,個人投資者認為的機構投資者在信息獲取以及信息處理方面的能力會顯著優于自己,從而短期操作的勝率也高于自己,這是不準確的。
表1-1 各類賬戶投資收益

資料來源:上海證券交易所。
說了這么多,其實我還沒有給出在本模塊一開始就探討的市場究竟是否可預測的答案,不要著急,下面我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部分內容的觀點就是關于此的,相信大家在閱讀完之后,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結論一:市場并不是不可預測的,而是我們傾向于認為市場不可預測。
(1)從客觀上說,不管是長期市場還是短期市場,都有其運作規律,比如長期市場主要受價值、周期的影響,而短期市場則主要受投資者情緒的擾動;長期市場規律往往是第一性的,更加容易探尋,短期市場規律卻類似于俄羅斯套娃,需要層層剝離后才能找到真相。
(2)這種基于價值和周期的第一性規律和俄羅斯套娃規律分別是什么?其實第一性規律對應的是價值投資和戰略擇時,俄羅斯套娃規律對應的是趨勢投資和交易投機。其中,價值投資和戰略擇時只需要我們買“便宜的好東西”和“把握模糊的正確”,判斷大的周期中價格和價值相差甚遠的關系(現在的估值/價格是否遠大于/遠小于現在的價值)即可。這種投資分析的是現在,難度相對較小,大多數人通過學習都能夠掌握。而趨勢投資和交易投機則需要我們時時小心、處處留意,提前半步分析出自己所處的經濟周期、資金邊際和市場情緒,這種投資相當于讓我們具備預測未來的遠見,并且要在投資這場無限的游戲當中對多錯少,而這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做到。
(3)現在再來說市場究竟可不可以預測,其實我最真實的答案是,市場并不是完全不可預測的,只是能夠掌握這種短期市場波動規律并據此賺到錢的人鳳毛麟角。而財富管理行業是面對大眾做投資理財服務的,從業人員數以百萬計,需要服務的投資者數以億計,所以這個行業的專業方法論,并不適合用“預測”的邏輯來指導自己和客戶。
結論二:“不可預測”并不僅僅是專業思維上的轉變,還會帶來投資行為的改變,這才是我們提供和推崇“不可預測”假定的根本原因。但關于這一點,整個基金行業以及銀行、券商、三方財富領域等貌似都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和理解。
“可預測”對應“強者思維”,“不可預測”對應“弱者思維”,弱者思維會促成“長期投資”和“逆勢加倉”,在修正投資者投資行為偏差和最終賬戶收益獲取上會產生無法替代的價值。
其實不管是來自全球最大的共同基金公司先鋒領航集團的統計,還是國內最客觀及樣本量足夠大的《公募權益類基金投資者盈利洞察報告》(2021年版)的統計,對投資者投資收益影響最大的投資行為就是這三個:追漲殺跌、頻繁操作、處置效應。當然,這三個投資行為主要蠶食了基金經理創造的產品收益,如果我們還想創造額外的伽馬(γ)收益,即通過投資行為獲取比基金產品更高的投資收益,就需要在投資行為中再加上一個重要的行為——當產品估值不高且下跌時不敢加倉。
分析造成以上四種投資行為的心理誘因,可以看到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因素,叫作“不甘心”。比如為什么會追漲殺跌?因為不甘心自己賺得少,虧得多;為什么會頻繁操作?因為不甘心自己只獲得這么少的收益;為什么會把虧錢的產品一直留著?因為不甘心虧著出局;為什么下跌時不敢加倉?因為不甘心自己剛加進去的資金就面臨浮虧的可能。而以上種種“不甘心”的背后都是一種“強者思維”,即不承認自己做不到,認為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但“強者思維”帶來的并不是成為強者的結果,而是各種各樣的投資行為偏差。承認自己的不足,接受“弱者思維”,反而能夠讓我們從根本上接受世事的無常。萬事萬物都是無常的,資本市場將這種無常更加淋漓盡致地反映了出來,從而讓我們剔除內心種種不甘的執念,做到不再執拗地想要去“追漲殺跌,頻繁操作,處置效應以及下跌時不敢加倉”。
所以,“長期投資與逆勢加倉”貌似是“佛渡有緣人”的說法和做法,做到了也就做到了,做不到好像永遠都做不到,但事實并不是這樣的。事實上,決定我們能否做到“長期投資與逆勢加倉”的核心是我們是否破除了“心中之賊”,即“不甘心”,而“不可預測”的假定從一開始就將這一點給破除了。
結論三:投資最重要的不是預測,而是應對。預測有可能讓我們賺不到錢,但應對可以。
預測有可能讓我們賺不到錢,那要怎么辦?答案是應對。什么是應對?所謂的應對,是將市場接下來的各種可能性都提前考慮到,并分別給出相應的措施。比如,如果市場接下來將出現超預期下跌,那我們怎么提前配置來應對這種可能?又比如,市場接下來將出現超預期上漲,那我們又該如何通過提前配置來應對?再比如,市場接下來將持續震蕩,沒怎么漲也沒怎么跌,那我們又該如何通過提前配置來應對?市場的走勢從大的方向上看無外乎就這三種情況,全部考慮到了也就能做好事前的應對。
當然,應對不僅僅是在事前把各種可能發生的場景想到并提前做好規劃,同時還要考慮到事情發生之后(下跌、上漲、持平)該怎么辦。
我們給出的事前應對和事后應對的核心濃縮提煉出來就是十六個字:倉位管理、均衡配置、長期投資、動態平衡。其中,倉位管理和均衡配置是事前應對的核心,長期投資和動態平衡是事后應對的關鍵。為什么這十六個字就可以涵蓋事前應對的核心和事后應對的關鍵呢?我們會在模塊二中重點和大家展開來分享。
到這里,關于“不可預測”的假定涉及的核心內容基本就分享完了,前面我們還留了一個小問題,那就是既然說市場預測這么難,判斷正確的概率很小,那為什么各大券商研究所和基金公司每年還要發布年度投資策略并展開大型的投資策略會進行相應觀點的分享呢?
對于券商研究所來說,探究宏觀、產業、行業甚至個股的走勢,發現其背后千絲萬縷的聯系和脈絡關系,嘗試找到那條亙古不變的規律,是他們的工作,也是這些賣方機構從業者不斷努力的方向。至于基金公司近些年越來越多地發聲和發表觀點,一方面是對自己研究成果的輸出和表達,另一方面其實也是對終端投資者情緒的揣測和迎合,這就類似于我們在實際工作場景當中經常要回答客戶的問題一樣——接下來市場會怎么樣?我買的產品到底多久能賺到錢?
這些問題都是客戶關心和在意的,因為在客戶的觀念里,賺錢效應是和所購買產品的好壞、所購買產品的時機以及短期漲跌密切相關的,就應該詢問這些問題。
在這里,我想做兩點提醒。第一,當涉及專業問題時,不要一味迎合,而是要適當引導和適當教育。上面我提到的破“心中之賊”的說法,來自王陽明的《王陽明全集》中的“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王陽明在他小的時候就寫過一首《蔽月山房》:“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人若有眼大于天,便知山高月更闊。”這首詩其實很好地揭示了客戶因為忙碌和對投資的不關注等原因而導致投資視野被遮擋的狀態和情況,這個時候往往需要局外人來幫助他們跳脫出來。第二,我們一定要切記,不要將券商研究所及基金公司的市場觀點原封不動地直接灌輸給客戶,并據此給客戶提操作建議。資產管理機構的資產配置和財富管理端的資產配置不是一回事,資產管理機構的資產配置只是財富管理端資產配置的一環,這一環所在的位置叫作“戰術”,這些內容,我們會在模塊二中和大家提及,接下來,讓我們進入第二個基本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