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妻事件
“休妻事件”還有另外一個版本。
吳起拿著一條絲帶,對妻子說:“你為我織一條絲帶,要織成這個樣子。”
等到絲帶織成后,吳起拿去檢驗,發現絲帶織得異常精美。然而,吳起卻很不滿意,他質問妻子:“我讓你織絲帶,是希望你按照我指定的樣式來織,而現在你雖然織得非常精美,但并不是我想要的樣式!你為什么要這么做?”
妻子不以為意地答道:“我使用的材料是一樣的,只是我更加用心地織造它,所以織得更好。”
見妻子并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反而對自己的手藝很是自得,吳起嚴肅地說:“這并不是我所期望的解釋。”
接著,吳起便打發妻子帶著織好的絲帶回娘家。后來,妻子的父親親自前來,勸說吳起重新接納自己的女兒。吳起堅決拒絕道:“我吳起在家中,從來說一不二,言出必行,沒有半句虛言!”
吳起“休妻事件”的兩個版本,皆載于《韓非子·外儲說右上》。《韓非子》是戰國末年的典籍,距離吳起生活的年代較近,且保留了當時流傳的多個說法,應該有據可依,而非一己臆說。
按這兩個版本所記,都是因吳妻織絲帶而引發家庭矛盾,進而導致吳起休妻。區別之一,一個由妻兄出面說情,一個由妻父直接轉圜。古代家庭男尊女卑,女性在婚姻中處于被動地位,當時女子在臨出嫁之前,母親都要親自叮嚀女兒,防止女兒因違逆為婦之道而遭到離棄。吳妻被休后,兄長、父親被動員起來,試圖勸說吳起回心轉意,是很容易理解的事。
區別之二,前者是說吳妻不知悔過,后者言吳妻頂撞丈夫。不過它們傳遞出的信息又都是一樣的,即吳妻在被休前,對丈夫并不絕對順從。
根據史料,在先秦諸國中,齊、魯兩國的女性社會地位相對而言還是較高的,可以擁有一些男性的權利,以及游離于禮教之外的自由空間。不過家庭中男大于女、夫高于妻的基本角色定位,跟他國相比卻沒有任何分別,也因此,普通女子夫唱婦隨,在生活中謹小慎微,乃是常態。
實際上,在整個事件中,吳妻都表現得相當自信從容,面對吳起的責難,不是竭力爭辯就是堅持己見,完全不像普通家庭出身的女性那樣唯唯諾諾。
最值得注意的還是事件中出現的妻兄。從其言論及識見來看,此人絕非等閑之輩,不說別的,僅他能夠準確判斷出吳起休妻的原因及其決絕的態度,便可知其擁有非同一般的社會閱歷和智慧。他還能請出衛國國君,讓對方動用“國家公權”,為自己國內的一個家庭排解糾紛,這更不是普通人可以辦到的。事件中透露,妻兄能有如此大的面子,是因為他“重于衛君”,即被衛國國君所倚重,與這個衛國的最高統治者之間有某種特殊關系。
種種跡象表明,吳起的妻族勢力強大,地位顯赫,非同一般。由此,也可以反證吳起家族也定非普通階層。畢竟那個時代有著非常嚴格的等級制度,婚姻講究的是門當戶對,如果按照吳起“商人子說”,他出身于商人家庭,即便是富甲一方,恐怕也很難與社會地位較高的家族聯姻。
在這方面,吳起“沒落貴族后裔說”就比較講得通了:吳起在衛國的這樁婚姻就是基于門當戶對所結成的聯姻,故而妻兄、妻父都高看于吳起,吳妻被休后,他們也要設法轉圜,甚至妻父直接找前女婿說情;當吳妻在事發后感到追悔,請兄長幫忙打招呼時,她兄長把衛國國君都請了出來,但吳起連國君的賬居然都可以不買,足見吳氏家族的身份和地位絕對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