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阿斗裝幼子,撒嬌克云長
書名: 三國:重生阿斗,復國系統來早了作者名: 千金散去不復回本章字數: 2096字更新時間: 2025-06-07 18:05:00
半日后,江夏太守府。
劉禪剛結束上午的習文,此刻正沉浸在午休的慵懶時光里。膩歪在甘夫人身邊,享受著阿母的溫情。
此時他依偎在甘夫人溫暖的懷抱中酣睡,小臉睡得紅撲撲的。
甘夫人坐在榻邊,手中團扇輕搖,為愛子送去縷縷清涼,慈愛的目光片刻不離。
兩位姐姐安靜地坐在一旁做著女紅——自長坂坡驚魂被趙云救回后,她們格外珍惜這劫后余生的安寧,
每日午間必來陪伴母親與幼弟,哪怕只是這般無聲的相守。
不過此時卻有人前來破壞這溫馨的一刻。
“夫人,主公!”門外丁奉的聲音隔著門扉傳來:“關將軍命人來請主公到太守府議事!”
甘夫人皺了皺眉,她乃深閨婦人,不諳軍國,只覺阿斗尚在稚齡,二叔關羽怎會喚他議事?
她疑惑問道:“君侯可曾說所為何事?”
“送信之人并未明言,”丁奉在門外答道,“只說主公的老師元直先生也在。”
畢竟這個年代還是非常尊師重道的。
聞聽徐庶同在,甘夫人心中稍安,既是元直先生也在場,想必自有道理。
她不再遲疑,輕柔喚醒劉禪,動作麻利地為睡眼惺忪的兒子更衣。
兩位姐姐也立刻圍攏過來,一個細心為他梳理被壓得微亂的發絲,另一個則喚來侍女端水為他凈面。
不一會兒,還有些懵懂的劉禪就被甘夫人輕輕推出了院門。
劉禪回頭看了看已經關上的房門,欲言又止。
最終只化作一聲幾不可聞的輕嘆,果然表現的早慧,連偷懶貪睡的時光都要被剝奪了。
“主公,請隨末將來。”丁奉的聲音依舊恭敬沉穩,高大的身影在前方引路。
太守府正堂離甘夫人的居所不遠,但這段路劉禪走得并不輕松。
他此時腦內飛速的運轉,前世此時,正是周瑜首攻江陵受挫之際……所以江夏若有變故,源頭必在江東!!
難道那周瑜見江陵久攻不下,又見父親揮師荊南,便欲背棄盟約,偷襲江夏?
不對啊,按照前世人們對周公瑾評價,此人雖然氣量不大,但好歹也是正人君子,信守承諾之人,萬萬是不會當鼠輩的。
不對!縱使周瑜氣量不廣,史載其亦為信守承諾之人,斷不會行此鼠輩行徑……
可除了江東,還有何變故,能讓二叔這般驕傲之人,召一個兩歲稚童參與軍議?
不得不說,年輕的腦子就是轉的快,幾步路之間,劉禪腦海里面已經千思百轉,想了無數個可能,直到——
“主公,太守府已經到了!”丁奉與議事堂門口站定,手扶腰間短戟,目光銳利。
劉禪抬頭,望著門楣上“江夏府”三個莊重的大字,深吸一口氣,甩開腦海中的各種想象,吃力地邁過那道對他來說還有些高的門檻。
太守府正堂,此地便是整個江夏的軍政中心。
前世居于江夏之時,他尚是懵懂幼兒,故從未來到過此處,
沒想到今第一次來,卻并不是跟隨自己父親而來!
剛踏入正堂那莊重肅穆的門檻,一股混合著墨香、皮革與淡淡木料的氣息撲面而來。
堂內光線比外面略暗,所以點著兩盞燈,正好照亮整個正中空懸的主位——那是父親劉備的位置。
左側首位端坐的正是關羽,身姿挺拔如松,面若重棗,鳳目微闔,一手捋著長髯,不怒自威。
坐在對面右側首位的則是自己的老師徐庶,一身素凈文士袍,面容清癯,見到劉禪進來,微微頷首。
“阿斗來了。”關羽捋了捋長髯,低沉渾厚的聲音打破了沉寂:“到前面來。”
劉禪定了定神,邁著小步走到堂中,對著關羽和徐庶分別躬身行禮:“二叔,先生。”
禮數周全,聲音清脆,雖帶著童音,卻并無慌亂:“不知二叔喚阿斗前來,所謂何事?”
關羽丹鳳眼微抬,語氣卻比平日和緩些許:“汝父有信至。”他拿起案上一卷帛書,“信中言明,需汝與元直同閱。”
劉禪點點頭,環顧四周,江夏太守劉琦、師友從事伊籍,孫乾叔父、糜芳舅父都不在此,那說明并非正式軍議。
那自己父親的信中多半就是家書!
既然是家事,那此刻就只有二叔與小侄!
想到此處,劉禪烏溜溜的眼珠一轉,前世尚在荊州時,二叔待他極好,常帶新奇玩物與各類小寵,便是自己頑皮揪他寶貝胡子,也從未真正呵斥。
只是入蜀之后,天各一方,縱使二叔匆匆回成都,亦多忙于軍務,難以再見。
再后來便是荊州噩耗傳來……
重活一世,他格外珍惜能與二叔相處的點滴。更知二叔面冷心熱,最是吃軟不吃硬。
當下,他立刻仗著年紀小,蹬蹬蹬跑到關羽案前,伸出小手,奶聲奶氣地撒嬌:“二叔抱抱!阿斗看不見!”
雖然有些肉麻,但他此時身體尚為幼子,身高雖然已經到關羽腰間,但臉上的嬰兒肥尚未消散,所以反而表現的憨態可掬。
關羽眉頭習慣性地一蹙,似乎想維持長輩的威嚴,低聲呵斥:“胡鬧!議事之地,成何體統!”
然而那呵斥聲并無多少力度,更像是一種無奈的宣告。
他看著侄兒那粉雕玉琢、滿是期待的小臉,終究是繃不住那冷硬的面容。
“罷了!”他輕哼一聲,長臂一伸,如同撈起一只小豬般,將圓乎乎的劉禪輕松提抱起來,安置在自己膝蓋上。
動作看似粗放,落座時卻下意識地調整了姿勢,讓小家伙坐得更穩當些。
劉禪如愿以償地坐在二叔懷中,便也老實了,靜靜的等關羽讀自己父親來信。
果不其然,劉備來信多是與關羽、徐庶敘舊,順便炫耀戰事順利。
當然,也少不了“三弟智取長沙!”“三弟擒獲黃忠!”“為兄又得兩位猛將!”
直到信箋末尾,劉備的筆觸轉向了愛子:
“……吾兒阿斗:汝所薦之賢才,包希仁(包拯)實乃王佐之器!
其運籌帷幄,兵不血刃,便將長沙豪強蠹蟲一網成擒,為我軍籌得如山軍資糧秣!
吾心甚慰!
望我兒珍之重之,常伴賢者左右,虛心受教。
他日學有所成,當解民倒懸,興復漢室,方不負此身,不負此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