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動物而戰:19世紀英國動物保護中的傳統挪用
- 李鑒慧
- 1217字
- 2025-05-29 17:12:35
第一章 挪用基督教傳統:真正的愛國者與基督的犧牲精神
威廉·漢密爾頓·德拉蒙德(William Hamilton Drummond,1778—1865)是基督教“唯一神論”派(Unitarian)的牧師,他深信基督教能引導人們仁慈地對待同為神所創造的動物。德拉蒙德尤其熱衷于講述這樣一個故事:
許多年前,北愛爾蘭有一位長老派牧師,他堂區的信徒非常沉迷于斗雞活動,尤其是在復活節期間。牧師希望制止這種野蠻習俗,于是就告知信徒將有一場特別有趣的布道,請他們一定要來聽講。大家受好奇心驅使,當日都紛紛前來,竟把講堂擠得水泄不通。牧師選取了《馬太福音》或《路加福音》中的一段故事作為布道內容,以富有感染力的聲線和神情,講述了門徒彼得在聽到公雞啼叫時痛哭失聲的情景,并成功運用這段圣經情節達到了他的傳道目的。他的信眾聽后,就此放棄了斗雞這種殘酷的做法。[1]
這個故事在反虐待動物運動的萌芽階段流行了好一段時間,與牧師一樣深受鼓舞的人都對此津津樂道。熱心的基督教神職人員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援用宗教傳統中的元素,在特定歷史背景下成功制止了某種虐待動物的行為——當然,這個奇跡般的案例只是特例,卻也完美地寓示了本章要述說的故事。這個例子一方面忠實地反映了19世紀動保運動中一個顯著的趨勢,即改革者積極挪用基督教思想傳統以達成運動目標;另一方面亦充分描述了改革者對基督教傳統的熱情和強大信念。他們在引經據典時表現出高度的創意,以《圣經》文本為基礎,有時甚至能促成巨大的改變。
與19世紀時剛好相反,基督教在20世紀的西方動物解放運動中往往是眾矢之的。此時運動參與者開始對基督教傳統進行了激烈、徹底的批判和檢討,認為此傳統與運動水火不容。學界的改革者基于正統神學家、哲學家和主流教會的思想——認為動物沒有理性、沒有靈魂、僅為人類目的而存在的階層萬物觀,斷言基督教是帶有“物種歧視”(speciesist)的宗教,并視之為導致動物長久以來備受人類壓迫的罪魁禍首。[2]不出所料,這在學界激發了一場重新審視基督教傳統的潮流,人們轉而探討基督教如何能為構建更和諧的人與動物關系提供有助益的見解。為了充分評估基督教對人與動物關系的影響,本章將目光從教會認可的正統宗教文本、主流神學家的著作或宗教組織的官方立場移開,轉而聚焦于反對虐待動物和動物實驗的一般市井小民,他們確實共同構成了19世紀英國動物保護運動的主力軍。[3]當然,基督教傳統并非一股必然或單向的力量,它本身內含復雜多元甚至相互矛盾的元素,其所帶來的可能性以及所發揮的現實作用,大半仍得通過歷史行動者的主動挪用與重新詮釋來達成。本書將展示在史上首個為動物而發生的運動中,大多數參與者如何以基督教為道德基礎,選擇性地挪用其中的神學、道德和情感資源,來促成各項運動目標的實現。盡管當時的動保運動缺乏主要教會的官方支持,大多數教徒最初亦反應冷淡,但不少熱心的神職人員和平信徒仍堅持憑著自己的良心行事,沒有摒棄基督教傳統,甚至積極地從中開創出一個人道次傳統。這個孕育于民間的次傳統,成為英國動物保護運動在第一個世紀中的重要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