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思想》: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的生成發(fā)展

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描述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整體性范疇。它是一個有多種社會要素構成的、以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為基礎、以人的社會實踐和“現(xiàn)實的人”為出發(fā)點、以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為主線的社會發(fā)展理論。不斷深化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的研究,對于我們今天貫徹落實新發(fā)展理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都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

把社會比做一個有機整體的思想自古有之。早在古希臘時代,希臘人就以“有機整體”或“共同體”的觀點來觀察和解釋宇宙世界與現(xiàn)實社會。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從社會分工的角度論述了城邦的起源,認為城邦的建立“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不能單靠自己達到自足,我們需要許多東西”,“由于需要許多東西,我們邀集許多人住在一起,作為伙伴和助手,這個公共住宅區(qū),我們叫它作城邦。”[1]也就是說,城邦是因人們相互需要而產生的,是一個生活共同體。在這里,農夫、瓦匠、紡織工人、鞋匠、醫(yī)生等不同職業(yè)的人按照分工居住在一起,相互需要、相互聯(lián)系。因此,國家立法的職責“不是為城邦任何一個階級的特殊幸福,而是為了造成全國作為一個整體的幸福。它運用說服或強制,使全體公民彼此協(xié)調和諧,使他們把各自能向集體提供的利益讓大家分享。而它在城邦里造就這樣的人,其目的就在于讓他們不致各行其是,把他們團結成為一個不可分的城邦公民集體”[2]。在柏拉圖看來,最理想的國家是一個由社會分工構成的相互協(xié)調、相互補充、沒有對抗,并由有德行和智慧的賢人俊杰來治理的有機整體。盡管柏拉圖在《理想國》中還不可能認識到國家的起源和本質,因而把建立社會的需要來代替國家產生的緣由,使人感覺“國家(實則是社會)乃是人類生活所必須的東西”[3]。但他把城邦看成是一個公民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仍具有深刻的方法論意義。亞里士多德在繼承柏拉圖關于城邦起源于公民相互需要觀點的基礎上,更強調城邦內部各組成部分的相互合作所產生的整體和諧。亞里士多德并不贊同柏拉圖所追求的最好的城邦應是最大限度地整齊劃一,認為這將賦予國家太多的統(tǒng)一性,把國家弄成了一個個體,最后“不過是使城邦毀滅而已”[4]。他主張城邦社會結構的和諧不是絕對的整齊劃一,而是建立在由農民、工匠、商人、傭工、武士、祭司、公職行政人員等不同職業(yè)階層群體既保持自身相對獨立性又相互合作的基礎上的,應是高度分化基礎上的和諧有序和有機統(tǒng)一,因而城邦不僅是一個經濟利益共同體,而且還是一個具有經濟、政治、倫理各要素構成的相互統(tǒng)一的有機共同體。

到了近代,康德較早從自然屬性對有機體進行了定義:“一個有機的自然產物乃是一個產物,其中所有一切部分都是交互為目的與手段的。”[5]黑格爾則把有機體作為一個根本原則應用于各個領域特別是國家范疇的分析上。他說,國家是一個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機體,“機體的本性是這樣的:如果所有部分不趨于同一,如果其中一部分鬧獨立,全部必至崩潰”[6]。但他又認為,國家是倫理理念的體現(xiàn),是以一種倫理理念或民族精神使國家凝聚成一個獨立的有機整體。空想社會主義者圣西門在19世紀初也初步提出了社會有機體思想,他視社會為一個有機體,社會有機體的結構與發(fā)展服從各種恒定的規(guī)律,人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規(guī)律,據以在實踐中預測社會現(xiàn)象,并自覺地指導其發(fā)展路徑。[7]圣西門死后,他的門徒在《圣西門學說釋義》中明確提出“社會是一種有機整體”,并要求分析“社會這個統(tǒng)一集體的各個器官”。[8]曾經做過圣西門秘書的孔德第一次將有機體概念應用于社會學領域,他把社會與生物學中的“個體有機體”進行比較,認為社會同其他生命有機體一樣,各個部分之間必然是協(xié)調一致的,從而構成一個和諧、團結的整體。在他看來,社會愈發(fā)展,社會的基本特征——和諧與團結——就愈益顯著。[9]他把社會有機體分解成家庭、階級或種族以及城市和社區(qū),其中家庭是社會真正的要素或細胞,階級或種族是社會的組織,城市和社區(qū)是社會的器官。他反對社會契約論,認為社會是一個有機的統(tǒng)一體,其整體大于其各個部分之和,任何部分都是相互聯(lián)系的,并且只有在社會統(tǒng)一體內才可以被認識。爾后,斯賓塞則進一步論證了生物有機體和社會有機體的同一性和異質性。他認為,社會就像一個生物有機體,由其各個部分組成,并在相互依賴、相互聯(lián)系的基礎上生存和進化。而且社會有機體的進化是從量的增長開始的,隨著量的增長,社會有機體會發(fā)生整體的結構進化、功能分化和相互依賴的增加。量的增長是社會有機體由小到大的規(guī)模變化,在社會有機體規(guī)模變化的同時,出現(xiàn)結構的進化,社會組織由簡單到復雜。[10]總之,斯賓塞運用“結構”“功能”“分化”“整體”等概念把社會有機體看作是一個自我調節(jié)自我發(fā)展的系統(tǒng),突破了孔德把社會有機體的進步看作是觀念與精神的發(fā)展的觀點,但他在論述社會結構分化與功能分化時,并未將歷史的因素如階級等納入其社會有機體結構模式的分析范疇之中,從而未能真正說明社會有機體的進步發(fā)展既產生結構與功能的分化,還產生了利益的分化,也就未能闡釋清楚階級利益在社會發(fā)展中的動力作用,最終陷入了反歷史主義的困境之中。[11]

馬克思克服了康德、黑格爾的歷史唯心主義和孔德、斯賓塞的機械性等缺陷,從人類社會的整體性生成角度把社會有機體理論奠基于社會經濟形態(tài)理論的基礎上,從而揭示了社會有機體的歷史唯物主義基礎,為社會有機體理論指明唯一科學的方向。馬克思在1842年《評奧格斯堡〈總匯報〉第335號和第336號論普魯士等級委員會的文章》中,從“有生命的有機體”到“國家生活的有機體”,區(qū)別了有機體不同于無機體的本質特征。[12]后來他在《哲學的貧困》中又提出了“社會機體”的概念,強調“誰用政治經濟學的范疇構筑某種意識形態(tài)體系的大廈,誰就是把社會體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割裂開來,就是把社會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變成同等數(shù)量的依次出現(xiàn)的單個社會。其實,單憑運動、順序和時間的唯一邏輯公式怎能向我們說明一切關系在其中同時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會機體呢?”[13]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從動態(tài)發(fā)展的角度具體描繪了一幅社會有機體結構和功能的發(fā)展圖景:“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fā)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fā)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xiàn)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xiàn)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fā)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fā)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fā)生變革。”[14]1867年,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版序言中,再次明確指出:“現(xiàn)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15]這一結論是《資本論》創(chuàng)作史的結果,也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總體研究的思想結晶。馬克思正是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有機體的全面分析,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的不可調和性,從而指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歷史趨勢。

注釋

[1]〔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郭斌和、張竹明譯,商務印書館,2009,第58頁。

[2]〔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郭斌和、張竹明譯,商務印書館,2009,第279頁。

[3]吳恩裕:《論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參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2009,第8頁。

[4]參見徐大同總主編《西方政治思想史》第1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第272頁。

[5]〔德〕康德:《判斷力批判》(下),韋卓民譯,商務印書館,1964,第25頁。

[6]〔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商務印書館,1961,第268頁。

[7]參見于海《西方社會思想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第135頁。

[8]參見陳志良、楊耕《論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理論》,《哲學研究》1990年第1期。

[9]徐大同總主編《西方政治思想史》第4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第154頁。

[10]張琢、馬福云:《發(fā)展社會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第29、39、40頁。

[11]參見于海《西方社會思想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第153~154、158頁。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33~334頁。

[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223頁。

[1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2~3頁。

[1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84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尖扎县| 东乌珠穆沁旗| 万年县| 铁岭县| 明水县| 乐陵市| 双桥区| 凉城县| 托克逊县| 衡阳县| 乳山市| 嘉祥县| 新竹县| 涞水县| 北流市| 始兴县| 玉山县| 哈巴河县| 屏东县| 营口市| 长宁区| 措勤县| 鲁甸县| 抚顺县| 鹿邑县| 吴堡县| 甘泉县| 蒲城县| 谷城县| 黄山市| 嘉荫县| 邓州市| 岳池县| 黄浦区| 苏尼特右旗| 舞钢市| 莱州市| 大足县| 新建县| 财经| 济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