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可行玄武門(求推薦票和月票支持)
- 大唐:請陛下歸天
- 太清妖道
- 2446字
- 2025-05-24 11:46:46
晴天白日,百姓如梭。
長安繁華,天下之都。
韋諒一身紫色官袍,頭戴三梁冠,騎在白馬之上,長劍懸腰,緩緩的從喧鬧的長街中穿梭。
四周的百姓全部都在來往穿梭,比肩接踵。
根本就沒人看韋諒一眼。
韋諒仿佛一點也不在意,他的目光抬起,四周是安靜來往的富足百姓,遠處是繁華錦盛的整個長安城。
安定繁榮,富強和諧。
整個長安,整個大唐天下,都是這樣的盛世景象。
韋諒很滿意的看著這一切,騎著馬從長安東市到長安西市,從長安北城到長安南城,騎馬一步步的丈量。
最后站在城墻上看著整個長安,整個天下。
但,就在這一瞬間,突然之間,一點火星從天上墜落而下。
轉眼火星已經落在整個長安城。
幾乎在瞬息時間,整個長安城就燃起了熊熊烈火。
烈火以極短的時間向外蔓延出去,蔓延到整個天下,田地之間全部都是無盡的烈火。
韋諒站在城墻上,掙扎著想要抬起手,然而就像有一股無形的龐然巨力壓在他的身上,讓他絲毫都動彈不得。
臉上無盡的驚恐。
……
“呼”的一聲,韋諒直接從床榻上坐了起來,神色驚恐,呼吸急促。
他抹了抹額頭的冷汗,人迅速的冷靜下來。
眼前一片黑暗,哪有什么火焰,哪有什么長安?
哪有什么永恒不變的長安盛事?
窗外月光通過上方的氣孔,恰好的照在了床頭。
韋諒臉上不由得帶出一絲苦笑。
他知道發生了什么。
昨夜謀定的那些東西,看起來頗具可行性,但實際上很虛浮。
一切都指望在李隆基的身上。
利用隴西戰事,取得皇帝的信任,同時讓太子收斂鋒芒,將更多的心思用在民生之事上,不要表露對皇位的覬覦,同時離間李隆基和李林甫,以此來保證度過危機。
然而,皇帝的心是最多疑的。
現在還好,可等再過幾年你看看。
另外還有李林甫,他也不是那種坐以待斃的人,說你想要離間他和李隆基之間的信任就能離間得了的嗎?
他們這對君臣相互之間一起狼狽的走過了多少年,李林甫向來都是李隆基最堅定的支持者,哪有那么容易翻臉。
尤其韋諒對于他們之間的糾葛了解的只有歷史上記載的那些東西,但一個皇帝和一個首相之間的關系,哪有那么簡單。
是的,首相。
雖然如今朝堂上只有兩位宰相,但一切以李林甫這個中書令為主,牛仙客不過是應聲童子罷了。
政事堂也只有這兩個人,為首的宰相自然是李林甫。
朝中政事無數,這樣的君臣關系又豈是韋諒能夠輕易離間的。
當年的李義府也是幾次起伏,最后,得罪他的人,都被他狠狠的報復了回去,而李林甫比李義府要狠辣不知道多少倍。
所以,即便是韋諒能通過這種手段,暫時緩和一時,但只要他殺不了李林甫,李林甫報復回來時,就會更加的兇險。
而且,那個時候,他小心經營的溫潤純良的形象就再也沒用了。
下策,下下之策。
……
韋諒從床榻上坐了起來,站在地上。
看著頭頂的弦月,神色凝重。
他昨夜想的,那所謂的能解決未來危機的方法,不過是個下策而已。
做事情,不能將希望寄托在別人的身上。
對于未來的方向,他需要調整。
之前的方略可以繼續,小心隱晦的離間李隆基和李林甫,但同時,他需要增加自己的底牌。
隴西,他需要加深在隴西的經營,最好能在隴西獨領一軍,然后長期經營。
如果放在以往,這或許并不可行,但現在是天寶,大唐的軍制從府兵制轉為募兵制,地方節度使已經能名正言順的擁有自己的私兵。
有了自己的兵,萬一事敗,也能及時營救家人,大不了以假死藏身吐谷渾,控吐谷渾而逼吐蕃壓隴西,從而獲得喘息之地。
靜待安史之亂。
有了這一手底牌,未來的經營可以更加從容,這算是中策。
至于上策,那就是在一切發生之前,殺了李林甫,然后取代李林甫,最后甚至可以……
韋諒的呼吸凝重起來,他輕輕轉身,目光看向玄武門的方向。
李隆基,李亨。
這對父子!
韋諒不由得輕輕冷笑,他未必就沒有機會。
但隨即,他就平靜了下來。
真的有機會嗎?
相比于李隆基的多疑,李亨雖然可能沒那么有能力,但是也正是因為如此,他比較能夠聽的進人話。
而且,有李林甫一次次的生死之間的逼迫,李亨心里早就是無比的怨氣。
更別說,還有“三庶人”案在前面擺著。
有機會,需要等時機。
韋諒平靜下來,走到了床榻之上睡下。
這一次,他睡的很沉。
……
清晨,天色初明。
大明宮,紫宸門。
左右千牛衛中郎將,各領一隊千牛衛,肅然的等在紫宸門外。
兩側的宮墻之后,隱約能夠看到一名名手持長槊的羽林軍,守衛在皇宮內外。
韋諒一身綠衣金甲,手按千牛刀,跟在薛暢的身后。
“吱呀”一聲,紫宸門宮門打開,御輦從中而出。
一直靜立的眾人,在御輦從身邊走過的時候,立刻轉身。
韋諒在轉身的瞬間,眼角余光不由得掃了紫宸殿一眼。
如今雖然明面上都說,楊玉環是在宮中修道,但實際上,誰都知道,楊玉環早已經被皇帝帶進了紫宸殿。
夜夜笙歌,深承恩澤。
但,誰都沒有見過楊玉環。
韋諒的目光從大明宮最北面的宮門掃過,然后轉身,跟隨大隊,護衛李隆基前往興慶宮。
這一次,韋諒沒有再值守宮后,而是奉命值守宮前。
站在興慶殿的金階上,韋諒一身綠衣金甲,手按千牛刀,神色肅穆的站在殿門兩側。
雖然是六名千牛備身稍后一點的位置,但已經是異常難得。
興慶殿,左右千牛衛中郎將,各率三名身手頂級的千牛衛備身,著全甲站立在丹陛兩側,隨即聽皇帝旨令。
韋諒目光微微低垂,看向自己腰間的令牌。
今日在將謝恩折送上去時,薛暢告訴他,他朝議郎的圣旨就會發到府上,這樣,他就能同時領正六品上朝議郎和正六品下千牛備身的兩份俸祿。
不由得,韋諒心中嘆息一聲。
如今的朝中,很多官員都是官職,散官,勛,甚至有一些人同時領四五份官職,四五份俸祿。
這實際上是因為這些年物價飛漲,從太宗朝,高宗朝,一直到今年的俸祿水平已經跟不上官員所需。
然而,朝廷沒有選擇全面增發俸祿,而是選擇給官員加授散官,勛和多授官職的身份,來變相增加他們的俸祿。
同時也將這種賞賜的手段牢牢的掌握在手中。
既用權術掌握了人心,同時也節省了大量的賦稅。
但這種方式對大多數基層官員是不利的,他們的俸祿不足,甚至難以維持生計,這種情況下,會被逼著去貪瀆。
可是一些清廉自守的官員就倒霉了。
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
好一個“盛世”啊!
一陣沉穩的腳步聲突然從遠處的興慶門傳來。
韋諒抬頭,就是數十朱紫從前方而來。
為首的,是中書令兼吏部尚書李林甫,侍中兼兵部尚書牛仙客和刑部尚書、清和縣伯李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