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杭州招賢閣
- 南明昭武
- 君子以懿文德
- 2468字
- 2025-06-30 20:00:00
杭州驛館
自湯若望來杭以后,便一直帶著徒弟菲恩待在房間里,尋求見太子殿下的門道。
而湯若望拿著朱由梓寫給他的征辟文書去官府尋求面見太子,卻都被衙門官員拒絕了,并指示他要去東宮。
可東宮位于皇城之內,他一個沒有功名在身的外國人連靠近都靠近不了,如何去得了東宮。
無奈,他只得待在杭州城的驛館內,靜靜等著太子想起他。
這日,正當湯若望在給菲恩等隨行傳教士傳授在明朝的為官之道,以及一些潛規則時,驛館的房門被敲響。
“請問湯若望湯教士在嗎?”
一名身著明裝,掛著銀十字的教徒打開房門,一個面容樸實的中年文人如是詢問道。
“你是?”
湯若望看著眼前這個有些面熟的中年文人,疑惑道。
“尊敬的湯教士,家父徐諱光啟。”
湯若望驚喜上前道:“我的主啊,你是保祿(徐光啟的教名)的兒子嗎?”
中年文人含著笑道:“是的教士,在下徐重,聽聞教士從壕鏡來杭,特來拜會。”
湯若望激動的將徐重迎進來,“太好了,你終于來了,我正不知道該怎么做呢。”
兩人各自落座,湯若望有些著急的說道:“賢侄有所不知,我奉太子征辟來到杭州,本欲到本地府衙投遞,可本地官員跟我說此令由太子親自下達,可以直接去東宮投遞。”
“然而東宮位于皇城,我如何去得?賢侄久在杭州,可否幫我想個方法。”
由于徐光啟是天主教徒,所以徐重也受到了其父與天主教的影響,也看了很多其父翻譯過來的西洋書籍,因此眼光比同時代很多文人更加開闊,對于天文、歷法、數學、測量等雜科很有興趣。
只是他與其父入教不同,徐重并沒有加入天主教,而是考過舉人后,便無意于仕途,自己待在家里閉門造車,深入研究數理化學等新式科學。
這次之所以由松江府來杭州,一則是接到了自己父親門人陳子龍的書信,告訴他當今太子十分重視格物學,且征召了很多新學大師在杭州,讓他去杭州為太子效力。
二是接到了父親老友,也是父親的入教引導人湯若望的書信,想要請他當向導,幫助他見到太子。
“教士先生,勿安。可否將書信給重一觀?”
“當然。”
湯若望讓菲恩將壓箱底的東宮征辟文書拿來,遞給徐重看。
徐重仔細看了看,心中便有了計較。
“教士先生,這封信雖說是太子的征辟文書,但上面只加蓋了太子的私印,并沒有官印,所以你去地方官府尋求幫助,人家也見不到太子,如何能夠幫助你,所以自然不得其門。”
“那怎么辦。”
“據在下所知,太子在宮外的派駐只有大都督府與招賢閣這兩處。”
“其中大都督府位于軍事禁區,我等沒有軍職在身無法靠近。不過招賢閣就不一樣了,處于城內鬧市,是太子殿下尋求人才所在,一定有太子殿下派駐的親信,先生或可去招賢閣一試。”
“正好,我從松江來,也要往招賢閣一趟,先生或可與我同行。”
湯若望聽到徐重的建議,心中一塊心病去除,自然沒有意見。
于是二人決定擇日不如撞日,湯若望稍微收拾了一下衣裳,讓菲恩帶著其他人留在驛館,不要到處走,自己隨著徐重來到招賢閣。
一進入招賢閣,湯若望異域樣貌就被所有人吸引了。
“現在連夷人也來與我等爭鋒。”
“異域之人,難登大雅之堂,我不信太子會看重夷人而輕視我等大明士子。”
招賢閣是一棟多層閣樓,一樓是大堂與酒食。
被招賢閣招攬的人才可免費在一樓就食。還沒有被招攬的人才也會在此等候閣內的考試。
二樓是辦公場所。
招賢閣會派專員查驗來人的身份、功名,以防冒名。
確定沒有問題,不是敵國探子后會進行初步的筆試。
筆試都是最簡單的經書,只要是通過了鄉試的人都能簡單回答,主要是防止有人拿著別人的功名來渾水摸魚。
然后便是面試,面試官會具體考察考生別的特長。
最終招賢閣會將記錄送到東宮,然后朱由梓再量才而用。
或是留在詹事府、衛率府、大都督府自己用,或是推薦給朝廷,讓他們擇才任用。
三樓往上以及閣樓的后院是客房和廚房,是留給通過了招賢閣考試的人居住的,都是免費的,一直到東宮確定了他們去向,才會拿著證明離開前往上任。
朱由梓之所以開設招賢閣。
一來是為了填補當初自己手下無人可用的窘境。
二來是因為大明失去了半壁江山,科舉停滯,許多人才沒了上升通道,再加上原來存在北邊的中央官員檔案丟失,很多有才之士失去了做官的機會,招賢閣便給了他們一個重新證明自己有做官能力的機會。
三來,是沒了科舉,官場沒了新鮮血液,很多官位吏部只能從已有的官僚群體或諸生中選擇。招賢閣也給了吏部一個另外的選擇。
所以招賢閣內不僅有東宮的專員,也有吏部的主事派駐。
一旦遇到真才實學的人才,雙方甚至會有所爭搶。
湯若望、徐重兩人沒有理會大堂內那些士子們的議論,而是徑直走到柜臺處,將一封征辟文書遞給掌柜的。
掌柜的看到了書信末位的太子之寶,當即大驚失色,恭敬道:“這位先生請稍候,此事非在下可做主的,需請人來給先生解答。”
“有勞了。”
在他人懷疑的眼光中,很快一名中年文士飄然從二樓走了下來。
“是徐先生,徐先生居然下來了。”
徐若谷,崇禎朝同進士出身,師于黃道周,是東宮專門負責招賢閣的專員,翰林院修撰兼東宮詹事府左贊善,從六品文官。
作為太子心腹,專門為太子招攬人才,徐若谷自然有他的獨到之處。
除了為人謙遜有禮,且思想少有的開明,雖沒有什么特別精通的,但勝在學的雜,詩詞歌賦、小說戲曲、四書五經、基層治理、經商開礦、西洋東洋無一不會。
加上其出身嘉靖朝首輔徐階家族,在江南素有人脈,朱由梓一見到他便將其任命為專司招賢閣的負責人。
最后果不負朱由梓厚望,徐若谷選才從不以出身、門戶派別做標準,而以朱由梓的需要以及才能為主,給朱由梓推薦了許多有才之士,其中不乏可治理一府之才。
“湯先生終于來了,太子殿下掛念你久矣,快隨我上樓。”
招呼完湯若望,徐若谷又看向一旁的徐重,只覺得眼前之人自有氣度,眼睛一亮,微微行禮問道:“不知先生名諱。”
徐重回禮道:“在下松江徐重,接陳子龍先生書信,來杭面見太子殿下。”
“原來先生就是文定公之子,太子殿下亦心向久矣,同請,同請。”
徐若谷禮數周到,并不自持名望,立即將兩人迎入二樓。
這一幕讓一樓那些沒有通過考試的人議論不已。
“上樓了,居然上樓了。”
“唉,太子殿下不識人也,寧愿用異邦人,也不愿意用我等賢才,且去,且去。”
“去你的吧,你算個什么賢才,天天在春香樓里留宿的那個張公子是不是你。”
“誹謗,你這是誹謗,他誹謗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