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這章跟本書劇情關系不大,跳過也不影響閱讀。
不過,作者并不是故意水字數。
由于這本書選擇了從峨影開局,而峨影的名人比較少,事跡也不為人所知,所以開書前我查閱了一些資料,大致搞清楚了八十年代峨影廠的構架。
本書中提到了峨影的廠長書記主任演員攝影師什么的,都是真實存在的人物,他們的職務,人事任命也是按照實際情況寫的。
不過這些人和事在書中只是當背景存在,所以并不詳敘。
唯獨老攝影師李爾康的經歷讓我比較感慨,就在這一章里,簡單地記錄下來了。
反正也不收錢,您湊合看吧!
……
清蒸鰣魚、響油鱔糊、姑蘇鹵鴨……一道道淮揚名菜流水般端上來。
雖然劇組多是四川人,有點吃不慣,但也知道這些菜鼎鼎有名。
如果覺得不好吃,那就是自己的口味問題,應該仔細品嘗,用心體會。
個個都這么自己PUA自己,吃著吃著,嘿,還真的品出其中的妙處來了。
一時之間,觥籌交錯,杯盤狼藉,不亦樂乎。
楊昊一直對抗美援朝的事情很感興趣,怎么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能夠和聯合國軍打得有來有回的?
趁著高興,過去給李爾康敬酒:“李老,你給我們講講,你當年在朝鮮打美國佬的故事!”
李爾康也喝美了,敞開衣襟,說道:“你想聽啊,那我給你講講。”
眾人一時住了杯,聽他慢慢道來。
“我是主動要求去朝鮮的,1951年1月,我跟我的助手韓重生從丹東過鴨綠江,那里有江橋,但已經被炸了,我們是從冰面上過去的。
我們大概帶了2000尺的35毫米膠片,韓重生背膠片,我背攝影機,我們還帶了一支卡賓槍,400發子彈,另外還自帶糧食。”
“聽說糧食都是炒面?”
所謂的炒面,就是把面粉直接炒熟,吃的時候加點水,喇嗓子,難以下咽。
“對,給你發個袋子,把炒面放里面,掛在脖子上,得有七八斤重吧。條件好就有罐頭,我們是一斤重的豬肉罐頭帶兩個,還發一條毯子。”
楊昊心想,背這么多東西,太不容易了。
李爾康繼續講:“過了江就是朝鮮的新義州,我們到19兵團政治部報到,然后就上前線。
我記得當時都還很冷,過大同江的時候,冰就像玻璃,薄薄的一層,走過去就像冰碴。
我們是把褲子全脫了,光著過去的,冰碴就像玻璃一樣劃在大腿上,整個腿腳都是麻的……”
眾人聽著李爾康的講述,想象著那艱苦的環境,如同身臨其境,一時之間,宴會廳內落針可聞。
“我們拍的主要是第五次戰役,初期主要針對英軍坦克29旅,當時是個什么情況呢?
就是英軍坦克來了,我們就趴在公路邊上,把手雷朝第一輛坦克扔過去,炸壞了就停在那里。
后面的坦克就只能走稻田地,坦克車又陷在水田里動不了,我們的部隊就跑上去,把后面的坦克也炸了。
再后邊的坦克就想退回去,我們就沖過去用槍把英軍士兵打下來,他們成了俘虜,坦克就是我們的了。
最后把搶到的坦克集合起來,拍一個坦克壓過去的鏡頭……”
李爾康講的異常平靜,但大家卻都知道,志愿軍只憑著手雷和沖鋒槍,硬抗英軍的裝甲部隊,這必然是一場惡戰。
不知有多少年輕的戰士,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李爾康后面還講了很多,我軍打一個山頭,常常要準備一兩個月的彈藥,因為后勤供應不上。
打戰就是打后勤,后勤運輸得好,物資充足,我軍就有能力把敵人消滅掉,所以雙方經常為了運輸線大打出手。
美軍的手段就是用飛機炸路、炸橋,我軍就用高射炮防備敵機,隨炸隨修,隨修隨炸。
然后就是運輸時間全改到晚上,敵機一來就關燈,當時的雷達也不發達,什么都看不見。
美軍就使用子母彈,母彈在空中爆炸后,一散就是十幾公里,我軍的汽車就很容易被炸。
還有高地爭奪戰,什么883.3高地,942.9高地,實際上就是一個小土坡,敵人防守,我們進攻。
這樣的爭奪戰,幾天傾瀉的彈藥可能比抗日戰爭時期一個月都多,極其慘烈。
李爾康隨軍兩年,歷經生死,拍攝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后來形成了一部紀錄片《鋼鐵運輸線》。
他還拍過一部《寬帶俘虜》,這個故事聽起來沒那么慘烈。
“1953年,我從朝鮮回來,到小豐滿那邊的戰俘營去拍攝戰俘。”
“是不是各個國家的戰俘都有?”
“對,韓國、土耳其、菲律賓、日本、英國、澳大利亞、加麻大、美國……”
“還有日本?”楊昊有點意外。
“有,當時我讓戰俘營的同志找個會理發的戰俘給我理發,那人一看我就覺得他是個日本人,我就用日語跟他交流了幾句。
我會說日語嘛,他就很吃驚。我問他,你們日本也參戰了?他說主要是搞運輸!”
抗美援朝期間,大約有兩萬日本被派往朝鮮,他們主要從事運輸、掃雷、翻譯等工作。
楊昊本來想罵一句媽的小日本,想到李爾康也有日本血統,話到嘴邊,硬生生忍住了。
“五一勞動節的時候,我們給他們搞了一個運動會,有籃球比賽啊,百米跑啊,跑400米的……應有盡有!”
李爾康說起運動會的細節,說得眉飛色舞,沒有了之前的沉重之色。
楊昊心想,這要是拍成電影,就叫《戰俘運動會》,那一定相當的提氣。
后面還講了一些戰俘之間打架的事,白人天天打黑人,搞種族歧視。
還有白人逃跑,結果被老鄉抓住,打個半死什么的。
停戰之后,志愿軍還駐扎在朝鮮,當時的西海指揮部把各種戰利品都堆在一起,派李爾康去拍了下來。
形成了一部紀錄片,就叫《戰績展覽館》。
李爾康講完,大家感慨良多,吳文寶提議道:“我們一起唱一首《志愿軍戰歌》,向老英雄致敬,好不好?”
“好啊!”
吳文寶起了個頭,宴會廳內響起了雄壯的歌聲。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中國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抗美援朝打敗美國野心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