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綿綿的午后,衛生院的青磚地上爬滿了青苔。王硯正在給新到的藥材稱重,突然聽見走廊傳來慌亂的腳步聲。村東的陳阿伯扶著胸口跌跌撞撞沖進來,老伴舉著Holter監測報告緊跟其后,報告單上密密麻麻的波形曲線刺得人眼疼。
“王大夫,我這心臟又要'罷工'了!“陳阿伯癱坐在診床上,嘴唇發紫,手背上還留著醫院輸液的膠布,“跳得快時像擂鼓,慢的時候又像要停了......“他掏出個塑料袋,里面裝滿了各種顏色的西藥盒,“吃了半年藥,胃都吃壞了,還是整夜整夜睡不著。“
王硯迅速診脈,指下的脈搏忽快忽慢,時而出現長時間的停歇,如同斷續的琴弦。陳阿伯的舌質紅絳少苔,舌面布滿裂紋,指甲呈現明顯的杵狀改變。張院長拄著拐杖匆匆趕來,老花鏡滑到鼻尖:“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老人顫巍巍翻開《傷寒論》,泛黃的紙頁間夾著半片干枯的桂枝。
抓藥時,王硯特意選用了炙甘草,深褐色的甘草條散發著焦香。生地黃要用一斤,酒炙后變得油潤發亮,麥冬、阿膠在藥斗里沙沙作響。陳阿伯盯著砂鍋里翻滾的濃稠藥汁直搖頭:“這么多藥,能行嗎?“王硯將溫好的藥碗遞過去:“這方就像給紊亂的心律調音,得慢慢來。“
三劑藥服下,陳阿伯復診時仍感胸悶,但發作次數明顯減少。王硯在原方中加入丹參、三七增強活血化瘀之力,又配伍龍骨、牡蠣重鎮安神。臨走時,老人從懷里掏出個布包,里面是曬干的蓮子心:“自家種的,給藥房添點藥材。“
這事很快在鎮上傳開。退休教師劉奶奶捂著胸口進來,戴著的心臟起搏器在毛衣下隱約可見:“西藥越吃越沒勁兒,夜里總聽見心跳聲震得床板響。“貨車司機小李揉著太陽穴嘆氣:“長期熬夜開車,現在一緊張就心慌,感覺心臟要從嗓子眼蹦出來。“王硯發現他們雖病因不同,但都符合“陰血不足,陽氣虛弱“的病機,便以炙甘草湯為基礎方,隨證加減。
一個暴雨傾盆的深夜,急診室的燈驟然亮起。紡織廠女工小楊被工友架著沖進來,面色蒼白如紙,雙手死死抓著胸口:“我......我喘不上氣了......“心電監護顯示室性早搏頻發,王硯迅速開出湯藥,在炙甘草湯中加入苦參、甘松清熱寧心,又用艾條急灸內關、神門。
守在病床前的整夜,王硯盯著監護儀上跳動的曲線,想起父親說過的話:“治心悸如治水,既要滋養干涸的河道,也要疏通淤塞的支流。“當第一縷晨光刺破雨幕時,小楊的心律終于恢復正常,她虛弱地說:“王大夫,我以為這次真的要......“
隨著病例增多,王硯開始研究炙甘草湯在不同心臟疾病中的應用。他和吳明為患者建立了詳細的健康檔案,記錄用藥前后的心電圖變化。在鎮文化站的講座上,吳明用動畫演示心臟的工作原理:“炙甘草湯就像給心臟這個發動機添加潤滑油,讓每個零件都能正常運轉。“
銀行職員周先生來就診時,房顫已持續三年,試過多種治療方法效果不佳。王硯仔細詢問,發現他除了心悸,還有口干舌燥、失眠多夢的癥狀。“氣陰兩虛,虛火擾心。“他在藥方中加入玄參、知母滋陰降火,又配伍珍珠母、夜交藤重鎮安神。半年后復診,周先生的房顫發作頻率明顯降低,還特意送來自己寫的書法作品:“妙手仁心“。
在臨床實踐中,王硯不斷優化藥方。對于陽虛明顯的患者,加附子、肉桂溫振心陽;伴有水腫的,配伍茯苓、澤瀉利水消腫;出現心絞痛的,添用瓜蔞、薤白通陽散結。吳明將這些經驗整理成數據庫,方便快速查詢不同癥狀的用藥方案。
深秋的一天,省中醫院的專家組前來調研。面對一位擴張型心肌病患者,王硯一邊開方一邊講解:“炙甘草湯培補陰陽,調和氣血,再結合現代醫學的綜合治療,就像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的完美融合。“說著,他展示了患者用藥前后的心臟彩超對比圖。
隨著口碑遠揚,求診的患者來自四面八方。王硯在衛生院設立了心臟康復區,配備了運動平板、動態心電圖監測儀等設備。他教患者練習八段錦中的“搖頭擺尾去心火“,吳明則組織心肺功能訓練課程。漸漸地,康復區里傳來的不再是沉重的嘆息,而是輕快的運動口號。
寒冬臘月,陳阿伯帶著康復的病友們送來錦旗。紅綢上“心律重奏“四個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人群中,小楊握著王硯的手激動地說:“現在我又能上夜班了,多虧您給了我一顆'新心臟'!“
深夜,王硯在藥房整理藥材。月光透過窗欞灑在炙甘草上,泛著溫暖的光澤。手機震動,是陳阿伯發來的消息,附帶一張照片:他在自家院子里,戴著心率監測手表打太極,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王硯望著照片,在新的醫案本上寫道:“炙甘草湯奏響的不僅是心律的樂章,更是生命的交響。當古老的智慧與現代的堅守相遇,每一次平穩的心跳,都是對健康最深情的告白。“
此時,煎藥室里新的湯藥正在沸騰,藥香混著希望的氣息,飄向小鎮的每一個角落,為那些被心臟疾病困擾的靈魂,帶去重生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