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任重道遠
- 重生1979:從萬元戶開始
- 養魚不養貓
- 2022字
- 2025-05-23 07:30:00
隨著圍觀群眾的逐漸散去,書店里重歸平靜。剛才還對陳振生滿眼懷疑鄙視的工作人員們,現在看他的眼神完全變了,完全就是羞愧加崇拜。
王大明是書店里最年輕的工作人員,也是剛才把工作證明丟回去給陳振生的人。此時他紅著臉走到陳振生面前,深深鞠了一躬:“陳同志,對不起,剛才是我有眼無珠,狗眼看人低。”
其他幾個工作人員也紛紛過來道歉,態度比之前恭敬了不知多少倍。
今天這一課顛覆了他們之前的觀念,從此之后,這些工作人員都不敢再以貌取人,基本做到了平等對待所有進店的客人。
徐建國拍了拍陳振生的肩膀:“小陳,讓你受委屈了。這些年輕人不懂事,回頭我好好教育他們?!?
陳振生擺擺手,表示自己不在意。
兩人來到書店后面的小辦公室,徐建國從柜子里搬出幾大摞厚厚的英文資料,放在桌上。
“這是省里剛發下來的關于農業機械化的技術資料,”徐建國一邊翻著一邊說,“上面催得緊,說是關系到國家農業現代化的大計劃??墒沁@些資料太專業了,一般人根本翻譯不了?!?
陳振生接過其中一本,隨意翻了幾頁,心中頓時沉重起來。這些資料涵蓋了拖拉機制造,聯合收割機技術,灌溉系統設計等各個方面,都是現在最先進的農業機械技術。
“這些資料從哪里來的?”陳振生問道。
“主要是從美麗軟,德意志、太陽國那邊搞來的,”徐建國壓低聲音說,“現在國家正在搞四個現代化,農業機械化是重中之重。咱們國家的農業還是太落后了,大部分地方還在用牛馬耕地,效率太低。”
他頓了頓,把聲音壓得更低,“省里對這些資料很看重,這次重點發放下來,主要是因為咱們云山省,尤其西原城是農牧業的重點發展城市,國家準備在這里發展實驗基地,所以想著翻譯完就直接在這里實踐。到時還會有首都京華市的專家過來指導?!?
陳振生點點頭,心中感慨萬千。上輩子的這個時候,他還沉浸在個人的悲傷秋風中,對國家大事漠不關心。直到后來成為教授,接觸到更多信息,他才深刻理解這個年代大華夏面臨的困境。
新華夏成立不到三十年,百廢待興。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實現了農業機械化,而華夏還有八億農民在用最原始的方式耕種。這種差距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更是國力的差距。
陳振生在辦公室里仔細翻閱著這些資料,越看心情越沉重。這些技術資料在現在確實先進,但有很多地方并不適合大華夏的國情。
比如一份關于大型聯合收割機的技術手冊,里面介紹的都是適合美國大平原那種地形的大型機械,動輒幾十萬美元一臺。而中國的農田多是小塊分散的,根本用不上這種巨無霸。
還有一些關于化肥使用的技術指導,完全是按照歐美的土壤條件和氣候環境設計的,直接照搬到中國,很可能會造成土地污染或者作物減產。
上輩子做教授時,陳振生因為曾經有過養豬的經歷,所以剛開始任教的時候,就選擇了從自己熟悉的畜牧業和種植業方面入手,曾經深入研究過中國農業發展史。
他深知盲目照搬外國技術的危害,很多發展中國家就是因為迷信洋技術,結果不僅沒有實現現代化,反而破壞了自己的農業基礎。
想到這里,陳振生沉默了片刻。這些資料雖然是外國的先進技術,但如果不能結合實際情況,盲目照搬很可能適得其反。他想起自己村里的鄰里,想起他們辛苦勞作卻收獲微薄的現狀,如果因為紫自己明知有問題而不提醒,導致技術應用失敗,那豈不是害了他們?
陳振生深吸了口氣,做了一個決定。他不僅要翻譯這些資料,還要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在翻譯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分析和建議。
他拿起筆,開始認真工作。每翻譯完一段,他就會在旁邊做詳細的注釋。
比如翻譯完一段關于大型拖拉機的介紹后,他在旁邊批注:
“此類大型機械適用于大面積平整農田,我國現階段農田多為小塊分散經營,建議優先發展中小型,多功能的農機設備?!?
在一份關于化肥使用量的技術標準旁邊,他注釋:
“該標準基于歐美土壤條件制定,我國土壤類型復雜,pH值,有機質含量差異較大,建議根據各地區土壤檢測結果調整用量,避免過度施肥造成土壤板結和水源污染。”
看到一份關于農田水利的設計方案,陳振生想起上輩子看到過的華夏古代水利工程原理,在旁邊建議:“可參考都江堰、坎兒井等傳統水利工程的設計理念,因地制宜,減少能耗和維護成本?!?
徐建國偶爾過來看看進度,發現陳振生不僅翻譯速度快,而且在每份資料旁邊都密密麻麻地寫滿了注釋,不禁大為驚訝。
“小陳,你這些注釋寫得真詳細啊,”徐建國翻看著已經完成的部分,“你對農業機械也這么了解?”
陳振生放下筆,伸了個懶腰:“跟村里牛棚的老教授學過一些,所以略懂一點。我覺得這些外國技術雖然先進,但不能完全照搬,要結合我們的實際情況。”
徐建國略微思考了一下,拿起一份翻譯稿,火急火燎地朝外面跑去:“老李,老李...“
沒過多久,就聽到外面傳來李英才那熟悉的粗嗓門:“我去!這他娘的不是翻譯,這是改良!人才!不!他娘的天才!”
徐建國的聲音也透著興奮:“我就說小陳不一般!老李,你看這些注釋...”
“看了看了,”李英才的聲音逐漸走近,“這些建議比原文還有價值!老徐,你是真撿到國寶了!”
兩人重新回到辦公室,李英才看向陳振生的眼神更加不同了,似乎心中也已經有了什么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