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九寨溝
- 文娛時代1982
- 摟住油菜花
- 2425字
- 2025-05-28 23:37:54
楊昊拿著5000港幣巨款,不知道干啥用。
他是個孤兒,父母在五年前修建青藏線的時候永遠留在了高原,他是靠著烈士父母的余蔭才順利考上大學的。
八十年代的人有了點錢一般就是給家里添大件,也就是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這些電器。
楊昊暫時還沒分房子,這些電器買了也沒地方放。
他現在跟著劇組混,吃住不用花錢,一個月幾十塊的工資都花不完,遑論這五千港幣巨款了。
琢磨了半天,全部兌換成了外匯券。
在計劃經濟年代,人民幣沒啥用,因為很多東西都要憑票。
比如你去飯店吃飯,得有糧票。沒糧票,光有錢,你吃不上飯。
但外匯券就牛逼了,拿著這玩意兒就可以在友誼商店、華僑商店消費。
里面的好東西琳瑯滿目,很多都是外面買不到的進口貨。
在一些上檔次的國營飯店也可以直接用外匯券消費。
楊昊把五千港幣換成了一千六百塊外匯券,第一件事就是請客。
趁著國慶放假,先把《自古英雄出少年》劇組的主要人員請了一頓。
然后把米家山和韓三評這兩個衙內,朱琳、侯詠等北電的同學請了一頓。
米家山和韓三評見了楊昊,親熱得很。
因為楊昊之前抽空把《彎彎的石徑》的分鏡畫了出來,米家山發現這分鏡十分高明,基本就照著拍,拍起來特別順暢。
李爾康發現侯詠是個攝影天才后,給了他很多掌鏡的機會。
而侯詠發現李爾康雖然攝影理念有點跟不上時代,但經驗特別豐富。
“他隔得老遠,僅僅通過攝影機的搖動就能發現我的鏡頭搖得晚了,跟得慢了,我想不佩服都不行。”
楊昊道:“那你們算是不打不相識了。”
楊昊雖然跟李爾康鬧了點矛盾,但并不放在心上,因為他記得教員的話:“要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敵人搞得少少的。”
睚眥必報不是他的性格,別人惹你一下,你就要刨別人祖墳,那踏馬是腦子有病。
況且李爾康也只是擔心會浪費膠片,讓他擔責,最后發現侯詠拍得好,他當場就服氣了,是條漢子。
這次聚會結束后,楊昊把一個筆記本交給了朱琳。
“這是什么?”
“上次聊到倉央嘉措的詩,我說得空抄給你。”
這事已經很久了,朱琳還以為他早忘了,很是驚訝:“原來你還記得。”
“可惜我記得的也不多,只有幾首。”
朱琳說的是楊昊記得抄詩這件事,楊昊卻說他記得的詩不多,兩人說話不在一個頻道上,朱琳覺得有趣,忍不住掩嘴輕笑。
她回到宿舍,打開筆記本,只見開篇第一首寫著:“結盡同心締盡緣,此生雖短意纏綿,與卿再世相逢日,玉樹臨風一少年。”
楊昊上次說過,會把倉央嘉措的詩抄給朱琳,這段時間,楊昊一直在主動回憶,想起一首,便記下來。
可惜想來想去,也就想出五六首,再多也沒有了。
不過這件事對于楊昊來說意義非常重大。
因為這幾首詩是他主動想起的,而不是被動觸發的。
朱琳看完楊昊抄的幾首詩,心里莫名有些感觸,可惜第二天,他倆就各自回劇組拍戲去了。
天回山和石經寺相隔上百公里,兩人都不住在廠里,自然沒有什么交流。
楊昊現在已經是正式的動作指導,身份不一樣了,在劇組基本的地位僅次于導演牟敦芾。
牟敦芾對楊昊表現出來的才華非常欣賞,每天開機之前,就拉著楊昊討論鏡頭。
而楊昊的想法常常與他不謀而合,令他十分驚喜,一老一小相處融洽,成了一對忘年交。
國慶節后,又拍了十多天,最終決戰的戲順利完成,劇組收拾一番,轉戰九寨溝。
劇組的大巴車一路向西,出了成都平原,地勢便不斷升高。
汽車沿著盤山公路緩緩爬升,幾個小時之后,爬上一座大山,景觀大變。
回看四川盆地,陰雨蒙蒙,云霧繚繞,松柏連綿,蒼鷹在腳下盤旋。
前方則陽光普照,一派黃土,寸草不生。
一條晶瑩的玉帶在谷底閃光,那便是大渡河了!
楊昊看著這壯麗的景色,心中豪氣頓生,朗誦吟誦起教員的詩:“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剛剛念完,忽然感覺一陣頭暈,呼吸不暢。
媽的,高反了!
……
第二天,劇組順利抵達九寨溝。
現在的九寨溝剛剛成為自然保護區,還沒開始搞旅游,《自古英雄出少年》是第一個來此地拍戲的劇組。
劇組駐扎在一個叫做樹正寨的地方,這是九寨溝最大的藏族村寨,也是九寨溝的中心地帶。
一進寨子,活佛親來迎接,獻上哈達,送上酥油茶。
劇組好幾個人起了高反,聽說喝這玩意兒可以緩解,端起來就灌。
楊昊原本對酥油茶充滿了向往,覺得肯定又香又甜,結果一口下去,又咸又膻,差點原地去世。
“這踏馬還不如喝豆汁兒呢!”楊昊吐槽了一句,捏著鼻子又灌了一碗。
還真管用,休息了一天,就活蹦亂跳了。
第二天,劇組找了個向導,領著全劇組去看景。
說是看景,實際上就是旅游。
秋日的九寨溝太美了,滿山的樹葉五彩斑斕,和藍天白云一起倒映在大大小小的海子里,人行其間,如在畫中。
楊昊望著這仙境一般的美景,思緒迅速擴散,許多或熟悉、或陌生的記憶,如潮水一般涌入他的腦海之中。
他看見了四個打扮成西游記里唐僧師徒模樣的人,牽著白馬從瀑布上走過。
又看見了一對青年男女,男的形如乞丐,女的飄逸如仙,在瀑布下練劍。
看見兩個男人為一個女人在湖面上比劍。
看見兩個神仙坐著竹筏,在湖面上泛舟……
太多太多的畫面紛至沓來,讓楊昊驚喜不已。
“那師徒四人是在拍《西游記》吧?
“那個白衣女孩真好看,是小龍女嗎?”
“那兩個在湖面上比劍的男的,其中一個似乎是《少林寺》里的李聯杰?”
“那對在湖上泛舟的神仙眷侶又是誰呢?”
“這真是個拍電影的好地方,以后我主導的電影,也要在這里取景!”楊昊暗下決心。
在九寨溝逛了幾天后,劇組正式進入拍攝階段。
經過這段時間的相處,牟敦芾發現楊昊水平極高,不僅僅能勝任武術指導的工作,對鏡頭調度等領域都有極高的造詣。
他對楊昊越來越放心,為了節省時間,就把劇組分成AB組。
A組拍文戲,牟敦芾自己帶隊。B組拍武戲,由楊昊帶隊。
如果這不是一部由香港人主導的合拍片,而是峨影廠自己制作的電影,楊昊是不會有什么話語權的,因為他沒有資歷。
但牟敦芾可不管這些,他覺得楊昊行,就直接授權給他。
而劇組的峨影人呢,他們在香港人面前當然要和楊昊保持團結,這種時候搞內訌,就讓外人看輕了不是?
于是,就形成了一個很有趣的微妙平衡。
峨影廠的人并不覺得楊昊有資格代行導演之職,但楊昊是峨影廠的人,在香港人面前,他們就必須力撐楊昊。
于是,整個劇組上下一心,十分和諧,拍攝得非常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