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陽光像蜂蜜般黏稠,蘇晚站在美院門口,風衣下擺被風吹得揚起。她沖著馬路對面的林硯揮手,馬尾辮在陽光下晃成一道褐金的弧。他踩著滿地梧桐葉走來,鞋跟碾碎葉片的沙沙聲,竟與記憶中父親踩過落葉的聲響重疊。
“看,“蘇晚等他走近,忽然彎腰捧起一把落葉,“像不像碎掉的陽光?“金黃的葉片從她指縫間漏下,有幾片粘在她的睫毛上,她笑著眨眼,像要抖落金色的星塵。林硯想起昨夜在她公寓看見的油畫——畫面中央是棵巨樹,樹冠由無數金色碎片拼成,當時他問這是什么樹,她答:“是每個人心里那棵會發光的樹。“
美院的梧桐道足有兩百米長,兩側的樹都有幾十年樹齡,枝干交錯著搭成拱門,陽光透過縫隙灑在地上,果然鋪成了蘇晚說的“金色河流“。落葉在他們腳邊堆積,偶爾有學生騎著單車掠過,驚起一片沙沙聲,像河流泛起的細浪。
“去年冬天,“蘇晚踢開腳邊一塊石子,“有個學生在這兒摔斷了胳膊,哭著說再也不畫畫了。后來我帶她來掃落葉,掃著掃著她突然說,'老師,這些葉子爛在土里,會不會變成顏料?'“她轉頭看他,眼里映著跳動的光斑,“你說,人是不是也一樣?爛在泥里的部分,終有一天會變成光。“
林硯踩碎一片枯葉,聽脆響在寂靜中蕩開。他想起父親的骨灰埋進泥土時,母親說的那句“化作春泥更護花“,想起自己在深夜辦公室啃著冷面包改方案的日子,那些苦澀的、難挨的時刻,此刻竟都成了腳底的落葉,正在被陽光曬成金色。
畫展在美院舊禮堂舉行,原木展架上掛滿了學生的作品。蘇晚領著他走到一幅巨大的抽象畫前,畫面由深藍、銀灰和暗金構成,漩渦狀的線條里隱約能看見破碎的鐘表、枯樹和攥緊的手。“這是我最得意的學生陳小雨的作品,“她介紹道,“題目叫《凌晨三點的眼淚》。“
林硯湊近細看,發現暗金的線條里藏著細小的閃光顆粒,像未干的淚痕。“她父親去年去世了,“蘇晚的聲音放輕,“有天半夜她給我打電話,說夢見父親在刮胡子,刀片劃破了皮膚,血滴在地板上變成星星。“她頓了頓,“后來她就畫了這幅畫,說要把眼淚里的星光都抓出來。“
展廳角落有架老舊的鋼琴,一個女生正在彈《卡農》。林硯望著那些在畫布上掙扎的色彩,忽然想起父親臨終前攥著他的手,指甲掐進他腕骨的力度,想起自己在便利店暈倒時,蘇晚掌心的溫度。他伸手觸碰畫框,指尖蹭到一點銀灰色顏料,像蹭到了某個深夜的月光。
“林硯,“蘇晚忽然指著遠處,“你看那個。“他轉頭,看見展廳盡頭的墻上,掛著一幅小小的水彩畫——畫面中央是個玻璃罐,里面裝著半罐槐花,罐口浮著細小的氣泡,背景是模糊的橙黃色,像黃昏的光。
“這是我畫的,“蘇晚的聲音里帶著些不好意思,“去年在舊書店看見你盯著槐花醬發呆,后來回家就試著畫了。“林硯湊近,發現罐子里的槐花上還停著一只螞蟻,觸角微微顫動,仿佛下一秒就會爬出來。他想起母親做的槐花醬,想起父親臨終前那個充滿陽光和梧桐絮的午后,喉嚨突然發緊。
走出禮堂時,夕陽正在梧桐道盡頭燃燒。蘇晚忽然想起什么,從包里掏出個紙袋遞給他:“差點忘了,給你的。“他打開,里面是個精致的木質筆盒,盒蓋上用燙金刻著棵梧桐樹,樹下站著兩個人的剪影,一個高,一個矮,像極了父親和童年的他。
“在市集上看見的,“蘇晚低頭踢著落葉,“覺得有點像...你和伯父。“林硯摸著盒蓋上的紋路,指尖觸到樹下兩人交疊的影子,忽然想起父親背著他走在梧桐道上的時光,那時他總把下巴擱在父親肩頭,數著樹上的麻雀。
“謝謝。“他輕聲說,把筆盒放進公文包,聽見里面的鋼筆和它相撞,發出清脆的響。蘇晚抬頭看他,晚霞正染透她的側臉,睫毛在眼瞼下投出細長的影,像畫家用細筆勾勒的線。
“其實我一直想問...“她猶豫了一下,“伯父...是個什么樣的人?“
林硯望著漸漸暗下去的梧桐道,想起父親粗糙的手掌、愛哼的跑調老歌、工具箱里永遠帶著的薄荷糖。風卷起一片落葉,掠過他的鼻尖,他忽然聞到一絲若有若無的肥皂香,像父親洗衣裳時用的那種。
“他啊...“他嘴角微微上揚,“是個會把星星種在土里的人。“
蘇晚轉頭看他,眼里有疑問,也有期待。林硯撿起腳邊一片完整的梧桐葉,對著夕陽舉起,葉脈間的紋路清晰可見,像一張通往過去的地圖。他聽見自己的聲音在暮色中散開,帶著從未有過的輕松:“等哪天有空,我帶你去看那棵樹吧,他種的,現在長得很高了。“
遠處傳來歸鳥的鳴叫,成群的麻雀掠過火燒云般的天空,像撒了一把會飛的碎金。蘇晚的風衣被風吹得鼓起來,她笑著點頭,發絲拂過他手背,帶著檸檬和陽光的味道。林硯忽然覺得,這條金色的河流,他終于邁出了第一步,而對岸的光,正在漸漸清晰。