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辦個報紙
- 家父和珅?我要掏空大清朝!
- 慕百峰
- 2001字
- 2025-05-31 22:02:20
“奴婢高力士見駕。”
“冊封貴妃楊氏,已到殿門候旨。”
“宣進來。”
“萬歲爺有旨,宣貴妃楊娘娘上殿。”
“臣妾貴妃楊玉環見駕,愿吾皇萬歲!”
“平身。”
“臣妾寒門陋質,充選掖庭,忽聞寵命之加,不勝隕越之懼。”
“……”
豐紳殷德道:“好一出昆曲《長生殿》。”
汪如龍湊過來身子道:“三慶班這出戲最拿手。”
“在京城很難聽到這么正宗的昆曲班。”豐紳殷德道。
“額駙爺愿聽,就常來。”汪如龍道。
三慶班選的《長生殿》這一段沒什么問題。
不過真說起來,《長生殿》與《桃花扇》雖然是清朝昆曲創作制高點,但也是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了。
清初統治者認為這兩出戲曲有“借兒女之情發亡國之痛”的嫌疑,所以創作者后來很慘。
清廷在揚州設立了官辦局,進行了很多曲詞上的修改。
好在那時候滿清的人文化水平也就那樣,而昆曲簡直就是雅到極致,正兒八經的南方讀書人想全聽明白都十分費勁,所以并沒有改得面目全非。
但昆曲確實是開始衰敗了,等明年四大徽班進京,昆曲的地位就更難了。
汪如龍還請來了幾個朋友,聽曲的間隙給豐紳殷德一一介紹,有揚州的綢緞商、茶商、古董商、酒商等等。
豐紳殷德對那個稍微不起眼的書商倒是感興趣,他叫做史承憲,不到三十歲。
聽完昆曲,幾人又聚在醉仙樓吃喝。
豐紳殷德對史承憲說:“現在京城頗多報房,我有想法在江南一帶也設置一家。”
“就像邸報那般?”史承憲道。
“差不多吧,”豐紳殷德道,“但我看江浙一帶居民富裕,我們可以把報紙向百姓發行,刊登一些有意思的小故事,或者發表一些文人的詩詞、文章,還有社會上有關注度的新聞。”
“向百姓發行?“史承憲有些警惕道。
豐紳殷德知道他會有這樣的反應,笑道:“就是為了增加點收入。”
“這種東西能賺錢?”史承憲問道。
他的家族在揚州開了幾十年書坊,很清楚只有那些銷量好的書才能賺到錢,尤其是和科舉相關的書。
一些小說雖然也很好賣,不過往往不上檔次,書商不是特別喜歡,何況盜版情況也非常嚴重。甚至有些小書坊自己還會出個新的版本,和你叫板。
“非常賺錢!”豐紳殷德道,“因為有大把的商業價值。”
“商業價值”也算一個新詞,但字面意思比較好理解。
史承憲道:“怎么賺錢?”
“我們把報紙價格定得低一點,盡可能提升發行量。等到后期發行量大了,比如超過兩千份,我們就可以登廣告。”
這年頭已經有廣告了,只不過范圍還比較小。
史承憲是聰明人:“通過廣告賺錢?”
“沒錯!”豐紳殷德道,“單靠報紙的發行,能虧死,贏利點必須放在廣告上。揚州有那么多拿得出手的店面,江南又水網密布,交通便利。只要打出一點名頭,就能有很大的銷量,把潛在的消費激發出來。”
最后一句又是現代詞匯,不過漢語反正早就完善了,只是詞新而已,字眼都是古人就用的,他們很容易理解。
一名姓孫的酒商拍案道:“不愧是和相國的公子爺!腦子就是比我們這等粗人轉得快,別說兩千份,只要真的發行超過1000份,通過它登點廣告,就可多很多銷量,我老孫的酒廠怕是要把庫存都搬出來。”
豐紳殷德道:“別忘了還有江寧府、淮安府、通州,乃至蘇南一帶的蘇州府、鎮江府、蘇州府、松江府等地。”
孫姓酒商眼睛里都快冒出光了:“這都是錢!”
豐紳殷德道:“這下你們知道為啥要辦了吧。”
在場的綢緞商、茶商等人頻頻點頭:“好主意,好主意!”
江南一帶一直有資本萌芽,很多事情都有操作的可能性,只不過在滿清這個環境下,很多人不敢做,也不能做。
汪如龍的鹽是專賣的,對廣告沒有太大興趣,不過畢竟是額駙爺的主意,不能不附和,“實乃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心里多少還是在嘀咕:沒有前人干過的買賣,風險那么大,你能做成嗎?
果然還得是紈绔子弟愛整新花樣!你和家有錢,折騰吧。
史承憲問:“報房叫什么名字?”
目前京城有幾家報房,但也只是邸報的形式,刊登點官場的信息而已,沒有跨出關鍵一步。當然也是因為京城很多事情做起來畏手畏腳,放不開。
豐紳殷德道:“就叫《蘇報》,如何?”
史承憲道:“取江蘇之意?”
“是的。”
“恐怕會讓人誤以為是蘇州之報,”史承憲道,“雖然蘇州有江蘇布政使衙門,江蘇巡撫也設在蘇州;但江寧府還有兩江總督府以及江寧布政使衙門。叫《蘇報》,怕是江寧府不會同意。”
好吧,豐紳殷德剛才只想著后世江蘇的簡稱是“蘇”,忘了在大清時期江蘇就有“內斗”了。
以前沒有江蘇省,是個包括了安徽、江蘇在內的“江南省”,也就是明朝時期的“南直隸”。
康熙年間覺得江南省太大了,而且人口還多,經濟富裕,康熙認為不安全,容易形成割據勢力,就拆分成了安徽和江蘇兩省。
“江蘇”名字的來源是從“江寧府”和“蘇州府”各取了一個字。
但有意思的是,江蘇省現在真是有兩個布政使衙門:一個在蘇州,一個在江寧,搞得江蘇有兩個“省會”。
蘇州府的江蘇布政使衙門管的是鎮江府、常州府、蘇州府、松江府和太倉州這些蘇南地區。
江寧的江寧布政使衙門則管江寧府、徐州府、海州、淮安府、揚州府以及通州。
還記得之前提到過,鎮江不吃揚州兩淮鹽商的鹽嘛,也是因為分屬兩個布政使衙門。
后世江蘇分成十三太保,果然是有傳統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