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覺悟:長大成人的力量
- 杜駿飛
- 2358字
- 2025-05-21 12:04:27
杜課的故事
2016年,一個冬天的清晨,我在南京的花神湖邊漫步,幾只越冬的飛鳥艱難地飛過,寂寥的湖面上吹著寒冷的風,萬千心事涌上心頭。那時,我發了愿,要在網上開辦一個特別的公益課程。
幾天后,微信公眾號“杜課”誕生了,簡介是:“杜駿飛教授的課外輔導,一千零一次人文課。”“一千零一課”用的是阿拉伯民間故事《一千零一夜》的典故,要學習的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堅持勸服而不肯放棄的精神。
我從教半生,一直有課外輔導的習慣,那些業余時間里的問答、講解,不知凡幾千次。跟我談話的有我的學生、職場青年、機關干部、企業家,還有專程從邊遠地區前來拜訪的學生家長。一個自然的想法在腦中浮現:既然我年復一年地在回答問題,其間更有許多問題是相似的,那么,若能記錄下來給后來人參考,會不會更有益于社會?
“杜課”最早的一期是那年11月5日推的,題為“從眼前的生活走向詩意的遠方”。從那以后,在將近6年的時光里,我在公眾號里講了差不多1000次“課”,950篇為原創內容。如果包括日志、隨筆,則有1100多期。
在這6年里還發生了許多事,我和無數讀者一起,曾見證過無法忘卻的歷史,也經歷過波瀾壯闊的心路歷程。如今,“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而當年的宏愿,那個被朋友們稱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也算是完成了。
有時候我會到“杜課”的后臺,重溫讀者們往昔的留言。令我欣慰的是,那些錙銖積累的對話,確曾在夜霧中點亮過微茫的燈,也曾指點過遙遠的行路人。
在這本小書之前,我出版過“杜課”內容的初集,也是那1100篇文字中最接近“基本常識”的幾十篇,名為“常識課”(江蘇人民出版社,2023)。
而本書則是我和我的碩士研究生黃牧宇(他現在是一位青年學者)的問答專輯,算是一個師生結緣的紀念吧。黃牧宇興趣廣泛、廣聞博見、思想活躍、富有學術能力,因而提問的內容五花八門,既有職業問題也有情感問題,既有校園問題也有社會問題,既有“物理”問題也有心理問題,既有思想問題也有思維問題。
故本書最初名為“問我任何事”,在出版前,復改名為“覺悟:長大成人的力量”,因為所有的指導始終聚焦在一個主題,即一個知識青年的社會化成長與心靈覺醒。
我自感擔當一個解惑的老師頗不容易,每次答問起來不免身心俱疲,需要集中注意力與提問者一道切磋才能跟上。一方面,我因為要回答黃牧宇式的提問而讓自己大開眼界,另一方面,又常常因讀“杜課”讀者的留言而深受啟發。
大概,這就是“教學相長”吧。
“杜課”的文體主要是問答式,因為我相信最好的教育是談話體的。談話的題材頗為廣泛,很多提問超出了我的眼界,于是這些問答也就成了我跟學生商量、培養、求知、決疑的記錄。
“杜課”的抱負在傳道、解惑,尤其要講解人生里非常重要而學校教育往往忽略的內容。以我的術語來說,這是“常識教育”——其教育學性質大概接近西方的“通識教育”或“全人教育”中的心智培育部分吧。
許多人都注意到,我們當下的教育習慣追求優績而不及其他。中學以學生考上好大學為己任,大學以學生有專業知識為己任,至于學生的心理是否健康、成長是否快樂、思維是否完善、人格是否光明,多不在被關心之列。中國式的家長也日益急功近利,有些人習慣剝奪孩子的自我,使他們慢慢走向抑郁和麻木。當代教育的功利心與一部分家長的短見交相激蕩,建構了許多青少年的成長環境。這種教育其實已經耽誤了幾代人。
長期身處教育流水線的末端,因此我真切地了解到,一些年輕人在長大的過程中,沒有自主的生活,缺乏對社會的接觸,思維被傷害了,個性被湮沒了,渴求被忽略了,他們在少年時甚至無從幻想自己的人生。等到上了大學,讀了研究生,甚至工作之后,這些問題才紛紛顯現。有人不會戀愛,有人不會思考,有人不會生活,有人不會說話,有人不懂得成事,有人不知道如何跟父母、領導、客戶相處,有人懼怕探索和失敗,還有人日夜焦慮未來,甚至罹患了心理疾病。
如果我們所向往的、完善的教育環境不會馬上來臨,那么,我們這些教師就要自覺地幫助學生“養成人生”,其急迫性遠甚于“養成學業”。除了專業授課之外,教師不妨以力所能及的方式,貢獻一點關于人格、思想、思維方式、社會閱歷的意見。
是的,總需要有一些人去解答課堂上絕不觸及的問題。我就是在嘗試做這件事情。
推送這些課程的6年是我人生中最為勞累的時期,周遭的世界也風云變幻。“一身家國傷從此,兩處云門病至今”,這句詩算是對這個多事之秋的真實寫照。但無論怎樣疲倦,我都不曾中輟這個社會教育的小小工程,無論遇到多少困難,我也沒有放棄過這個自愿承擔的責任。
我多么希望有更多的教師、學者、讀書人來參與“常識教育”啊!同時,我又多么希望更多有能力的階層能站出來,為“常識教育”貢獻自己的力量。
這個社會會好嗎?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我們自身。
這幾年,我還一直在籌辦“杜課堂”。
我有兩個心愿,一是承繼舊時代的書院傳統,在目力所及之處建幾個書院,讓那些有價值的對話能在山水有情之地延續;二是面向數字媒體的日常生活,讓更多的輔導短視頻化,甚至在網上直播一些日常的師生問答。
如今我在想,或許無論線上、線下,凡是有師生對話的地方,就都是教育;凡是我能參與教學的地方,就都算是“杜課堂”所辦的書院了。
以往,由熱心讀者組織,我還出席過一些茶敘、晚餐會、“家董會”,氣氛熱烈而溫馨。新的一年里,我會在南京的仙林,以及我所居住的寶華山下,定期接待學生,借著《常識課》的出版,舉辦一些讀書討論活動。歡迎有興趣的讀者們留意微信公眾號“杜課”“杜課II”的通知,或關注我的新浪微博。愿意參加和支持“常識教育”的人們,我也等待你們的來信。
從前我說過,要以“一期一會”作為座右銘。一期一會是日本茶道文化里的觀念,意思是一生只能遇到一次那唯一的人與事。
我會以莊敬之心,對待每一個陌生人的每一個提問。
杜駿飛
dujunfeivip@163.com
2022年10月記,2023年8月改于藏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