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本書獲譽
- 西方通史(第2卷):世界大戰的時代,1914~1945(全3冊)
- (德)海因里希·奧古斯特·溫克勒
- 1195字
- 2025-08-25 10:56:20
以學科前沿成果為基礎,合理兼顧不同視角,筆法精湛。
——沃爾夫岡·米夏爾卡,《以史為鑒》(Geschichte für heute),2012年第4期
歷史書寫的杰出之作。
——威廉·馮·施特恩布爾格,《法蘭克福評論報》(Frankfurter Rundschau)
這部集大成之作行云流水又扣人心弦,歷史評價謹慎、恰當,風格獨特,尤其是因為溫克勒的書寫拋棄了以往與政治決策史緊密相連的寫法,而轉向政治思想的世界。
——迪爾克·舒曼,《南德意志報》(Süddeutsche Zeitung),2011年9月26日
溫克勒并非為了未來的學術發展而寫這部著作,他的目標讀者是更廣大的、愛好歷史的人群。沒有第二位歷史學家能像他那樣精妙地將分析和敘事結合起來。他深知應如何馴服龐雜無序的史料,并將多面信息歸納為可靠的結論。他的寫作時時關照國際學界的研究成果,卻直觀明了,絲毫不讓讀者生出畏讀情緒,幾乎忘卻要讀懂一部大部頭曾是多么艱辛。……溫克勒里程碑式的《西方通史》是其博學的結晶——其敘事氣魄非凡,判斷細致周全,文筆簡潔有力。
——沃爾克·烏利希,《時代周報》書展特別版(Die Zeit Messebeilage),2011年10月6日
筆法雄偉莊嚴,恰如一幅描繪歐洲的巨幅油畫。
——阿爾弗雷德·珀瑟,《蝴蝶周刊》(Falter),2011年10月12日
海因里希·奧古斯特·溫克勒在《西方通史》第二卷對1914~1945年的歷史做了規模宏大的講述。溫克勒的兩卷本《走向西方的漫長道路》和著作《魏瑪共和國》已經讓他獲譽無數,登上德國歷史學家的名人堂。他終將成為人們銘記的殿堂級的學者。……在一個由新的政治和經濟玩家操縱的變幻莫測的世界里,德國肩負著讓歐洲保持地位、不受侵蝕的任務,為此只能堅強地迎接一切困難。公眾需要了解這種責任意識的歷史根源。
——皮爾·施坦布呂克,《明鏡周刊》(Der Spiegel),2011年9月26日
這是一部扣人心弦的作品。它結構清晰合理,因而也可以作為一部很好的工具書供人翻閱。
——《側面》(Profil),2011年12月19日
溫克勒對這段歷史的回顧是引人入勝的,值得一讀。……溫克勒再次證明自己是一位出色的敘述者。
——茜貝拉·派訥和克勞斯·布魯默,德新社(dpa),2011年11月29日
簡直就像歷史學家中的赫爾穆特·施密特。
——尼克·弗里德,《南德意志報》(Süddeutsche Zeitung),2011年9月22日
還從來沒有人像這樣書寫過西方世界的歷史。
——沃爾克·烏利希,德國廣播電臺(Deutschlandfunk)
海因里希·奧古斯特·溫克勒為世界大戰的年代書寫了一部紀念碑式的作品,對歐洲史感興趣的人絕對不能錯過。……無與倫比的偉大作品。
——弗朗克·威伯,2012年1月6日
1200多頁的著作梳理了歷史事件的原因、結果,以及那些沒有取得預期效果的、將人們帶進極端年代的特殊道路。是一部知識量巨大,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
——米夏爾·黑塞,《法蘭克福評論報》(Frankfurter Rundschau),2011年10月11日。
這部作品對20世紀上半葉歐洲和美國的政治史做了詳盡的記述,在敘事的清晰度和準確度上幾無可匹敵,是專業知識的權威著作,歷史評價平衡公允,文風在平和友善中閃爍著光芒。……很難想象能有比這更巧妙、精準而包羅萬象的作品。
——烏利希·赫爾伯特,《法蘭克福匯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2011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