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胤?的策略
- 大清:九子奪嫡,草包老十贏了?
- 始源直至終焉
- 2016字
- 2025-06-16 17:03:02
東暖閣內,炭火映照著尹德凝重的臉龐。
“王爺容稟,此次聯袂遞書、欲遣使節入京‘朝貢’的,共有四國:英吉利國、法蘭西國、荷蘭國和葡萄牙國!”尹德每報出一個國名,胤?的心便沉下一分。這幾乎是當時海上最強力量的聯合。
尹德繼續道:“彼等呈遞的文書,奴才已命通譯謄抄副本,其核心所求,皆言現有通商口岸——廣東廣州、福建漳州、江蘇寧波、浙江云臺山——四口之地,不足以容納其商船貨物。
更言種種‘不便’束縛,致使其國商賈蒙受‘巨大損失’。故而,懇請皇上天恩,增開更多口岸,并‘厘清’貿易章程,許其更‘自由’之通商。”
“增開口岸?”胤?眉頭緊鎖。他腦中瞬間閃過前世記憶:那場徹底撕開大清遮羞布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戰爭,其結果簽署的《南京條約》也只是“五口通商”!
現在的“四口通商”竟然說不夠?這簡直太可笑了。
“荒謬!”胤?心中冷笑。他看向尹德:“尹德,你在廣州提督任上,當親眼所見。如今這四口,尤其是廣州十三行,其吞吐之量,可曾飽和?西洋商船,果真已至摩肩接踵、無處停泊之地步?”
尹德立刻搖頭,語氣肯定:“回王爺,絕無可能!奴才雖主理陸路,然海防一體,港口情形亦時常巡察。
除廣州十三行旺季時稍顯繁忙,其余三口,朝廷邸報上也如是說,如漳州、寧波、云臺山,商船往來遠未達極限。
且據奴才所知,西洋諸國商船雖多,然其販運至我大清者,多為呢絨、鐘表、香料、藥材等物,其量……遠不及我朝生絲、茶葉、瓷器、大黃等物輸出之巨!
彼等所謂‘口岸不足’、‘損失巨大’,依奴才愚見,實乃托詞!”
“不錯!”胤?眼中精光一閃,“正是托詞!”他站起身,在暖閣內踱了幾步。
尹德身為一線大員,其觀察與判斷,與他所知的歷史和后世的認知完全吻合。18世紀初的歐洲,工業革命尚在孕育或初期,對大清物美價廉的奢侈品和原材料(茶葉、生絲、瓷器)需求巨大,
但自身的工業品輸出能力相對有限。四個口岸,對于此時的貿易體量,綽綽有余。列強所求,絕非僅僅是多開一兩個碼頭那么簡單!
一個冰冷的名字浮現在胤?腦海——馬戛爾尼!
乾隆五十八年,英王特使馬戛爾尼率龐大使團訪華。那場被后世視為東西方文明劇烈碰撞的“朝貢”,徹底暴露了大清帝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虛弱本質。
馬戛爾尼使團成員以科學家的眼光,詳細記錄了沿途所見:凋敝的農村、落后的軍事、僵化的制度、官吏的腐敗……那份詳盡的報告傳回歐洲,徹底粉碎了《馬可波羅游記》編織的“東方黃金國”夢幻。
讓西方列強清晰地認識到:這頭看似龐大的巨龍,早已虛弱不堪!正是這份報告,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英國議會日后對華采取強硬政策的決心!
“可笑!可悲!”胤?心中涌起一股巨大的荒誕感。
此時,在大清朝廷眼中,視這些人為茹毛飲血、不通教化的‘西夷’。
而在他們眼中,受那《馬可波羅游記》蠱惑,亦視此時神州為遍地黃金、富庶無匹之‘神秘天堂’!
但此時,雙方真實的實力早已翻轉。
西洋諸國,其船艦已橫行七海,其火器之利,遠非大清水師老舊火炮可比!其國中,格物致知之風盛行,百工之巧,日新月異!
其疆域,早已不限于歐羅巴一隅,美洲、印度、南洋,皆有其殖民地!彼等已完成‘大航海’,正在瓜分整個世界!
而大清卻仍沉醉于‘天朝上國’之迷夢,視萬里波濤之外如無物!坐井觀天,莫過于此!”
“王爺明鑒,如此說來,彼等此番假借‘增開通商’之名,其真實意圖……”
“刺探虛實!”胤?斬釘截鐵地吐出四個字,“增開口岸是假,借機深入我腹地,觀察我山川地理、城池防務、軍備虛實、民情吏治,乃至……朝廷動向!才是其根本目的!
如同那馬……如同獵人窺伺獵物,必先摸清其巢穴、習性、弱點!”
胤?差點脫口說出“馬戛爾尼”,硬生生剎住。
“尹德,此事非同小可!你速速進宮!將此四國聯名請求,面奏皇上!你記住,只說他們的求情,咱們兩個的分析和想法一概不要說。”
“如果圣上問我的看我呢,奴才應該?”尹德問道。
“你就說此事茲事體大,不敢妄言,還請皇上召集文公大臣一同商討。”
“奴才明白!王爺洞若觀火,奴才這就進宮面圣!”
“去吧!”胤?頷首,“皇上聞報,定會召集群臣商議。本王……也要好好想想。”
尹德匆匆行禮告退,腳步聲消失在回廊深處。
暖閣內,重歸寂靜。炭火依舊噼啪作響,胤?緩緩坐回椅中,閉上雙眼,手指用力揉捏著突突跳動的太陽穴。
之后的朝會,面對那些或頑固守舊、或懵懂無知、或心懷叵測的袞袞諸公,他該持何種立場?
又該如何在維護國家尊嚴與核心利益的前提下,避免因盲目自大而招致禍端?
是像那些理學名臣一樣,高唱“天朝無所不有”,斷然拒絕,將一切斥為“夷狄貪心”。那歷史就會沿著既定路線滾滾向前,一百年后被強叩國門。
他需要策略,怎么才能讓這腐朽自大的群體接受新鮮事物是個很艱難的事情。特別是那坐在龍椅上的康熙皇帝。
他此時應該還沉浸在擒鰲拜、平三番、收臺灣、親征準葛爾這樣的夢幻泡影中。還有自己那些兄弟,他們又會是什么立場。
其實胤?知道,在《尼布楚條約》簽訂時,清軍和沙俄軍隊交鋒時,裝備和戰術便已經落后了。
只不過他們不愿意相信罷了。
窗外的夜色,愈發深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