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府江陰縣
江陰,大明時期隸屬于南直隸常州府,其地北靠大江,東臨常熟,西茲武進,南連無錫和陽湖,有田百萬畝,每年輸出糧食六萬多石,賦稅十多萬兩白銀,在整個江南都是十分富庶的地方。
乙酉南京之變,弘光皇帝出逃,時江陰知縣乃是崇禎朝的進士林之驥,本就融不進本地士紳圈子,所以做什么事都束手束腳。
如今得聞南都陷落,想要持忠守城想必也是不得了,于是整日在家族、仕途、國家、現實、信仰之間做斗爭,整個人十分擰巴。
二十年頭懸梁、錐刺股,苦走科舉之路,好不容易三十多歲高中進士,還不等他大展宏圖,光宗耀祖,他所忠于的那個大明王朝卻突然倒塌。
做降臣吧,又有違自己做人的原則和底線,不僅會辱沒祖宗,敗壞家門,還會被釘上歷史的恥辱柱上。
不順清吧,自己的政治生命就將結束,心里很是不甘。
想到這里,他不禁頓足捶胸,仰天長嘯,他想要當面質問那個高高在上,自己所忠心的弘光皇帝。
你怎么這么不爭氣啊,你辜負了大明十六代帝王,你辜負了大明兩百七十年的國運。
南京朝廷的諸公們吶,你們怎么這么腐敗無能啊。
我是對你們是充滿了無限信任的,對南明的美好前途是充滿希望的。
我是完全相信你們有能力有實力有基礎,有極大可能復興大明王朝的呀。
可是,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我是萬萬沒料到,你們這些平日里趾高氣昂的公卿們,不僅整日結黨營私,內哄奪權,貪污腐敗,不謀國政,而且還這么沒有骨氣。
硬生生將一個好端端的,明明很有希望的新生政權徹底葬送了。
就在林之驥整日矛盾、糾結、痛苦的時候,弘光皇帝在蕪湖被清軍活捉的消息傳來。
當天晚上,林之驥獨自一人來到鵝鼻嘴山的江邊,他放聲痛哭,他很想要一躍而起,為他們的理想信仰,為那個明明讓他多次失望的大明朝殉國。
但江風吹醒了他,他家里還有老父老母要他侍奉,還有未成年的兒女要他撫育,他不值得為這個里外都爛透的大明朝而死。
他痛定思痛,決定棄官回鄉,既然做不了一個忠臣,那就做個孝子、慈父吧。
回到縣衙的他,召集全縣的士紳代表和縣衙官吏們召開了最后一次縣城政務會議。
果不其然,在會議上士紳們提出了順清的意愿。
雖然早已料到他們的選擇,但林之驥仍舊聽著那么刺耳,臉色鐵青的,不愿意與這群勢利小人再說一句話,好像跟他們坐在一個房間里便已經讓他難以呼吸。
但士紳代表急切的想要知道他這個全縣第一人、百里侯的真實想法。
被問得急了,林之驥才終于說了一句話:“江陰,是你們江陰人的江陰。”
說罷,他讓三班衙役將這些利益小人趕出了縣衙,然后看向在座的其他縣衙官員道:“既然你們都已經決定降清,本縣身為知縣,理應與全縣百姓同進退,但本縣又身為大明的官員,無法接受做清人的官員,所以本縣決定就此辭去江陰知縣一職。”
縣衙官吏們果然開始挽留,但林之驥知道,他們挽留自己不是因為忠于大明,而是因為他們需要一個與清廷接觸的白手套。
所以林之驥堅決的交出縣衙門大印,第二天一早便攜帶家眷回莆田老家去了。
在林之驥走過后沒多久,多鐸的特使便派人來常州索要戶口和稅務印冊。
但常州知府也與林之驥一樣,早已掛印離去,或者說,幾乎大半個江南,在短短十幾天內,便陷入了無政府狀態。
多鐸得知了常州無人主事的消息后,果斷派出降清官員劉光斗前來安撫常州和鎮江兩府。
劉光斗來到常州,先是解決了常州府治武進本地事務后,獲悉林之驥擅自棄職且已離開江陰的消息后,立即快馬加鞭帶著百余名護兵來到了江陰縣。
召集了江陰本地的參將張宿、海防同知、縣丞、蘇松學政、兵備道副使開會,勸說他們降清,并許諾只要他們降清,保證他們官升一級。
然而就在劉光斗現身說法時,參將張宿猛地站了起來,義正言辭道:“劉御史,你見風使舵,不仁不義,官運亨通,那是你的事,沒必要跟我張宿多費口舌,也不要到江陰來顯擺,不要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我張宿是個軍人,是個粗人,聽不懂你的那些個彎彎繞,軍人向來以服從命令為天職。”
“既然南京朝廷沒有命令我順清,無論大明朝廷存在與不存在,反正我至今沒接到投降的命令,所以我決不可能順清。”
“劉御史,你現在是新朝的官,我是舊朝的官,我怎么可能聽你的?既然道不同,我們自然不相為謀,現在,我辭去江陰參將一職,老子不干了。”
說罷,張宿憤然走出了會議室。
因為張宿是帶兵來參加會議,所以劉光斗也無法將之留住,只能臉色鐵青的任由他離去。
隨著張宿提出辭職,海防同知程于古、縣丞胡廷棟也當場辭職,并立即走出了會議室。
會議室里只剩下學政朱國昌、兵備道副使馬鳴霆。
他倆既不表態說愿意順情,也不直接說辭職,只是當著劉光斗的面,只說“容我再考慮考慮。”態度十分曖昧。
但當晚,最終還是不肯做降臣、不愿仕清的朱國昌、馬鳴霆趁劉光斗護兵看守疏忽之際,翻墻離去,最終離開了江陰縣。
次日,得知二人逃走的劉光斗知道再待下去也沒什么大用,自己還需要去其他地方招降,于是只得懊惱地離開了江陰。
就此,江陰成了一座群龍無首的無政府之城。
五月末尾,聽說劉光斗勸降未果的消息后,江陰城里的秀才們,整天聚集在江陰文廟里,一會兒慷慨陳詞,一忽兒相擁而泣。
江陰主要官員都棄職而逃了,這些讀書人沒了知縣的領導,沒了參將、兵備的守護,沒了精神導師蘇松學政朱國昌的指引,頓感天塌地崩,窮途末日。
他們空有一腔報國之志,也勇于一死報君恩,但就是沒有半點實實在在的報國真本事。
很快,江陰便得到了常州豎起清軍旗幟的消息,并且常州府來文要求包括江陰在內的轄區內所有縣城,10日內務必將本縣的戶口冊、田賦冊、商稅登記冊等印冊上交常州府衙,然后由常州府匯總后上報南京清軍軍事樞紐。
為了不因為誤事而導致江陰被清軍懲罰,最終,還是江陰的士紳們站了出來。
他們最終一致推舉縣主簿莫士英為代知縣,暫時主持縣衙門的日常工作,代替江陰縣前往常州府匯報工作。
然而莫士英也有自己的小九九,想要乘機謀劃清委江陰知縣的職位,將自己頭上這個代字去掉。
而方法嘛,當然就是向現如今在常州府暫時主持全府工作的劉光斗行賄咯。
但當莫士英統計完縣衙內的留銀后,才發現全縣財帳上僅有1000兩銀子,這點能辦什么事。
本來就這么點銀子,稍微動點就會露餡,總不能拿自己的錢去跑官吧,那可是自己的活命錢。
于是他找到了江陰縣最有錢的貢生“黃半城”黃毓祺,巧言利舌下成功向黃毓祺融資了1000兩白銀,作為莫士英去常州府的公關費。
當莫士英揣著1000兩巨款以及江陰縣的賬簿來到常州,上下打點,并得到了劉光斗的承諾。
誰知六月初劉光斗便被多鐸派往他處,卸任了常州府的差遣,接任常州知府的是另一位官員,而被任命為江陰知縣的,也是另一位前朝河南的進士。
也就是說,自己的這1000兩銀子完全打了水漂。
看到任命文件的莫士英欲哭無淚,他所有心計全然枉費,失望透頂的他再也沒有了做事情的欲望。
于是憤怒的他直接帶著印冊回到了江陰縣,并揚言自己將印冊已經交給了御史劉光斗。
回到縣衙后他又辭退了縣衙內的所有衙役,自顧自的將自己關在了家里,不再理事。
江陰縣民也都以為常州府下文要求上交的印冊已經完成了,江陰已經納入到了清廷的管轄之中,所以放下心來。
只是外面一日一變的消息,不斷過境的潰兵、流民、流兵,讓江陰百姓始終無法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