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誰在挑戰這個社會的道德底線
- 倫理與事理:三思齋時評及其他
- 李建華
- 1573字
- 2025-08-20 14:28:22
2017年,在寒冷的冬天來臨之際,發生了一系列事情,讓人心寒,無法心安,難以自持。從“湖南沅江高中生殺害老師案”到“北京紅黃藍幼兒園虐童事件”,從網絡到現實引起軒然大波。其實,又何止“今冬”,這類問題常有發生,總是有人、有事在不斷挑戰這個社會的道德底線,挑戰人們的心理承受力。
什么是善良?其實非常簡單,就是人對同類的憐憫、同情、關懷和顧念,沒有害人之心,沒有損人之行。父慈子孝是善良,夫妻恩愛也是善良;尊老愛幼是善良,尊師愛生也是善良;君明臣忠是善良,愛民如子更是善良;錦上添花是善良,雪中送炭更是善良……相反,暴力殺師、虐待兒童,都是惡,是對同類的殘忍,這是我們最最基本的是非觀、人生觀、價值觀。突破了人類的道德底線,善惡不分,無論何種自以為正當的理由都說不過去,無論何種自認為神圣的法律都無法生效。
人為什么需要善良?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太渺小、太孤單,需要彼此之間的理解、同情與幫助,只有這樣,我們才有生存的可能。善良的發生機制就是推己及人,將心比心,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自己如何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處境,善善相循。
可是,總是會有人去挑戰我們的道德底線,這不是某個人,也不是某個群體,而是一種“惡勢力”,只有“惡勢力”才敢挑戰“善底線”。這種“惡勢力”表現為專橫者、貪婪者、偽善者,如果集三者于一身,就會十惡不赦,罪惡滔天。
專橫者就是有權就任性的人,并以權勢作為衡量一切是非的唯一標準。克雷洛夫寓言《狼和小羊》里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餓狼要吃掉在小河邊上喝水的小羊,它的理由是小羊攪渾了它的清水,小羊說:“我是在離大王一百步的下游喝水的。”狼又說:“前年夏天你得罪過我。”小羊說:“我從娘胎出來還不到一年。”狼又說:“一定是你的同類……為了它們的一切罪惡,我要向你清算。”小羊說:“我有什么罪呢?”狼說:“你的罪名就是我要吃你。”最終把小羊拖走了。克雷洛夫的結論是:“弱者在強者面前總是有罪的。”綜觀社會生活中的種種現狀,不難發現許多異曲同工之處。
貪婪者就是失去節制、放縱自己的人。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有兩種享樂欲望是合理的,一種是需求與獲得才能的過程中所帶來的享樂,另一種是獲得才能后施展其才能所帶來的享樂。與此相關聯的是,弗蘭西斯·培根認為,人“促進和完善其本質的欲望”,并且“把它擴展到他物之上的欲望”,是一種“積極的善”,同樣,人們對自己的欲望不加權衡和節制,就是惡。伊壁鳩魯認為欲望可以分為三類:“有些欲望是自然的和必要的,有些是自然的而不必要的,又有些是既非自然而又非必要的。”他舉例說,面包和水屬于第一類;牛奶或奶酪屬于第二類,人們偶爾享用這些東西,可以用面包去代替;第三類是那些虛妄的權勢欲、貪財欲等,理應舍棄。只有自然而又必要的欲望,才是善的,過分貪婪,就是惡。
偽善者就是偽君子(時下也可叫“兩面人”)。偽善就是打著善的旗號干著惡的勾當。偽善是邪惡向德性所致的一種虛情假意,偽善是道德上的形式主義和虛偽的變種。偽善者用極端嚴肅主義、清教徒行為和偏執性的精神來解釋道德要求,使自己在周圍人面前擺出一副操行善良和篤信宗教的樣子,公開顯示自己的“美德”,并對其他所有人的行為扮演一種嚴格監視者的角色。偽善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一方面使道德成為表面上的儀表優雅和形式上的禮儀;另一方面又使它成為風尚中的秘密警察,為粗暴地干涉、損害他人權利找借口。
當然,挑戰道德底線的還有道德上的無知者和冷漠者。道德無知者因為沒有善惡觀念,或者善惡顛倒而導致作惡,而道德冷漠者則也許在認知上知善,但在心理上冷酷無情,在行為上視而不見、見難不幫、見死不救。關于這一點,我已經在我的微信公眾號的有關文章中有所涉及,在此不再重復。總之,無論有多少人想挑戰社會的道德底線,我們一定要堅守,一定會堅守,一定能堅守,堅信善良一定會戰勝邪惡。
2017.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