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農業改革
- 帶系統穿越崇禎,拯救百姓
- 會吹牛的鴨
- 2345字
- 2025-05-31 12:35:37
夜色未央,御書房內燭火搖曳,朱由檢獨坐案前,眉心微蹙。窗外風聲低沉如訴,似在為這風雨欲來的朝局低吟。他手中握著一封密信,指尖摩挲紙面,目光沉靜卻透出幾分冷意。
“溫體仁之子溫世貞……竟敢勾結江南海盜?”他低聲自語,聲音不重,卻帶著不容置疑的鋒芒。
王承恩立于殿側,垂首不敢言語。他知道陛下此刻心中已有決斷,再多言無益。
良久,朱由檢將密信緩緩收入袖中,抬眼望向窗外:“傳旨,明日早朝。”
王承恩躬身應命,輕步退下。腳步聲漸遠,屋內復歸寂靜。朱由檢起身,緩步踱至窗前,伸手探出窗外,感受那拂過掌心的夜風。寒意入骨,一如他心頭那份沉重的責任。
次日辰時,紫禁城晨霧未散,金鐘鳴響,百官陸續入朝。
朱由檢端坐龍椅之上,神情肅然。昨夜之事已在他心中醞釀成策,今日便是推行新政、整肅吏治之時。
“朕昨日已下令設立安民司,盧象升總督其事,統籌賑災與剿匪兩線。”他開口,語氣平穩卻暗藏雷霆,“然國之根基,在農。若農事不興,百姓不得溫飽,縱有兵甲百萬,亦難保社稷安穩。”
群臣屏息聆聽,皆知陛下今日所議,非同尋常。
“即日起,全國減稅賦三成,以三年為期,鼓勵農耕,扶持鄉里。”朱由檢目光掃過殿中眾人,“凡地方官員,務必如實傳達,不得虛與委蛇,更不得借機盤剝百姓。”
此言一出,殿中頓時泛起細微騷動。有人欣喜,有人遲疑,更有幾位老臣眉頭緊鎖,似有異議。
果然,禮部尚書李維恒再度出列,拱手道:“陛下圣明,減稅之舉實乃惠民之策。然財政吃緊,若驟減三成,恐致國庫空虛,反生禍亂。”
朱由檢微微一笑,并不急躁,而是緩聲道:“李尚書所慮極是。然朕已令戶部重新核算賬目,削減冗員俸祿,裁撤無用之職,以補減稅之缺。國之所重,不在金銀珠玉,而在黎庶安樂。”
李維恒默然片刻,終是退回班列,不再多言。
朱由檢見狀,心中略定。他知道,朝堂上的阻力雖大,但只要能穩住大局,新政便有望推行。
數日后,詔書傳遍天下,各地官員接旨,紛紛回奏稱頌圣德。然而,朱由檢并未因此松懈,反而更加警覺。他深知,真正考驗才剛剛開始。
半月后,東廠呈上一份密報:湖廣某縣,稅賦雖減,然糧價反漲,百姓怨聲載道;河南一地,地方官借機增設雜稅,名為“修渠之資”,實則搜刮民脂民膏。
朱由檢閱罷,臉色陰沉。他將密報擲于案上,怒喝一聲:“好個陽奉陰違!”
王承恩站在一旁,小心翼翼地勸道:“陛下,此事或許只是個別州縣所為,未必波及全局。”
“未必?”朱由檢冷笑,“朕下的旨意,不過半月便遭扭曲,若不及時整頓,待到秋收之時,恐怕連糧食都收不上來。”
說罷,他提筆疾書,親自擬定一道密旨:“速召陳啟元入宮。”
不多時,年輕禮部侍郎匆匆趕來,跪地叩首。
“臣陳啟元,恭聽陛下訓示。”
朱由檢凝視著他,語氣低沉而堅定:“朕命你即刻前往湖廣、河南等地,徹查減稅落實情況。凡有貪墨、欺壓百姓者,可先斬后奏,無需請示。”
陳啟元心頭一震,連忙應命:“臣遵旨。”
“記住,”朱由檢加重語氣,“你不是去巡視,而是去震懾。讓那些膽敢違背圣旨之人明白,天子之威,不容挑釁。”
陳啟元深深叩首,眼中閃過一抹堅毅:“臣必不負陛下厚望。”
翌日清晨,陳啟元便率隊出發,一路南下,直抵湖廣。
與此同時,朱由檢也未閑著。他召集六部要員,嚴令各司加強監察,同時命錦衣衛與東廠聯合行動,專門針對那些屢教不改的地方官吏。
幾日后,湖廣傳來消息——該縣縣令已被革職查辦,家產抄沒,百姓拍手稱快。另有一名巡撫因私設苛捐雜稅,被押解進京,交由大理寺審理。
此事一出,震動朝野。不少原本敷衍了事的地方官頓時警醒,紛紛加緊落實減稅政策,唯恐成為下一個“殺雞儆猴”的對象。
然而,朱由檢并未因此松懈。他知道,真正的困難在于如何讓改革深入基層,使每一戶百姓都能切實受益。
于是,他下令安民司設立“鄉約司”,由盧象升舉薦賢能之士,分赴各地鄉村,實地巡查,記錄百姓疾苦,反饋朝廷,以便及時調整政策。
又數月過去,隨著新政逐步落地,部分地區的農業產量開始回升,百姓生活略有改善。但朱由檢清楚,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這一日,他正在御書房批閱奏章,忽聞門外腳步聲急促,王承恩匆匆入內,神色凝重。
“陛下,陳啟元回來了。”
朱由檢抬起頭,眼中閃過一絲銳利:“讓他進來。”
片刻后,陳啟元步入殿中,滿面風塵,神色疲憊卻透著一股堅定。
“臣陳啟元,叩見陛下。”
朱由檢示意他起身,隨即問道:“此行如何?”
陳啟元抱拳答道:“回陛下,臣沿途所見,多數地方已開始執行減稅之策,百姓感激涕零。然仍有少數官員陽奉陰違,甚至借機斂財。”
“具體情形如何?”
“臣在河南一地,發現一名知府暗中增派‘義役’,實則強迫百姓無償勞作,供其修建私宅。臣已當場將其拿下,押解回京。”
朱由檢聽后,面色愈發冰冷:“此人叫什么名字?”
“回陛下,姓張,名文遠。”
朱由檢沉吟片刻,隨即下令:“將此人交由刑部嚴審,若屬實,斬首示眾。”
陳啟元點頭應命,卻又遲疑了一下,低聲補充道:“陛下,臣還發現一個現象。”
“講。”
“有些地方,百姓對朝廷的新政并不信任,認為不過是皇帝一時興起,過不了多久便會變卦。因此,即便減稅令下,仍有不少人不肯多耕。”
朱由檢聞言,眉頭微皺,心中一沉。他意識到,僅靠政令和鐵腕手段遠遠不夠,必須讓百姓真正看到變化,感受到實惠,才能贏得民心。
他沉思良久,緩緩說道:“朕打算親自巡視幾處重點州縣,親眼看看新政成效,也讓百姓知道,他們的君主沒有忘記他們。”
王承恩驚道:“陛下親往?這太危險了!”
朱由檢擺擺手:“無妨。朕若不去,怎能知曉真實民情?”
說罷,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著遠處蒼茫的山河,喃喃道:“百姓才是國家的根本。若不能讓他們安居樂業,朕這個皇帝,有何資格坐在龍椅之上?”
夜色漸濃,風吹檐角,銅鈴輕響。朱由檢的身影映在窗紙上,如同一座孤峰,靜靜佇立于風雨之中。
他輕輕合上手中的奏折,轉身對王承恩道:
“準備車駕,朕要南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