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樹下喝小酒,繼續吹牛逼
- 從手工大佬到科技巨頭
- 花農Y
- 3059字
- 2025-06-22 11:30:00
紛紛擾擾中,網友各執一詞。
奇妙的是,肖月那句輕柔的“慢得剛剛好”,竟意外地成為金句,超越了試駕場景。被引申到對生活節奏、發展模式、和教育理念的討論上。
“在這什么都求快的時代,‘慢得剛剛好’是一種智慧。可以給技術研發一點時間,也可以給質量打磨一點耐心。”
“教育孩子也別總雞娃,有時候慢一點,基礎打牢,反而能走得更遠。”
“發展經濟也一樣,既要速度,更要質量和可持續性,慢,也是一種戰略定力。”
……
國外的其他平臺自然也各展所長。
有小日子網友發言:“精密加工的部分令人敬佩。但請注意設備維護和環境整潔(指維修廠略顯雜亂的背景),這也是‘工匠之道’的一部分。”
也有其它平臺的:“Inspirational! Shows that innovation isn’t just about high-tech labs, but also passion and skill.”(鼓舞人心!說明創新不只在高科技實驗室,也在于熱情和技能。)
“The German story gives us hope for our own industrial path.”(德國的故事給我們自己的工業道路帶來希望。)
……
老宅工作室里,氣氛像過節一樣,又帶著點緊張的亢奮。
老王整個人處于一種打了雞血的狀態。他像指揮作戰一樣,霸占著最好的電腦屏幕,實時刷新著各個平臺的后臺數據,嘴里還念念有詞:
“微博熱搜第七了!B站全站第三!YouTube… holy shit!十萬播放了!評論破五千!阿城!快截圖!那個瑞士表匠的評論!還有那個德國網友證實歷史的!”
他尤其關注國外評論,看到那些驚嘆于基礎工藝和專業討論歷史的留言,樂得直拍大腿:“成了!飛哥!咱們這工業哲學輸出得有效!你看這老外聊得多深入!這就是好的反饋現象啊!”
說著說著他都已經在構思下一期的標題了:“《從恥辱標簽到世界標桿:德國制造給華夏的啟示》——怎么樣?夠深度吧?”
“夠,夠,夠。你牛逼!”
牛飛相對平靜很多,但也忍不住一直刷著評論,特別是那些討論技術細節和德國制造歷程的。
看到有人理解他關于“基礎”、“體系”、“時間”的觀點,他會微微點頭。看到技術宅們爭論某個加工方法的可行性,他會忍不住想回復解釋。但卻馬上被老王按住:“大佬,矜持!讓子彈飛一會兒!”
對于“工業哲學大佬”這個新外號,他也只能無奈地笑了笑。
林笑笑這中間還給他發了消息,截圖是一條夸她“真香”的評論:“飛哥你看!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熒光鉚釘方向盤到底搞不搞嘛?”
牛飛敷衍回道:“下次一定…”
肖月安靜地坐在一旁,她今天正好帶著朵朵過來溜達。看著自己那句“慢得剛剛好”被廣泛引用和解讀,臉頰微微泛紅,眼神有些復雜。
她沒想到一句隨口的感受會引發這么多共鳴。輕聲對牛飛說道:“大家好像…引申出好多意思。”牛飛看著她,認真地說:“因為你那句話,本身就很有道理,說到點子上了。”
朵朵則興奮地指著屏幕上自己給車子戴花的鏡頭:“肖老師你看!好多人夸我可愛!”肖月則溫柔地摸摸她的頭。
……
工作室的其他成員也處于興奮之中。阿城作為素材拍攝者和評論區巡邏兵,他最有成就感。
“飛哥,王導,快看這條!有個自稱是德國某百年機械廠后人的網友,說他們家族檔案館里還留著當年被英國打上‘劣質’標簽的產品樣本!他說看到視頻里復刻的老爺車和那段歷史,非常感慨!”
這條評論立刻引起了牛飛和老王的高度關注,老王如獲至寶:“深度素材啊!看看能不能聯系上,搞個聯動?”
小楊和老周在討論視頻里金屬音效和工具道具的真實感收獲好評。小林則對林笑笑的“葬愛造型”在國內外都引發討論感到哭笑不得。財務小陳看著后臺預估的流量收益和廣告詢價,笑得合不攏嘴。
大家都處于一種開心的笑鬧之中。
……
喧鬧過后,工作室核心幾人搬了小凳子坐在院子里,就著花生毛豆喝冰鎮啤酒。夏夜的星空格外清澈。
老王灌了一口啤酒,滿足地嘆氣:“爽!這期又成了!數據、口碑、深度,全有了!飛哥,你之前那番話,真是點睛之筆!”
牛飛望著星空,緩緩說:“熱鬧是熱鬧了。但老王,你看那些評論,尤其是討論德國制造和我們現狀的那些評論。大家其實都明白問題在哪。”
“教育、標準、核心、專注、時間…這每一條,都不是喊喊口號、做一期視頻就能解決的。路還長著呢。”
“我知道!”老王放下酒瓶,也認真起來,
“但咱這視頻,至少像扔進池塘里的一塊大石頭,激起了水花,讓更多的人看到、思考這個問題了。特別是讓一些人,可能以前就覺得德國貨就是好,現在知道他們也是從坑里爬出來的,咱們也有機會,甚至必須走好這條路。這就值了!”
……
喝了點小酒,牛飛繼續給大家介紹著之前和老王聊天的話題,
“你們看,德國人的這‘第一輛汽車’,1886年,本茨和戴姆勒搞出來了。但這玩意兒能跑起來,靠的是什么?”他自問自答。
“這可不是憑空變出來的。往前數,達芬奇琢磨發條車那會兒,再到后面德意志那幫鐘表匠,把發條車真做出來了。這是精密機械的底子。”
“瓦特改良蒸汽機,工業革命,讓機器有力氣自己跑,這是動力之源。”
“奧托搞明白‘奧托循環’,內燃機原理奠基,這是理論基礎。”
“最后,才是本茨和戴姆勒,把這些東西攢到一起,加上自己的改進,搞出了實用化的汽油車。這中間,幾十上百年的積累,一代代工程師、工匠、科學家接力。”
牛飛頓了頓,接著道:“人家這‘德國制造’的金字招牌,是這么一層層夯出來的。從精密儀器到動力機械,再到理論突破,最后產品落地。根基深,鏈條全。”
“就跟蓋樓似的,地基打了幾百年?”
“對。”牛飛點頭,
“再看咱們現在,造東西厲害吧?世界工廠,啥都能造,量大管飽。但咱們的‘地基’是什么?是規模、是成本、是速度、是吃苦耐勞。
老王,你想想咱們造這車,齒輪精度要求那么高,咱靠的是啥?是死磕,靠的是維修廠那幾臺老設備硬磨出來的!靠的是我手上的感覺!
人家德國可能一個普通技校生,用標準化的數控機床,按標準流程,輕松就能達到,還比你快比你穩。
為什么?因為人家標準體系、人才培養體系、配套的精密制造體系,早就成熟了百八十年了。”
他想起視頻里自己鍛造排氣閥、用土法彎鋼管的狼狽:“咱們現在很多關鍵東西,高精尖的零件、核心的發動機技術、精密的機床…還差口氣。
就像這輛老爺車,我能復刻出來,靠的是死磕和取巧,但真要我從零開始設計、建立一整套生產標準、培養大批合格的技工…太難了。
咱們缺的就是德國那種綿延不絕的、體系化的工業底蘊和工匠傳承。人家是百年老店,咱們很多還是小作坊思維,或者就是大而不強。”
一直安靜聽著的肖月,輕輕放下水杯,接口道:“‘慢得剛剛好’,放在這上面好像也挺合適?”
她看向牛飛,“視頻里我說車慢能看風景,是個人感受。但放在國家制造上,這個慢,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沉下心來做基礎、磨技術、建體系、培養人的耐心?”
牛飛眼睛一亮:
“沒錯!肖老師說到點子上了。咱們現在太急了。都想賺快錢,都想彎道超車。
彎道超車是好事,但不能總想著超,忘了車本身要結實、要跑得穩。德國制造也不是一天煉成的,人家也經歷過山寨、質量差的階段,后來是靠死磕質量、建立標準、重視教育科研才翻身的。
咱們現在,就需要這種慢功夫,不是速度慢,而是對基礎研究、對核心技術、對人才培養、對質量標準的長期投入和堅守要穩,不能急功近利。”
老王撓撓頭:“所以…咱們這期視頻,除了炫技和搞笑,還點了個大命題?華夏制造的升級之路,光靠快和大不行,還得補上德國那種深和精的課?”
“可以這么說。”牛飛肯定道,
“就像我復刻這車,看起來成功了,很熱鬧。但核心的發動機原理是奧托奠定的,精密加工的基礎是人家百年積累的。咱們現在造車是厲害,滿大街跑,但最核心的發動機、最精密的控制芯片、最高端的材料…還有多少卡脖子?”
他語氣變得認真,
“國家現在講轉型升級、創新驅動,太對了!就是要從制造往智造和創造走。”
“但這路怎么走?我覺得就得學學德國人那股子軸勁兒。對技術的極致追求,對標準的嚴格執行,對職業教育的極度重視,還有就是…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