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通史簡編
- 范文瀾
- 1043字
- 2025-05-21 11:29:41
第三節 關于黃帝及其后裔的傳說
現代的中華民族,是吸收無數民族,在一定文化一定民族的基礎上,經四五千年的長期斗爭和融化,才逐漸形成起來。這里所謂民族基礎,無疑地應該說是從黃帝傳下的華族(周代稱華族,漢以后稱漢族)。
古代傳說,不論如何分歧荒誕,從沒有認太皞、炎帝、蚩尤做自己祖先的。太皞人頭蛇身,女媧也是蛇身,炎帝人身牛頭,蚩尤更描寫成大怪物。獨黃帝系統的古帝,全是人形。這顯然含有民族偏見,但正是說明中國古史的基干,從黃帝一族流傳下來。
相傳炎帝族受蚩尤族壓迫,逃避到涿鹿。涿鹿在懷來縣境,是黃帝東遷后根據地之一。黃帝攻殺蚩尤,本族仍居西部與北部(陜甘晉等地區)。這與仰韶文化分布地域,大體符合,仰韶與殷墟小屯(河南安陽縣),是同一系統的文化,可見黃帝與殷商間,實有不可割斷的脈絡存在著。
中國比較有系統的歷史,可以承認從黃帝開始。
《史記·黃帝本紀》說,黃帝姓姬,居涿鹿地方的山阿(山灣),時常遷徙,往來不定,生二十五子。正妻嫘祖,生子二人,一名玄囂,一名昌意。
相傳黃帝發明弓箭衣裳。仰韶遺物有石鏃、骨鏃,又有紡織器具,傳說也許可信。
黃帝二十五子,據說有十四人得姓,其中二人同一姓,共得十二姓,十二姓大體見于古代傳記,唐虞夏商周秦都是十二姓后裔。中國傳說中古帝姓氏,紛歧不一,也就是女系男系交替時代的現象。
按照傳說,皇帝后裔有下列諸帝:
少皞——姓巳,或說姓嬴,名摯,居曲阜(山東曲阜縣)。春秋時代郯國是他的子孫。黃帝后裔,往往“或在中國,或在夷狄”。大概少皞最先遷徙到東方,與夷族雜居,接受太皞系文化,所以稱為少皞。
顓頊——昌意(黃帝子)的后裔。居帝邱(河北濮陽縣)。號高陽氏。攻伐苗黎,驅散他們。顓頊立尊重男權、壓抑女子的規矩,女子遇見男子不讓路,男子得在路上責打她。
帝嚳——玄囂(黃帝子)的后裔。居亳(河南偃師縣)。號高辛氏。傳說中帝嚳娶四妻,生四子。姜嫄生棄(周朝祖先),簡狄生契(商朝祖先),慶都生堯,常儀生摯。如果棄等確同出帝嚳一系,也只是后裔,絕不是同父異母兄弟。卜辭證明商朝自認高祖是帝嚳,帝嚳曾當是實有其人。
以上三帝(帝字本義是祖先),彼此年代相隔,有頗大的距離,并不是前后繼承帝位。他們或因特殊事功,或因子孫昌盛,名號得保存下來。他們究竟做些什么事業,古史傳述,幾乎全不可信。
三帝居地,少皞開始居東方。顓頊伐苗黎,居帝邱向西發展,澠池是仰韶文化根據地。帝嚳居亳向東發展,比澠池東進一步。這種簡單傳說,也許包含些種族斗爭的遺痕。
黃帝到帝嚳,年代不可考,據說黃帝在公元前270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